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度有缘人是什么意思-- 转载
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所谓机缘成熟,不过是指外因须得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是种客观现象,并不玄乎。佛又不是什么万能的主宰者和创造者,否则他不如直接把我们变成佛岂不痛快省事?他干吗要如此辛苦地讲经说法一辈子?正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万能者”,我们才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需要如法地修行。
试想,这世上如真有个创造一切的主宰者,说明他很不慈悲,因为他也创造了魔性和苦难,那我们岂不就成了一种被创造的牺牲品?一种游戏的附产品?再说了,他不能将我们“创造”得同他一样,这个世界也并不曾因他的“全能”而得以改观,可见他也不是万能的了。
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第二是佛不能渡无缘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我们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确实渡不了无缘之人。作个不恰当的譬喻:好比我们溺水,他伸手救我们,我们不相信他在救我们或不相信他能够救我们,我们死活都不愿将自己的手伸向他……学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个道理,一个好老师再肯教,而学生不肯学,老师总不能变戏法式的将学生“弄得” 有知识。
佛不是原始民间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测的那种玄乎的、万能的“神仙” ,绝不可能变戏法式的把我们变得同他一样,他所能做的事只能教给我们一种理论和方法,无法替我们“创造或发明什么”。
当然,佛门常讲“诸行无常”,因缘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世上绝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运动和发展着,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有着终极意义上向往获得智慧与真理的追求,我们就是“有缘人”。当机缘与因果成熟了,自会对佛法生出向往和信任,自然就会被正法接引。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一切都是变化的,人的成长和价值取向更是同样如此,因此,关于有缘无缘,我们也不能以眼下暂有的现象而轻率地下定论。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一,最胜殊的佛法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常见好修者,找最胜殊的佛法,师傅,最胜殊的佛法,是那种因缘……’
师傅反问我:‘你认为最胜殊的佛法,在那里呢?’
我回师傅说:‘关于最胜殊的佛法,有好修者常争,在大小南北之中,净禅密等各种宗派法门中,有个种说法……’
师傅说:‘找最胜殊的佛法,而不去找最适合自己的因缘,是拣个芝麻,丢个西瓜:’
我问师傅说:‘这是为什么?’
师傅回答说:‘找最胜殊的佛法者,常以自修因缘而好胜,弃因缘而分高低,其实是有误佛意。’
我问师傅说:这是为什么,难道世上没有最胜殊的佛法吗?‘
师傅回答说:‘佛说法,是建立在因缘上的,因缘没有大小之分。假如好修者以高低论佛法,是背佛意的……’
我回答师傅说:‘是的,在我看金刚经的时候,佛就告戒我们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法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因缘不同,但为什么好修者,个别的由自缘为第一呢?’
师傅回答说:‘他们的执迷,来自对经卷文字的执迷,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来自自我理解的自我我执……’
我问师傅:‘但有好事者,常引用佛经文字而辩护,宣扬自己法门是最胜殊的……’
师傅听后笑道说:‘其实你翻开翻开任何一部经卷,佛说每一因缘,上面都说是最胜殊的法,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回答师傅说:‘你的意思是:最胜殊的佛法,是建立在最胜殊的因缘上的’
师傅笑到说:‘是的,佛在说三藏十二因缘,八万四千法门的时候,其实,一法门度一方众生。任何法门,都有最胜殊的一面。’
我回师傅:‘师傅,你的意思是,佛法如人五指,长短粗细不一,假如其中一指因执自己一特长,而认为是第一,就如瞎子摸象,以点盖面……’
师傅回答说:‘是的,佛在说法时,是以因缘而说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世上没有最胜殊的佛法,只有最胜殊的因缘……’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三:学佛法,做佛事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在一些佛教论坛,我经常看到大小之争,南北之斗,这是为什么?’
师傅回答说:‘争与斗,是修行迷者的妄念’
我问师傅说:‘但他们争斗,有不少善知识,都在引用经文,说自己的胜缘,而在含射别缘。比如说:修大乘者,为显自己,而说小乘是声闻乘等,而小乘却否认大乘非佛说……’
师傅回答说:佛为方便,分说大小。大小乃两种因缘,如佛双手,各有妙用。
我问师傅:‘既然这样,为什么大乘经典中会有,声闻乘的比较呢,有为什么小乘认定大乘,非佛说呢?’
师傅笑到说:‘佛说一善缘,独说此缘的胜妙,这是佛方便说法的一手法,其实你翻开任何一部经典,你都会发觉,佛说此因缘中,都是用各种因缘来衬托的,有句话,说的好,佛在此因缘中,赞此菩萨,需要的是众菩萨的陪。这个因缘的菩萨是鲜花,而其他众菩萨,就是衬鲜花的众绿叶。而佛在说大乘的时候,用小乘来衬,这也许,是小乘因缘前之只故。而小乘说非佛说,这也是历代历史恩怨因缘的积累,也许是修大乘者,不解佛义,而因文自慢,常攻击小乘,而修小乘而为确定自缘而无奈的反击,导致历史恩怨的延续……’
我听后回师傅说:‘我明白你的意思,在我看维摩诘所说经的时候,看到佛说居士的乘殊。在我看地藏本愿经,我更看到地藏王菩萨的法力。在佛说的各种因缘中,文殊与观音众菩萨,有更乘殊的因缘。佛说各种因缘时,就如说手指五指,在五指中,各有长短粗细,而佛说五指,是用比较衬托的手法来阐述五指的长处……
师傅听后说:‘是的,佛说因缘,阐述之长处,各个因缘,有各个的第一,就如佛十大弟子,各有十大第一,假如执着,因执自己一,而盖其他九……’
我问师傅说:‘大小之争,破坏佛教和谐,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师傅回答说:‘学佛法,做佛事’
我问师傅:‘你的意思是?’
