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国家对俄罗斯而言,是仅次于欧洲的能源出口前景可观的市场。然而,处于亚太市场的几个主要能源进口国之间却已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事件已经折射出俄、中、日能源关系上的复杂性、敏感性,而韩国、朝鲜也希望在亚太能源合作中能得到更多的利益。除了来自亚太地区国家的竞争,中国还面临着来自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国际石油的实际供给和市场对国际能源供求关系的心理预期,推动国际油价走高。而且,这些因素也将妨碍国际能源合作实现共赢的格局,容易在国际战略资源问题上引发恶性竞争,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一)来自日本的竞争。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2008年3月21日电,俄罗斯石油公司同日本政府就签署开发东西伯利亚油田全面合作协议达成了一致。日本资源能源厅长官望月晴文20日与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尔盖·博格丹奇科夫在莫斯科交换了相关文件。该协议规定,日本政府将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东西伯利亚油田开采技术上进行合作,日本资源能源厅将对日本企业在俄投资给予帮助。双方将成立联合委员会就协议细节进一步进行协商。俄罗斯石油公司目前正对建设太平洋沿岸的大型炼油厂进行经济技术论证。该炼油厂将位于科季米诺湾地区的纳霍德卡附近。俄罗斯将在科季米诺为通向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建设油港。日本一直对参与建设远东石油管道项目抱有浓厚兴趣[1]。
有关铺设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议论已经持续多年,但从前酝酿的方案基本是指以俄罗斯东部地区为起点、中国东北地区为终点的“东线方案”。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华期间首次提出中俄天然气管道“西线方案”,立即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别看“西线方案”诞生时间不长,但它转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更大。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已经把“西线方案”排在“东线方案”之前,将其列为天然气出口多元化的优先项目。
石油输送管线从“安大线”到“泰纳线”之变充分反应了中日能源之争。2004年12月31日,俄政府决定由俄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预计该管道输油能力为每年8000万吨。至此,悬疑十年,被俄罗斯尤科斯公司极力主张的“安大线”(该线的设计是从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的大庆)走到终点。关于“安大线”的十年争议中,经历了太多的变动。1994年俄罗斯首先提出了修建“安大线”的设想,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负责。在十年的谈判中,签订了一系列政府间和公司间的协议。按照设计,“安大线”总长度为2260公里,800公里在中国境内,中俄双方各自负责本国境内的管道建设,预计耗资25亿美元。这条管道预计于2005年初步建成,初始阶段俄每年将向中国出口原油2000万吨,2010年后每年将输出3000万吨。这样的一个方案在动议的时候,更多的是商业上的需要,当时的尤科斯石油公司是想通过此条管道的建设让自己成为世界级的公司。但是,这样的一个商业性质的规划因不断地遭到来自环保、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能源控制以及外交方面的影响而变得扑朔迷离。2003年9月2日,俄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扬科夫在贝加尔地区环保会议上宣布,最终否决“安大线”。扬科夫称,因为“安大线”走“南路”要横穿通卡国家公园,违反俄罗斯自然保护法。而走“北路”则直接靠近贝加尔的地震多发地带,一旦管道发生泄漏事故,将难以迅速处理。而在之前,日本就已经开始了自己对“安纳线”的外交公关。2003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俄罗斯,在同普京会谈时,强烈要求俄罗斯修建安纳线,明确表示以市场换承诺——日本每日将从俄罗斯进口100万桶石油。此后,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长官冈本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首相小泉纯一郎、前首相森喜郎和日本外务大臣川口顺子等相继出访俄罗斯进行游说,还提出以对俄投资、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提供管道建设资金等条件进行“金元外交”。 2003年11月俄联邦安全会议决定改变“安大线”,把该石油管线的终点改建在俄远东的纳霍德卡(安纳线)。这与日本的打算不谋而合[2]。
(二)来自美国的竞争。国际能源组织在大阪国际能源论坛会上发表的“世界能源前景”报告说,那些趋势将使中国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战略性买家。美国在2005年初提交国会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将成为美国的世界能源强大竞争对手。美中安全检讨委员会的报告说:“中国领导人相信,美国企图压制中国,因此它是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胁。”报告还说,中国利用武器销售及其国际外交地位打入中东地区,中国怀疑美国企图主宰海湾地区,控制那里的能源资源。 国际能源组织说,中国在2030年前,能源需求平均每年增长近3%,到那时,中国将消费全球20%的能源供应,仅次于美国现在的消费份额。中国与美国的能源竞争目前仍在初生期,中国现在仍希望看到美国肩负起保障世界能源供应的重担。中国和美国也有可能争夺俄罗斯的石油。美国为了减少对波斯湾国家的依赖,想与俄罗斯合作修建输油管道,把原油从西伯利亚运到摩尔曼斯克,再从那里装船横跨太平洋运到美国[3]。
(三)来自欧盟的竞争。欧盟作为一个大的石油消费地区,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较高,约有一半的能源需要进口。近年来,出于地缘战略考虑,欧盟的能源政策也明显向俄倾斜,双方在能源领域商定了一系列大型项目。2002 年下半年,德、法、意和俄共投资20 亿美元,修建经白俄罗斯、波兰和斯洛伐克直达欧洲的天然气管道。同年9月,壳牌及其合作伙伴批准了俄萨哈林- 2 号项目的预算,计划在2014 年前投资85 亿美元,以增加俄远东地区的油气产量。这都表明了欧盟与俄罗斯在能源合作领域正在积极扩展,也意味着中俄能源合作面临着欧盟的强烈竞争。
(四)来自印度的竞争。由于印度是一个贫油国,为了确保能源安全,印度除了与中东、中亚和里海地区寻求合作外,也在积极寻求与俄罗斯这个世界主要的能源供应大国的合作。2005 年底竣工的萨哈林- 1 号方案就是由美国、日本及印度公司共同开发的。目前,印度正积极竞标萨哈林三期工程。中印两个能源进口大国有着共同的能源需求,因而在与俄罗斯积极开展能源合作的过程中必将产生竞争与冲突。
因此,面对着中国与美、日、欧及印度等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之间的竞争,俄罗斯在寻找能源合作伙伴时,在安排与能源合作伙伴合作项目的优先次序时,肯定要反复权衡利弊得失,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要面临着更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