腐败的非主流论和市场化改革攻坚


   最近吴敬琏老师接连就市场化改革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均是剑指政府主导型经济或可能出现社会主义大好前途蜕变为权贵资本主义的风险,仍然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并且现实经济活动中,要清晰的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就是哪些事务归政府管,管到何种程度,哪些事务交由市场自动调节,当下应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调整,经济转型,通过技术进步,创新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章改变以往谦和的特点,用语更加恳切且犀利,显示着老一辈经济学家对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的担忧,也暗含着经历了长久失望的一种迫切推动改革,节约资源,惠及全民的心情。作为一位青年,我也在时时关注着,思考着,希望用知识分子手中的武器--文字去向管理者建言,同时把更多的思考通过网络传递给千千万万个网友,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学习和思考(当下最重要的是普及常识,让百姓掌握更多的真相)。

   首先要说的就是腐败。可能现在讲这个话题已经“过时了”,因为腐败已无孔不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其实市场经济社会里,体制内外的人员都希望利益最大化,而作为体制外人员来说可以通过市场去获得更多的收入(当然当下环境,只要更好的与管理部门搞好关系,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比如大型工程,比如政府采购,即使是小商贩,如果与税务部门搞好关系,也可以少缴点税,从而增加点收入,也就是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依然没有摆脱政府对各类人群,各个行业的影响,也就是依然为政府为中心,特别是一些核心领域,关键利润行业,这一切归咎是不愿意放弃权力以及权力背后的利益),而对于体制内的人员来说,只有工资和一些津贴,坦白的说这些收入相对市场人员来说有点少(我曾呼吁增加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工资),这是腐败的客观原因,从主观上看,每个人都希望利益最大化,同时每一位人都痛恨腐败,但都希望通过寻租获得更多的利益,也就是很少有人愿意为改革,进步做出牺牲,付出代价,却多想搭便车,争便宜,因而改革缺乏动力,长久壮大了寻租者的队伍,增强了寻租的意识,陷入办事都有潜规则,都要寻租的怪圈,但是学界还有一些人士认为腐败并非是主流,大部分人致富是靠市场,靠劳动创造财富的,我要说的是从财富分配的角度看,占人口10%的人掌握着60%左右的财富,可以说这些都是富人,从他们发迹的历史来看,财富都多多少少与寻租有关,而且这种势头依然不减,而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确实是靠劳动创造财富的,然而却获得很微薄的收入,当然从实证上看,国民基金研究所王晓鲁所长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隐性收入,据他的研究成果:每年的隐性收入保守达5万亿,而刚刚浙江大学教授汪丁丁就上半年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关系撰写文章指出:保守估计当下每年腐败占GDP的比例下限为10%,上限为20%,按照前年30万亿左右的GDP计算,腐败额介于3万亿--6万亿元,而且我认为这还不加一些灰色收入,比如商业贿赂,在我看来类似商业贿赂,垄断收入,部门超额福利等也算腐败所得,这样腐败的数额就更大一些,由此可以看出腐败已是官员和一些富人收入的主渠道。

     结合腐败的主流化可以看出当下的市场化改革问题。本来市场化的改革本质是政府自身的改革,也就是变以前的计划为主为未来市场调节为主,使政府更多的承担服务的职能,可是现在是干预经济的热情很高涨,为什么热情会如此高涨?其中有些是必要的干预,有些是添乱,为己谋取利益,也有为以前的掠夺政策买单,比如当下对物价实行的干预政策,就是因为之前的货币超发买单,这些就使得市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又如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国进民退,补贴以及顽固的垄断等等,可以说市场化在发展过程中正成为某些特殊集团牟利的借口或提供机会,一些官员和市场人士正是因为扭曲市场化而大发横财(试想在计划时代,何曾因计划而大发横财),而且是不择手段,甚至是不劳而获,这种现象是和市场化基本观念背道而驰的,因此市场化改革进入到一个正本清源的十字路口。要推动,要惠及更多民众必须从凝聚更多改革力量,破除既得利益出发,对政府来说就要降低税负,严格支出管理,降低投资比重,而对市场就是要培育,维护,壮大,要实现市场在广度上,深度上的突破,以此创造更多的商机,同时也为更多的民众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机会,并为后进者提供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引导更多的民众重回市场的正道即通过勤劳,眼光,胆略去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