师傅说:‘不论你修习大小乘,但它们都有一个主题,就是从善起,方便别人’
我回师傅说:‘是的,违背善的法,不是佛法,佛法的宗旨是建立在善方便。’
师傅回说:‘既然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应该,我说的佛佛法,做佛事的道理’
我回师傅说:‘弟子愚笨,请师傅详说’
师傅回答说:‘大小一切之争,都是违背佛意的,你想一想,假如一个修大乘,以自己修的法门,而自慢,变相的贬低小乘之缘。甚至与修小乘而而争而攻击,是否违背佛说呢?你在想一想,修小法,应该立足于善为于世,而不是排斥其他因缘,即使大乘非佛说,也不应该排斥与攻击……’
师傅笑到接着说:‘假如大小乘者,都心中存善,都不为自己,而想对方,就多分和谐。佛说大小等三乘,一切皆为方便。佛法无二,方便万千。不论你修的是什么法门,你心中只想自己,而忽视别人,就有失佛本意。’
我听后问师傅说:‘佛为方便说大小,修大乘者有存小乘心,修小乘者有大乘人。大小法门不重要,重要的是修学的心。’
师傅笑道说:‘有心者,学佛法,而做佛事,而心不静而争斗者,学的如是佛法,但不做佛事……’
(时间太完,先写到这里,写的有点乱……)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四:修行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在修学中,常听善知识说‘修行’。请教师傅,如何修行呢?’
师傅回答说:‘修行,就是修行。修行只是一种方法与行为,各缘各道。通称修行……’
我回师傅:‘师傅,你又托词,我只是想让你简单说修行的前提建立在那里……’
师傅笑道回答说:‘修学佛法的善知识,修行的含义是:修的是善心,身善行……’
我回师傅说:‘你的意思是:修心善行……‘
师傅回答说:是的,修行的含义并不是让你咬死文字。而是先修善心,善行为。而是心与身善的结合……’
我笑到:‘我明白了,修行的含义是:修心性与善行为的一种方法而已……’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五:弘愿门(草稿)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五:弘愿门(草稿)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常观世人修学佛法,在各种因缘中,有什么共同因缘吗?’
师傅回答说:‘佛说各种因缘与方便,都是为一个因起,这个因,就是一切的共同点……’
我回师傅说:‘你的意思是:佛善巧妙说一切佛,皆为一个目的,我怎么没有发觉这个因在那里呢?’
师傅笑到说:‘善修佛法,修者往往忽视了目的,而执方法。’
我问师傅说:‘你能简单的说吗?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什么又是因果中的方法呢?’
师傅回答说:‘任何入门修学者,首先要树立一善根,在修学的开始,就要先确定修学的目的与责任,因而,如何入门者,在入门的同时,以大愿起,这大愿就成了踏入佛门的必须条件,与皈依佛门时的誓言……’
师傅接着说:‘一切修行者,要以‘愿’则作众善之因,以‘修’则为众善之法,以‘行’作众福之缘。发大愿者,必须忠于自己的誓言,以修行之法来实现……’
我问师傅:‘你的意思是:入佛门,立善志,修善法,行善方便,来建人间净土。,
师傅回说:‘是的’
我接着问:‘愿 法 行中,世人常以法为主,你为何偏重说愿……’
师傅说:‘愿是一切之根基,修学者修愿,学成者把愿体现无形中……’
师傅接着说:‘修法忘愿,是修学中存在的误区。有善知识,在修学佛法时,往往以方法为主,忽视了自己发心修学的目的,往往没有成佛,先入魔……’
我回师傅说:‘是的,在我们修学中,往往忘记了我们修学的誓言,而一切皆为方法而奔波,假如我们在修行中不能履行自己的誓言,或着在违背自己的誓言,我们是在学的是佛法,却不在做佛事……’
师傅回说:‘是的,最基础,最简单的,往往是容易最让人忽视的。但这些被修学者忽视的东西,其实是最重要的……’
师傅接着说:‘现在的修学者,应该在修学中,每天抽点时间,反观自己的誓言,检验自己的誓言,去履行自己的誓言。那时,人间就有净土,佛界有真爱……’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六:诤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心因诤妄,法因诤乱。我们修学者,如何心静呢?’
师傅说:‘诤源于执,却胜于执。如何心静,先锄执魔……’
我问师傅:‘说来容易,如何避免,如何铲除呢?’
师傅回答说:‘诤源于执,执体现于以自见而盖万法……’
我回师傅说:‘就是只看别人短,不见自己黑。因迷而诤’
师傅回答说:‘由修学的交流,演变到诤法。在现实中普遍的存在,诤的根源,就是在不了解自己与对方时,对自我执迷的一种发泄……’
师傅接着说;‘其实交流佛法,是建立在互学的基础上的,交流互赞善。’
我问师傅:‘难道在交流中,就不能说对方的缺陷吗?’
师傅笑到说:‘可以,但假如一个人要指点对方,首先要了解对方因缘,知道对方的对与错,更要了解自己……’
师傅接着说:‘假如一个人,不能明心了解自己,怎么能客观的评价对方呢?,假如一个不了解对方的长短,如何公正的评价呢?’
我听回说:‘师傅,你的意思是:假如一个人不能明心,就只能修学善,莫论他人非……’
师傅回答说:‘修者,要培育修学心,学别人之善之长。见自己之短之心。在修学交流时,就没有诤,只有善学与精进……’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七:布施门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万法缘起,皆有起点,佛开方便门,从何而来’。
师傅回答说:‘一切法,皆从善起,一切方便,皆为善来。善是根基,培育善根,是学法基础…….'
