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或再次遭遇“中央空调”?


  2011年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1-6月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同时公布了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有关数据。数据显示,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44亿平米,同比上升12.9%,较1-5月份的9.1%上升3.8个百分点,累计销售额2.46万。其中,1-6月住宅销售面积3.98亿平米,同比上升12.1%。6月份当月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5%,销售额增幅达到了47%,较5月份35%的增幅有所提高。从城市情况来看,统计的17个主要城市销售面积同比平均上升61%,较5月份的51%增幅略有上升。从投资增速来看,上半年累计投资额2.6万亿元,增长32.9%,其中住宅投资1.9万亿元,增长36.1%

  在上半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公布之后,随着经济增速放慢,出于对下半年经济形势的担忧,房地产调控能持续多久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人们对下半年的调控方向与调控力度都已经渐感迷茫。昨日,各大媒体都把新版楼市“国五条”放在头版头条,为新一轮调控造势。

  当前,人们对房地产调控的过度担忧,反映出一种市场焦虑:从09年以来的房地产调控已有时日,为何房价仍坚挺而不跌呢?中国的房价和老百姓的收入脱钩已经很久了。从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嚷嚷着要调控房地产,可诡异的是,房价却陷入了越调越涨,越涨越调的怪圈中。往往先是房价上涨导致民怨沸腾,然后政府迫于压力出台调控政策,房价暂时有所回落,可过不了多长时间,房价又会涨到比出台调控政策前更高的位置上,然后又是民怨沸腾,出台新的调控政策,这样周而复始,房价在政府的调控中稳步上涨。

  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购买别墅,高档住宅以及个人第二套住房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

  2004年3月国务院发文大幅提高开发商拿地门槛。

  2005年3月,央行宣布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首付比例由20%提高到30%;4月28日,国务院出台“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条措施”,希望稳定房价,但是房地产市场只出现了短暂的观望,随后北京、深圳等城市的房价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同年9月,银监会发文严格限制房地产信托。10月,国税总局规定个人买卖二手房必须缴纳个人税。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欲通过多种手段稳定房价,但不久政策被逐渐架空,高价卖地、大力招商引资甚至银行系统为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巨额放贷的做法在地方大量存在。

  2008年11月9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务院出台十条政策,提出用4万亿资金拉动内需,房地产行业被作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各银加大对居民购买普通自住房的支持力度。此后楼价从最低谷一路疯长。

  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四条政策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政策从“保增长”转型为“调结构,压房价,抑投机”。这次政策并未带来房价的下跌,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楼价一路依然“高唱凯歌”。

  2010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同年4月15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并于4月17日,推出了十条执行细则,包括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住房贷款、限制外地人购房等。

  进入2011年,中国房地产调控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1月27日“新版国八条”公布以来,限购令、房产税、保障房、调控目标及新版楼市“国五条”等调控组合拳轮番上阵,各地成交量不同程度陷入低迷,房价快速飙涨势头得到遏制,不过,从上半年的房地产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趋紧,但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32.9%。表面看来声色俱厉的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最终依然免不了陷入“空调”的尴尬境地?

  从历次调控中,大家都明白了一个事实,就是“没有谁说过不让房价上涨”,准确的表述是“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也就是说,上涨的趋势其实难以改变,要改变的,只是上涨的速度,楼市只要不想像牛市中的股票一样,时刻变脸,不停上涨,调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尤其是房地产是一个周期相当长的产业,政策效应滞后期相对会长一些。不过,政策出台后,不少城市的住房销售出现急剧地下跌,已经表明政策影响开始显现。实际上,中央政府的很多政策到了地方那里被“稀释”和变通,这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基于对中国现有国情的判断,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有意控制供地节奏和供地规模,甚至找“托儿”来哄抬土地价格。2008年市场低迷,不少土地流拍流标,一些地方政府一边与高房价的言论撇清,一边“暗度陈仓”,越级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可以预见,由于土地财政等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加之部分地方政府面临债务难题,此轮宏观调控如果产生类似2008年的效应,最先坐不住的很可能不是开发商,而是地方政府。

  只要政府依旧垄断土地供应,那每年的新房供应量就远远满足不了市场上的需求,房价自然会走高。而政府一边开动印钞机抬高房价一边喊着要降房价的举动更让人感到恶心。简直是拿老百姓当傻子。政府不肯放弃土地财政带来的既得利益,拿走了畸高房价中的绝大部分,却哭着喊着要降房价,这不是猫哭耗子又是什么?只要土地垄断,超发货币,贫富悬殊这三大高房价的决定性因素得不到改变,中国的房价就降不下来。这次房地产调控又会像历史上前几次的调控一样,短期内遏制房价上涨,只要政策一有松动房价马上报复性反弹,超过调控前的水平。而政府借房地产调控之名加税又把民间财富给掠夺了一遍。这样的事已经在中国上演过好多遍了。

  综上所述,中国式房地产调控如同外科手术,往往治标不治本。几年来大大小小的“手术”过后,不仅未能令“病人”的身体恢复健康状态,反而越病越厉害。如果房地产行业诸多深层次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宏观调控或再次沦为“空调”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不仅要加强对房地产需求的调控力度,同时还要加快放松房地产供给管理,重点要改变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收益过度依赖的严峻现实。

  
楼市调控再掀风暴

  
调控陷入“温柔怀抱”,地方政府要学“灰太狼”执行力吗?

  
2011年各地房价调控目标“涨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