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自主招生改革,必须扩大考生选择权


  近日复旦大学传出 “明年在沪或取消裸考,全部实行自主招生。 ”这一震撼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如果消息成真,这也意味着复旦“千分考+面试”的作用和意义已经等于“复旦版高考”。

  其实,复旦在上海地区实行100%自主招生,并不是特别令人震撼,因为今年的高考,在集中录取阶段,“裸考”进复旦的数量已经十分有限。明年上海的生源数会进一步下降,如果就是保持今年的自主招生规模,留给“裸考”生的机会也会减少。

  复旦能否推行上述计划,当然还要看教育部的脸色——目前高校进行自主招生,包括自主招生的额度和地区,都是需要教育部审批的——而笔者更关注的是,大学能否结合自主招生规模的扩大,同步深入推进如下两方面改革。

  其一,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自主招生从2003年试点改革起,关于公平公正的质疑一直不断,而之所以有这种质疑,在于我国大学行政化倾向较重,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避免行政力量对自主招生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消除质疑,必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对于招生这类教育事务,应由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订招生标准,并监督标准的实施。如果形成了这样的招生制度,公众对于自主招生的质疑就会逐渐消除。

  其二,从根本上调整目前自主招生的程序安排,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先要求考生参加笔试(学校单独举行或联合举行),再参加面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 (无论是预录取还是5%自主招生资格),都必须再参加高考,在整个招生录取过程中,只能获得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样的自主招生,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赶考负担,造成新的考试焦虑;另一方面,并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大学的自主权也极为有限(只是给予学生相应的录取分数优惠)。

  而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只需将现在的统一高考功能从选拔变为评价,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本校的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如此,统一测试保证基本的公平,学生可同时申请多所大学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也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在这样的招考制度中,大学抢生源,将重视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而难以再在录取上做文章。

  根据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高校的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因此,大学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是大势所趋,而要让自主招生改革稳步推进,必须贯彻《纲要》确定的改革精神,即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其中,学生的多次选择权尤其关键,这是评价改革是否有实质性进步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选择权没有实质增加或处处受限,所谓的自主招生改革就难以改变当前的教育格局。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