我问师傅:‘善为根基,学佛修法,皆从善入,众多因缘,如何入……'
师傅回答:‘佛说万缘从善起,佛讲六度,布施为第一。’
我问师傅:‘我读经卷,交流佛缘,最常见的是‘布施’二字。财 法 身等各种布施,布满我心田,但布施在我们修法成佛路上起什么作用? ’
师傅回答说:‘佛说布施,并不是一味的让众生为布施而布施。而是培育众生的善根。因布施是培育善根的最简单 最有效的方法。’
我问师傅:‘你的意思是:布施在于启迪我们善根,布施就是培育善根的最实际的手段。’
师傅回答说:‘是的,一个布施,是一个善种子发芽,就是一句赤诚暖人的话,也是善的写照,布施的体现。善种子的发芽与积累,会布满我们整个心田…….’
师傅接着说:‘布施是修学第一道门槛,假如一个人只顾修习佛法,而不培养善根,是非常危险的。假如一个人修习佛法再好,而心不善,也不是善法。假如一个人善根纯正,而又得到好的培养,即使身在淤泥,也会象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我回师傅说:‘是的,我就想起一首歌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我们人人向善,脚下就是净土,假如我们不明白佛说布施的善意,只求为了布施而布施。即使我们造千座桥,修万座庙,也不能构成和谐的世界。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八:修境与证理
一日,我在蒙山城中问师傅:‘在我们修学中,修证境界与知理二者差别在那里呢?’
师傅回答说:‘修学中,境与理,二者相连相通,如分二,二为一。’
我问师傅:‘二为方便,归一真实,如没有分别,但有差别,能详告之吗?’
师傅回说:‘二者为手心于手背,境从理证,理为境说……’
师傅接着说:‘二相连,但忌执一。执境者而弃理,如瞎子摸象。执理者不见境,如上云端。’
我问师傅:‘执一者,不见二,而爱走一段。执境如梦,执理如幻。但理与境,皆是佛为我们开的方便之门,我们讨论的修境与证理,难道与佛法有什么不同吗?’
师傅笑到说:‘修境与证理,不是佛法,而是方法,佛理唯一,方法千万。’
我问师傅:‘如何说,修境与证理不是佛法呢?但修学者,都自己修证的是佛法,常以此标准衡量不同的因缘。’
师傅笑到说:‘修境与证理,如源于佛法,但非佛法。而 是众因缘修行佛法的一种方法,假如把方法执于佛法,其实是误入一端。’
我回师傅:‘你的意思是:修境与证理,只是修行佛法的过程,而非佛法,如此说来,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师傅回答说:‘是的,在修行中,如能享受过程,但不能抓住过程而不放。假如有人执迷度我们的筏而不放,我们如何到达智慧岸……’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九,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障白云飞
一日,我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你曾说,法空人空万事空。既然诸事皆空,你如何教诲我们,如何有情于众生呢?’
师傅回答说:‘万事如空,但万缘存在。心如空,但随缘而动’
我问师傅:‘你的意思是:心性空,万缘起。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障白云飞。’
师傅回答说:‘高山如高,但不碍水往低处流。,法空人空,皆为性空。性空而不住,缘起而方便。一切皆在自然中……’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我见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你常说,修习佛法,没有对错,只有因缘不同。但为什么,不同因缘相聚一起,都相互指责呢?’
师傅回答说:‘这一切,皆因执自缘而忽他缘。其实大家相聚佛门,都是修习的佛法。不要争对错……’
我问师傅:‘你说的不错,但为什么,同修佛法,在一起交流,就出现正邪之分呢?’
师傅听后笑到说:‘大家如然同修的是佛法,但交流出来的是非佛法。如何有佛法与邪法之别呢?’
我问师傅:‘在一起交流的不是佛法,是什么呢?’
师傅回答说:‘是我见,是修学者在修习佛法时,对佛法的认识,假如一个修习佛法,悟把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见解当作佛法,是修学一大忌’
我回师傅说:;你的意思是:把我见当作佛法,而把别人的见解当作邪法,是修学中的一大忌讳……’
师傅回答说:‘是的,佛法是我们修学的,但在我们修学中的认识,不是佛法,我们不能以我们的俗见而乱猜圣意……’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一:持戒门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常听你教诲,修行要以戒为师。但有更有修者以空而对,说空中如何有戒呢!’
师傅回答说:‘修习佛法,以缘为本,不同的修者,有不同的缘分与境界。修行者,在修习中,首当要以戒为师本。’
师傅接着说:‘修者无有空可言,说空既是执空。’
我问师傅:‘为什么修者不能谈空呢?’
师傅说:‘修者修学,修而完善自己。一个修者,怎么能谈空界而不修呢?一个修者,怎么能忘记修学的本分呢?’
我回师傅说:‘你说的意思是,修行者要勤修善己,不要妄猜佛意而执其文字。真空者,不谈空。只有执空者谈空而不住……’
师傅回答说:‘是的,凡圣境界不同,修行者要持戒,而修持善根,给善缘提供善的环境。修行如各有因缘,但更多的时候,‘环境造就人才’,一个善地能引起善的因缘。刚踏入佛门的佛子,好的处世标准,将是修法成佛的重要一环。我们都知道,佛说的戒律,是善的标准,是净土的平台,我们修而持之,会邪魔远离,善法布满全身。 ’
师傅接着说:‘假如,一个人不在善地,没有善地标准来修持,没有让人为善地戒律来约束。不善的种子,会伴随妄念而发芽,引人悟入魔境。因而修行贵在持戒,戒是修持善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二:因果门
一日,在蒙山城中 ,我问师傅说:‘有善知识常问:万法皆空,因果空不空……’
师傅回答说:“用万法空,而证明因果是否空,这是一错误的比较,因为万法与因果是理与事两种状态。假如真的说因果空不空。我认为:万法可空,但因果不空……’
我问师傅:‘万法与因果,有什么区别呢?’
