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被增长”,何时才是个尽头?


  中国国家统计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2076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1.5%,转移性收入增长9.9%,经营净收入增长31.2%,财产性收入增长20.4%。由于我国绝大部分老百姓只有工资性收入,所以他们更关心工资增长的情况。不过,在中国这个全民所有制国家,我们的全民所有制财产经营利润与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

  11.5%的名义增长,只能是个幌子,真正涨了工资的仅仅是公务员和垄断行业,而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涨工资”只能是望梅止渴式的“被增长”。忽略了社会近70%就业人口收入情况的社会平均工资,其意义和价值又有多大意义呢?

  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多年,可我们的统计数字就是不肯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统计数字全部按照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实际数据处理的,而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却只有百分之二十不到的人是这个范围的人;而其它的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全部是自谋出路的人,而这些人是不在我们的统计数字之列的。所以说不能说我们的统计失误,而是我们自谋出路的人根本就是中国另册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只是统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实际政治和经济任何东西都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我们社会百分之八十的人即使收入下降,也不影响我们社会统计的工资增长;因为将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工资总额用实际在职人数平均,就知道我们社会今年上半年工资水平应该是达到了11.5%的;这就是我们社会的统计规律。

  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社会百分之八十的人虽然自谋出路,可以不受增加收入的统计;但他们却依然还要承受物价上涨的连累。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也就是说如果今年上半年你的收入没有增加到5.4%,实际就说明你的生活水平在我国是下降的。如果像我这样连工作都没有的人,你说我的收入水平是什么状况,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一个只管少数人的社会。(汪华斌:你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增加了11.5%吗?)

  什么时候告别收入的被增长?这是广大一线职工天天都在问的问题,可是在国有企业,“领导”们的收入是职工的数倍到数十倍,民众收入的被增长就毫不奇怪了?收入差距过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这种差距既有地区的差距,也有不同行业之间的剪刀差,更有一个单位内部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还有不同所有制结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有的是历史形成的,有的则是在市场经济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不管怎么说,过大的差距,说明目前的收入分配机制难言合理。

  民富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每个公民生活的有尊严,这个国家才会有地位,有形象。收入是人们最核心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合理完善的薪酬分配机制,形成良好的分配导向,让劳动者多劳多得、能者多得。气顺,风正,心才会齐,企业、单位才能稳稳当当地发展,社会才能和谐。

  在高通胀时代,抗通胀成为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眼下,防通胀已成为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去年以来,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限价令……无论是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还是行政手段,各种调控手段纷纷出台。今年6月中国消费物价指数(CPI)达到了6.4%,上半年的CPI也增长了5.4%,通胀隐忧已在公众心底滋生。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或工薪阶层和农民而言,通胀会对其整体收入不断萎缩,这种情况下,扩大消费从何谈起?但就在这全民抗通胀的时代,有一个我们本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地方却被我们遗忘,那就是正在承受更高通胀指数,保障、收入分配体系依然极其贫乏的中低收入群体。

  收入分配不公更是目前物价上涨承受力总体下降的根源。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极其巨大的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同样的物价上涨幅度,对富人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通胀导致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下降,特别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份额中比重逐渐减少和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放大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冲击和危害。

  足球界有句名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如果把反通胀视为被动防守,那么,收入增长无疑就是最好的进攻手段——当然,这里所说的收入增长,必须是民众切切实实的收入同比例增加,必须是民众生活质量的同比例增长,而不是统计数据中的“被增长”,因为这反而会加速更大通胀的到来。显然,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不解决收入分配、社保、医保和高房价这些根本的制度性问题,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就难以根本性改变。基于这个现实,中国政府和央行与其花大力气去调控通胀,不如考虑如何让国民收入分配变得更合理一些。

  作为国民收入分配调整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达到7%以上,与经济发展同步。而要做到这一点,可能是说得容易做的难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如今已步入深水区,小修小补式的增量改革已没有多少余地,剩下的就是直面矛盾的核心:重新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彻底解决社保、医保和高房价这些根本的制度性问题。因此,对中国来说,在治理通胀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提高居民的抗通胀能力,特别是采取多种措施降低通胀对中低收入阶层带来的冲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只有在中国政府高层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收入“被增长”或许才会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