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探底回暖,给投资者带来一线曙光。楼市呢,在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喧哗声中,在国家众多限制需求的调控手段下,艰难地向上徘徊。
中国民间资本相对充裕,但缺乏自由的投资市场。民间资本在大宗商品、艺术品、黄金等稀缺市场上漫游,推升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断向高位蔓延。猪肉的上涨预示中国的通货膨胀还将继续下去,猪肉的供给成了大问题,或许猪肉也充满资本阴谋和诡计,并非短缺,应该有被囤积的可能。资本,为何不到该到的地方去?中国经济究竟传递出什么问题?为何在出现大蒜、绿豆之后又有猪肉的凶悍?市场经济要合理运行,还需要什么制度条件呢?
在自由投资市场缺乏下,我们或许难以怪罪市场上的种种怪相,我们也不用谴责民间资本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一切都基于游戏规则,一切都基于制度环境。笔者认为,当前国家应该继续大力度推进市场化的全面改革,而不要传递出停顿的信号。最近3年来,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为手段的非市场化运动,干预楼市需求成为市场化倒退的最为明显标志。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国家历来就有。但是,干预需要“度量衡”,缺乏这个条件限制,民间资本就会模不着头脑而到处乱撞。
过去20年,正是依靠楼市的市场化,成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笔者认为,楼市调控应该到松绑的时候了。要让商品房的自由交易回归正常。这不但会继续增加资本的合理流动,为国家的税收增加也提供一个保障。国家只需要坚持在保障房上做文章就好了。从供给的层面去解决楼市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是为大道。因为楼市的上涨,基本上是供需不平衡造成的。没有需求,就难以推动市场的发展。商品需求是不应该压制的。压制需求的结果必将是导致市场的活跃度降低。难以想象,楼市一旦失去自由交易的活力,老百姓的居住问题可能就只能够依靠政府了。依靠政府解决,这不就回到20年前了吗?
市场,自由,投资,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失去自由的市场是不可能获得资本青睐的。政府不可能代替市场作决定。政府更应该放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上去。一切在回到起点之后再重新出发吧。中国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徘徊之后还需要果断抉择。深化改革,减少行政干预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