师傅回答:‘万法是万般方便,而因果却是实在的结果……,二者,法如同理,而因果象一个现实。’
我接着问:‘师傅,能简单举例说明吗……’
师傅说:‘万法如空,但随缘而动,法如水,而缘如风。风来波起,风停水静,是心境,是境界,是一过程。而因果,也象一江水,在这江水中,风是因,果是波。风起波一定动,是存在,是事实,是一实境。……’
师傅接着说:‘万法如空,但也非空。只是水与波的转换。法空如水,水如空非空,只是空喻心不住。
我问师傅:‘心不住,法不碍,万法归心。法空非空。但因果如何,能详解之吗?’
师傅听后笑到说:‘说因果,想起一公案。学僧问老者∶‘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老者回答∶‘不落因果。’因此后来便落入畜牲道五百年……‘
我听后问师傅:‘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修行只是为摆脱因果……’
师傅回答说:‘如然修者为因果修。但修行的目的,不是让人明白因果,而不是执于因果……’
我回师傅说:‘只有执者,修行心住因果。才有不落因果的念头。但假如修行还不能改变因果,我们为什么修呢?……’
师傅笑到说:‘众缘在修。菩萨怕因,而迷者修果。怕因而善行无住,怕过难逃报应。悟者心无住不昧因果,而迷者因住而心生逃避。我们修的是脚下,我们行的是一个善因。而不是一味沉迷过去,而不敢面对现在……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三:和稀泥
和稀泥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在论坛交流与学习,我得到一不雅称号---和稀泥。如此裹义称呼,我没有感到裹义。但我对此问题引发一些论坛的问题,感到困惑……’
师傅问:‘你如何没有感到裹义!如何又感想呢?’
我回师傅说:‘论坛当权者,如然一直反对我和稀泥。但我站在我的角度上,认为自己不是和稀泥……’
师傅问:‘论坛善知识是站在什么角度上?而你又站在什么角度上呢?’
我回师傅说:‘善知识是站在维护正法的角度上,而我是站在修学交流的角度上?’
师傅接着问:‘维护正法与修学交流,而不相冲突。如何有别呢?’
我回师傅说:‘善知识们的维护正法,是站在对错的角度上,而我只是学习的角度上。’
我接着回答:‘有对错,就有一标准,有标准就有执着。而学习只是吸取对方优点……’
师傅回说:‘其实在现实修学中,都在执,用自我的执着,建立对错的标准。因而不同的因缘相冲击,就出现对错(正邪)较量。因而不同的因缘,就无形的划分各种形式的三八线,大家都站立在这里,相互的排斥与攻击。这种现象是典型的以对错颠覆因缘。而你修学,在论坛,看到的如然有对错,但不执于一方的对与错,而是在交流中去吸收对方的优点,来完善自己。因此,习惯对立的双方,非常不喜欢你这种摇摆的……’
我回师傅说:‘我没有摇摆,也不是中立。我只是与他们不同的是:他们是维护他们的修学标准来斗争。而我只是在交流与争执中学习与完善……’
我接着回师傅说:‘在我眼里,争论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因缘与优点,在我看他们争论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他们双方的优点与缺陷,用优点完善自己,用缺陷警戒自己。因而在他们争论的时候,我不拘一方,而自由的探讨与交流,这正式不少有所谓的“标准”的善知识厌恶我的原因之一……
……………………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六:迷信与信仰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六:迷信与信仰
一日问师:‘世人都说信仰佛教是迷信,这是真的吗?’
师答:‘迷信二字,简单的讲,是迷而信,信而迷,从这个过程到一极端。’
师接着答:‘佛教与现在社会各党派一样,是佛教是教育世人,服务与引导社会的一种方法与方式。正确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信仰佛教,与信仰现在社会各党派与学说有何异呢?’
事后,我在想:不论信仰什么学说,宗教与党派。只要你不迷而固执,而是从中吸取正确做人,处事,服务与社会好的思想,就不是迷信……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七:光明与温暖
一日,在蒙山城问师傅:‘听有善知识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是否不去度那些与佛无缘之人呢?’
师答:‘万事随缘。佛不能度尽无缘之人。是阐述一种因缘因果的必然性。但佛留佛法是:让我们有度众生之身,而无执在度众生之心上……’
师接着说:‘法如不度无缘之人,我们要有度人的行为。法如阳光,在我们启度人之行的时候,无缘者如看到不阳光,但也感受到温暖……’
事后,我在想:心不动而身善为,是菩萨行为。在菩萨度众生的时候,如然讲究的是缘分,但都是建立度众生的实行中。即使无缘不能得法而见光明。但菩萨的善为却让他感到佛法的温暖。其实也为他今后近亲佛法而拨下一粒种子……’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1-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八:护法
一日在蒙山城中问师:‘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有时遇到因缘不和,常以护法的手段去排斥。我们如何理解护法呢?’
师答:‘正常的修行与交流,不存在护法不护法的问题。护法一般都是缘起法会与弘法的因……’
师接着答:‘一个正在修行的人,在没有得到佛真实义的时候,就因法缘的不同,去用自己的标准护法。这样的护法不是护法。真心修行的人,是一心修行,一心维护法与弘法地方与场合。而不是按照自己不成熟的标准去排斥……’
问师:‘难道遇到谤法之人,我们就不去维护了吗?’
师答:‘在修学的路上,没有真心谤法的。只是他们的观点不成熟而已,试想我们自己,我们也是修学着,也何曾成熟完美呢?只有我们在能忍辱众生心无碍,而不是执我而忽视万缘法……
事后,我在想:在我们修学的路上,在没有得到佛智慧的时候,我们不能因在自己的局限认识里,去带着自己的成见去护法。修学的人,真的想护法,应该护有法的地方与场合,和弘法的法会等。假如我们仅把护法理解成斗争与维护自己意见的一个借口,我们就玷污了‘护法’的神圣使命……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2-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八:三法印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修者常拿三法印来检验别人因缘是否正法,请问师傅,三法印是否能检验正法与否……’
师傅答:‘三法印是佛理之魂,佛法之印。符合三法印,就是正法。但三法印不适合修者来随意检验别人因缘的标准……’
我问师傅:‘为什么?’
师傅答说:‘三法印是佛法之精髓,修习者,在没有明白佛法真实义,如何能用三法印去检验别人的因缘呢?一个人,法理不通,法义不明,如何使用佛法之精髓呢?’
师傅接着说:‘三法印应该佛给得道明心者检验自己,促进自己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修学者用来衡量别人的一种标准……’
事后,我在想:在我们修学中,没有明了真实义的时候,如何敢用三法印呢?能用三法印者,是明理得悟者。假如我们没有明白三法印而乱使用,不仅伤人,更伤自己。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一般修学者,在困惑在一般法理,怎么能明白佛法之精髓。修学者在使用三法印的时候,只是使用的三法印的文字……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2-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九:心法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十九:心法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佛说,修学者,应善住,而降伏其心。佛又说,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这里面最大区别,在那里……?’
师回答:‘前者是佛告诉我们修学佛法上无上微妙心法。后者是在告戒世人在修学这无上心法出现的两种执着……’
我问师:‘能详告之吗?’
师答说:‘降服其心,乃是无上微妙法。但修学者在修学中,容易出现执空,住不调伏心,这是典型掩耳盗铃修法。明明看到青山不敢说青山,是在攀一种高境界而产一自我欺骗的妄念。
我回师傅说:‘在修学,掩耳盗铃自我欺骗的妄念。是愚人法。但若住调伏心的声闻法。又有什么特征呢?’
师回答说:‘住于调伏其心,是修者对这一境界的执者。他们对法文字的执于。执于与善,执于境界,执于一切佛说的标准。他们在修中而执,执中而修,永远停留在声闻上,不能见本心……’
……
事后,我在想:在我们修学佛法上。没有得悟之前,都在执。…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2-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声闻法
一日,我问师傅说:‘万法平等,为什么有修者常以大小二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三乘而分别。请问师傅,佛说的声闻乘,真如人说的-----不如大乘胜殊吗?……’
师傅答说:‘佛说佛法,只有一乘。但因人有慧钝,故有大小与三乘之方便。’
我回师傅:‘佛在‘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师傅,意思是否是:佛说法,都是一乘佛法,但有对慧顿大小之方便。大小佛法皆能度人成佛。但小乘者却因住于小法而不能成佛……’
师傅回说:‘此经文的意思如有此义,但还主要意思表达-----住大乘心法,即是声闻者。其实,三藏十二因缘大小佛法,皆能度人。但住于佛法者,皆停留在声闻境界中……’
事后:我在想:佛为我们说法,如有为慧顿之缘说大小之别。一切的法都是一乘佛法。都能度人。但修者如修同样的佛法,因住与悟,产生了声闻法、菩萨法’ 。佛为声闻者说的佛法,并非声闻法。修菩萨法的,修到的并不一定是菩萨法。不论你修什么法门,只要得因缘,一定得悟成佛……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2-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佛法与生活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佛法与生活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听修者说,读经思义,又有说:读经要一心读,不能思义。请问师傅,哪个对与错……’
师傅答说:‘二者说法皆对,只是说时的角度不同而已。而读经思义,是对佛心的一领悟,读经不思义,是怕不明者,望文生义,而误解佛真实义。’
我问师傅:‘你给我说的读经之思,是什么呢?’
师傅笑到答:‘我给你说的读经之思,不是读经思义,也不是读经不思义。而是读经后,对生活的一种感受……’
事后,我在想:有时,我们读经产生的真正所想、所思,其实是来自生活中体会。佛法引导我们如何生活,而我们在生活中体验佛理。假如有人把佛法与生活分割开,其实是对佛法的一种偏执……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二:因缘门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在不同的地方,我见到不少精进的善知识,在劝告与自己有交往的人说:应该读什么经卷,或着怎么样修行等……,但结果是:听者往往不听善知识的教诲,这是为什么?’
师傅回答说:‘不同的因缘,有不同的标准。在有时候,并不是你说的对错的问题,而是你说教诲别人的时候,是否针对因缘而因材施教……。假如一人在不懂因缘而随意说法,也许会象俱胝和尚的小徒弟的一手指的一指禅一样,如能度人,亦能害人……
事后,我在想:俱胝和尚的一指禅与他小徒弟的一手指,同样的,但一个能解因缘,另一个却是住于文字而比着葫芦画个瓢。就如佛说,佛法是良药,也是毒药。悟者用,能度人,而迷者强用,也会害人……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三:参公案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三:参公案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有善知识说,参公案,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但也有善知识,执于参公案,在在公案中,找修行捷径的标准。请问师傅,我们在参公案,是否有章可寻……’
师傅答:‘公案是前古大德跟我们留下的修行命题。我们参公案,有时,其实是在站在他们的肩上,看的更远些。参公案,是没有规律可寻,看的是缘,讲究的是机……’
我问师傅:‘既然,讲究的机与缘,没有章可寻,那么我们参的是什么?’
师傅回答说:‘其实,我们如参公案。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真正参的不是公案,而是自己的心……’
师傅笑着接着说:‘参禅贵在忘禅,参到妙处不是参……’
事后,我在想:参公案住公案而不解寓意,如同看经卷而执文字而不明真实义一样。我们参公案,其实是顺着前大德给我们铺垫的路子,能顺利的找到自己的心而已……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2-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四:担起与放下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见有修学者,常以‘放下’为标准.但你却常告戒我要‘担起’。这是为什么?’
师傅答说:‘放下如是修学中最高境界,假如一个人,连担起都不会,有什么能放下呢?’
我回师傅说:‘是的,修学行善为方便,假如一个人,连善都没有担起,如何能放下呢?’
师傅答说:‘修学的过程,就是要认认真真的修学,坦坦荡荡的担起。而不是去执高境界而执空……’
师傅笑着说:‘其实,担起不碍放下。真正的坦坦荡荡的担起,就是自自在在的放下……’
事后,我在想:执修行者,忽视自己的因缘,常想找最捷径的路子,修最高的法门。但他们没有想到一切都是先从一起,从大无畏的担起,一个能坦坦荡荡的担起者,其实就在自然的放下。我觉得,真正的修者,就是担起一切善,心无顾虑,无惧前进……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2-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六:不能回答的问题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有善知识提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佛性,什么是觉性,佛性与觉性是什么关系?’
师傅听后答:‘我没有镊入佛性,更没有觉悟。怎么能回答这个问题呢?假如你真的想回答,可以去经卷上查佛说……’
我问师傅:‘我明白你的意思,不明白的问题,不能讨论与回答,更不能执于佛文字而我执。但善知识这样质问,我回答不了不是没有面子吗?’
师傅问:‘你修习佛法不是精进广学,难道仅仅是为了面子吗?说实在的,假如这个善知识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觉悟明了佛性的觉悟者,不仅你向他学习,我也得尊他为老师……’
我回答说:‘师傅,我个人认为,他如然能提这样的问题,但他没有觉悟而镊入佛性。假如他真的佛性体现,他如能不执分别能见佛骂佛,遇魔杀魔。但不会因因缘不同而起地狱之心……’
师傅听后笑到说:‘即使他没有得悟,你也应该向他,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你要明白,你现在的任务是修习,要修一切因缘,习一切善法。说实在的,他得悟不得悟不重要,重要我你向他学到什么优点来完善自己……
事后,我在想,与人讨论自己的修学认识,忌讳的是执文字而玩文字。更不能妄谈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而执迷自己。我们修学者,就是象瞎子摸象一样,一点一点的精进,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因自执而相互攻击……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二十七:瞎子摸象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听佛云,迷者修行,如瞎子摸象,你是如何看到这因缘的’
师傅笑到回答说:‘是的,迷者修法,如瞎子摸象,是佛在教诲我们,在修行中,我们如瞎子摸象一样,因而要步步精进融万缘,而不是执自己摸到下意识的排斥别缘……’
我回问师傅:‘是呀,现在现在世间修行者,有几个能得悟清净的。没有得悟而在佛法中修走,不就是瞎子摸象吗?但世上修者都如瞎子摸象,如何修行走出呢?’
师傅答说:‘世上修行,各有各缘。如禅顿渐,顿修心解,渐在善行。心摸融万缘为一体,心通见象之实体。渐摸勤修不闻万缘而进万缘,见腿是腿如语柱,见耳是耳赞如扇……
师傅接着说:‘修者如摸象,忌讳我执见腿执柱而盖全象。应该勤修精进不排万缘见自心……’
事后,我在想:在我们修行中,我们修学的是圆满的佛法。但在我们理解的并非圆满。假如我们把圆满的佛法上,附加上自己的知见。还认为自己代表的是圆满的佛法,是对我见的执着。我们在修学中交流,如然交流的是佛法,但也是自己对佛法的个人认识。因而在交流中,忌讳的是把自己的修学当作唯一的圆满佛法而排斥其他因缘……。修学交流的目的就是使自己能看到不同的善缘来取长补短来完善自己,使自己精进……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3-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三十一:念佛门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有善知识说,一心不乱念佛能到达解脱,但是的因果尚在,需要找到这个心的源头……。请问师傅,念佛与得心有矛盾吗?’
师傅回答说:‘念佛与直指人心,没有矛盾。只是两个不同的修法,假如一定二者比较,是仁智之别……’
我问师傅:‘直指人心,由于现在修禅热,大家都明了这一修法。你在这里能说下念佛门吗?’
师傅回答说:‘修行的人都在念佛,因缘的不同,诵法不一。但谁又真正的在念佛呢?’
我不解问师傅:‘大家都在念佛,念佛有什么不同吗?’
师傅回答说:‘念佛者有二,一心不乱念佛者也有二。一是为了念佛而念佛,另一种是把自己溶入佛号中……’
我问师傅:‘什么是为了念佛而念佛,什么是念佛归真呢?’
师傅答说:‘为了念佛而念佛者,也心无杂念,而是一心在佛号中找真谛。而一种把自己溶入佛号中,无有分别……’
师傅笑到说;‘一声佛号想起,就会有诸佛菩萨的加持。但一样的一心不乱念佛,有的却不能得到加持,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我回师傅说:‘为了念佛而念佛,没有力量存在,得到只是一佛号。而真念佛者,一声佛号,是一个愿力显现,佛号不断,愿力的体现……’
师傅笑到说:‘是的,自从你弘愿门已现,一声佛法,是你一愿心体现。愿力出(菩萨)加持显……’
事后,我在想:在我们道出一声佛号的时候,这声佛号是善心出方便在体现。更是我们实现我们弘愿的写照。当我们的弘愿(愿力)伴随佛号出的时候,我们的心田,不是在想着因果报应与自己的福报。而是与诸菩萨一样,一心利众生。到时候,就是我们身在地狱,我们想着是如何度受苦的众生,而不是一心思停留在受苦上。心境的不一,外景也随变。念佛,我们不是简单的念一声佛法,而是把自己的愿力无形的从佛号中体现出,一心不乱念佛,一心不乱行善,一心不乱方便,一心不乱的……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2-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三十五:木匠与学者
一日,在蒙山城中,师傅给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说:‘一木匠与一学者有缘相处一起,一次,学者看到木匠在干活时写数字,6X8=12,3X1=5等公式(注:X是乘号,意思是六乘八等于十二)。精于计算的学者看到,就对木匠说,‘你算错了,6X8=48,3X1=3。’木匠听后答:‘怎么能算错呢,我们代代都是这样算的,从没有出现错’。学者看到木匠这么执迷,自言自语的说:‘就是没有文化,算错了都不知道,还这么固执……’’
我听后问师傅:‘学者说的没有错,木匠这么简单的题,都算的不对。应该是是一愚蠢的人。’
师傅听到苦笑说:‘学者如说的没有错,但木匠更没有错。错在学者不看因缘,而有他惯性思维去看待别人。佛说万法,讲究的缘字。而学者用自己的观点作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就是因自我而无万物……’
我问师傅:‘你的意思是:木匠算法有木匠的因缘,,能说下因缘的何在吗?’
师傅回答说:‘6X8=12,3X1=5的算法,是木匠的特定的计算方式,是木匠,就明白这个算术的含义,或着简单的说,六乘八等于十二的意思是,6乘8的木板要12个,长3宽1的模板做5个。这个计算方式是木匠一代代的传下来,木匠使用,怎么会出错呢?’
我听后回师傅说:‘各自有各自的因缘,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在我们看事情的时候,先要明白其中的因缘,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因缘去理解别人的因缘,我们也许象学者一样达到一个极端点……’
事后,我在想:真正的学者,会象孔子一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修学心态,一生中认认真真容纳各种因缘来完善自我。而不是以文凭高低来论众生。只有兢兢业业虚心求教修学,才能明白万物的各种特殊的因缘。不同层次的人群,有不同的生活哲理。假如我们自高自慢而看不起普通的人群,最起码,就没有了真正学者的心态……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3-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三十七:大禹治水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常听修学着说出各种断烦恼之法,请问师傅,修行者如何断烦恼呢?’
师傅答说:‘不同的因缘有不同之法。修行人当前的任务,不是仅局限于执断烦恼之法上,而是如何坦荡的担起一切善缘。’
师傅接着说:‘修行人,因修行而起烦恼,在烦恼中解悟而精进。假如我们把脑海刹时的空白当作得悟。其实是一种误解。我们在修行中有惑才生烦恼,我们在烦恼中解悟精进……’
我问师傅说:‘修行起惑而烦恼生,精进明了而烦恼灭,一个烦恼,代表一精进。修行的人应该与烦恼并存……’
师傅答说:‘是的,在修行中,应该注意,不应执断烦恼之法上而强断烦恼。烦恼如水,有古人治水而堵截,大禹治水而因缘顺导。前者如强断,其实在执‘执空’之法。因执空而心被堵。后着因缘顺导,心明不惑,有而不执既为空上……’
事后我在想:空并不等于没有。眼横鼻直,花红柳绿,是真实的写照,有而不执,明而不惑。是真空中的一境界。假如我们把执空法,当作我们已经进入空的境界,其实是走入妄界。修行者,尤其初修者,应该坦荡的担起一切善缘,而不是去执强断之法。假如有朝修者得悟,心明而不惑,烦恼灭,方便生……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3-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三十八:‘识转智’(草稿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有善知识在为参掉一心情的问题,在有情与无情上起分歧。请问师傅,参掉所有的心情,难道就是从有情转化到无情吗?’
师傅回答说:‘善心精修,是有情到无情的质变,是建立特殊的因缘的方便之说。想明白一文字,首先要明白其中的因缘。假如我们只看文字,而不见因缘,犹如人无灵魂……’
师傅接着说:‘修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慈悲,二是智慧(方便)。前期修学,就是培养人的善,让人从无情到有情转变。修行使人慈悲。在慈悲中,存在有我的东西。有我就有分别。因而就出现了得智慧的问题。’
我问师傅:‘慈悲与方便,其实就是善与智慧的写照,在善到智慧的质变,是否就是善知识常说的参掉心情,转化为无情呢?’
师傅回答说:无情到有情转变,是培养与启迪善根修学过程,在修学培养慈悲心的时候,不是转变到无情,应该在这一境界,不存在有情与无情的分歧,是不二的智慧。
师傅接着说:‘让修学着参掉一个心情,参掉所有的心情……,其实在参掉一个心情的意思是参掉一个我执,一个我执的去掉,是一个智慧出现。参掉所有的心情,是智慧布身。’
我问师傅说:‘你说了这么多,我越听越迷茫,请你用佛语来解释,这是什么因缘呢?’
师傅回答说:关于参掉心情的转变,用三个字就能表达清楚。就是常说的‘识转智’……’‘识转智’的过程,或着严格说是‘智转慧’的过程……
本文转自【佛教在线 - 佛法论坛】,原文地址:http://bbs.fjnet.com/thread-184462-3-1.html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三十九:信门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有人说:走进佛门,立足那里呢?’
师傅回答说:‘走进佛门,立足于信,信是一切因缘之根本。’
师傅接着说:‘由信入门,是缘起一根本。没有信,即使你有再高的无形,即与佛无缘。’
我问师傅说:‘你的意思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这一切的信仰,立足与你是否在信上。’
师傅回答说:‘大乘信般若,小乘信实修,净土者信于极乐,不同的信,铸造了佛门的八万四千方便之法门……’
我问师傅说:‘信是进门之根本,不信者如身在门里,心却在外。心如此重要,佛是怎么说的呢?’
师傅笑到答:‘信是缘,缘是信,如二不二。佛说信,用缘论。佛说不度无缘之人,其实就是说佛不度不信众生。如是信门,但因缘不同,信的因缘不一。有信者入,入者信……’
事后我在想:‘信是佛教之根本,之动力。只有正信,才少妄念而诤。只要你是正信,就不会忘佛教诲而执自我。其实有时的佛教不和谐,真正的取决于自己对佛教佛理的个人认识当作信仰的条件。或者说,不信教义而信我见……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四十:放生门
一日,在蒙山城中,问师傅说:‘关于放生的利与弊,众说纷纭,请问师傅,放生的因缘如何建立呢?’
师傅回答说:‘放生有两种。一种是放生,另一种是为了放生而放生。放生者无住心而随缘。而为放生而放生,其实就是教条主义者。’
我回问师傅:‘你的意思是,放生者一切为众生,而 为放生而放生,其实就是就是在追寻一形式。那么,他们的利与弊是如何呢?’
师傅回答说:‘为放生而放生,一般是执于形式者,在指定的地点,买来指定的鱼,在到提前指定的地方,去放养这些生灵。在买与运送的时候,鱼儿就因为缺氧奄奄一息。从另一个角度说,大量的指定放生,也破坏生态环境。而放生者,随缘随地一心为众生。’
我回师傅说:‘放生的善知识区别在于,放生者,与为放生而放生者。但我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有时,寺院法会的时候,寺院的师父也在领着前去法会护法的众居士去放生。他们也是在到三四十里外去买鱼,在回到山上水库去放生,一个水桶里鱼多于水,他们这种行为是否是为放生而放生呢?’
师傅听后笑到说:‘寺院的师父这样的放生,其意义不在于放生,而是在教化于众生。或着说:出家师父的放生,就像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其教育意义大于放生意义。假如把师父的教化单纯的看作放生,其实是看者在执于这种形式,这种执于,也是导致修着为放生而放生的一种原因之一……’
事后我在想:同样的放生,心地不一,意义不同。放生者有三种:第一是放生者,第二是为放生而放生者。第三是把放生作为课堂,由于培养众生善根的教育者。说三种,也并非拘于三种,不同的因缘的放生,也产生不同的福报……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四十一:南泉斩猫(草稿)
一日,在蒙山城中问师傅说:‘“南泉斩猫”的典故,流传至今,众说纷纭,请问师傅;南泉为什么要斩猫,而争猫的东西两院。为什么没有来救猫呢?’
师傅答说:‘大家看到是南泉斩猫,是斩众人意念,其实在南泉斩猫的背后,隐藏着一简单真实的禅哲理,是法与猫之间的选择。
我回师傅说:你的意思是,南泉的提问,大家怎么回答,都落两边。但他们没有想到,南泉真正用意是:是看看有人是否心无法,一心救猫的大道行为。‘
师傅回答说:‘南泉斩猫,其实是在启迪与激发大家说:心如有法,但不要住于法,善为的行动大于一切空谈……’
我接着问师傅:‘众人不能救猫,而问赵州,而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是什么含义呢?’
师傅答说:赵州顶鞋的举动,是在告诉大家,他们为什么不能救猫的主要原因。‘
我问师傅:’赵州顶鞋,是在说‘本末倒置’。本末倒置也是这个典故的中心……‘
师傅答说:‘对于‘本末倒置’,各有解法。真正的用意是:赵州用自己行为在告诉大家,他们不能救猫的原因是,就是手指与月亮的错位,本末倒置的结果……‘
我回师傅说:’我明白了。赵州顶鞋,其实在暗示大家说:你们不能就猫的原因是,心中只有佛与禅机禅理(帽子)。而无众生(鞋)。假如那么把众生顶头上,猫而怎么会死呢?’
师傅听后笑到说:‘佛修为度众生,众生修为成佛。谁心只有佛法?谁心里只有众生?这是这个典故主要问题,这也是法与众生之间的选择……’
事后我在想:孟子说的男女授首不亲,嫂落水,则援之以手。还是不援之以手呢?这是礼与灵活变通之间的选择,而在修学中,在这个典故中,他们注重的是礼,却忽视了猫的生命。赵州行动告诉大家:不住文字,心无分别,一心为众生,才是真正的佛法,也是救猫的办法。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四十二:平常是道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常听善知识说‘平常是道’。请问师傅,你认为这句话的因缘在那呢?’
师傅回答说:‘平常是到道,并不意味着平平常常就是道。其实这句的话的因缘起于,道在平常中’
我问师傅说:‘道在平常的意思是:刻意的行善,并非是最高境界的善。而平常无形行的善。才是真善……’
师傅笑到说:‘上善如水,起于自然。无分别,无意识,平常体现出来的,才是纯真的。平常是道。其实就是你平常能自然的善使方便,才是真正的道……’
事后我在想:我们在修学中,都是在刻意的修学与刻意的行善。假如一朝在修学中,我们不刻意去的做圣人做的事情,而是无形的体现出圣人做的事情,那就接近道了,就得到佛留下的真实义了。
蒙山对话(博客版)之四十三:阶梯与围墙
一日,在蒙山城中,我问师傅说:‘见一老乡念佛修学群,我们的群规宗旨是:只要与某大师法义相背,与大师意见不同,一律不准发,因为这里是专门修学某大德净土法门的。请问师傅,他们这样的修学方针,是否有点执?’
师傅回答说:‘修学任何大德体会,是对自己的精进有好处的,但假如把一大师的修学心得,当作衡量一切善法的标准。是容易跑偏的?’
我问师傅:‘为什么吗?’
师傅回答说:‘任何大德的修学心得,即使都是对的,但在有时,也不成熟与圆满。因为经卷是佛大悟成佛后,留下的圆满法。而大德的疏解,是修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心得,在他不同时期,心得也代表不同的因缘。’
我回师傅说:‘群修学,不以佛法为基础,而以一个大德的善缘为标准,是否有点本末倒置呢?’
师傅笑到答:‘大德疏解的本意,就是为修学者修学在指条路,假如修学者的眼里,只见指路人,不见佛法,是手指与月亮的错位。从另一个角度说:假如佛法与其观点有碍,或着说:不违背佛法,而与其观点不相同。是否也被排斥修学之外呢?’
事后我在想:佛法是修学的唯一标准,各大德善缘,只是修学佛法上的一个个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站在这些大师的肩上看到更深渊的佛法。但我们不能把这些阶梯,成为我们修学路上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