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价格管制不宜长久


     食用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餐食问题,又由于单位价值偏高、波动性较大而备受政策重视。重视的结果是一再限价,结果导致油脂企业受到挤压。过去10年,豆油消费量迅猛增长,目前已成为国内食用油的第一大油种,其次是棕榈油和菜籽油。2010年豆油消费量为1215万吨,占比为41%;棕榈油消费量627万吨,占比为21%;菜籽油消费610万吨,占比为21%。受自然灾害等影响,上游的大豆和菜籽等原料价格不断上扬,但榨出来的油却无法同步上涨。为了控制通胀和稳定民生,政府采取约谈四家主要大型油脂企业的做法,并且时不时抛售国储油脂及原料。油脂龙头企业可以一时不涨价,但不能总不涨价。大企业因为执行不涨价政策产生的亏损,政府可以用现金或低价原料进行补贴,而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小型的油脂企业就难以为继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二次限价以来的半年内,进口大豆油脂压榨企业出现全面亏损,每吨亏损高达200-300元,有些压榨企业因此被迫关闭部分产能。如此下去就有几个问题:1、多数企业被迫停产,食用油的供应迟早短缺,价格的畸形和通胀压力岂非更加厉害?2、长此以往,大型企业所需要的补贴会越来越多,政府兜得住吗?3、政府只补贴少数企业有损公正,而且长期下去,只有这少数得到政府补贴的企业才能生存,这不是食用油行业的“国进民退”吗?

    本月初,食用油限价已经到期,是继续限价还是有所放开,成为市场广泛关注的问题。据闻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库存摸底调查,以进一步决定下一步的政策措施。但此前得行业调研数据显示,限价条件下的库存状况不容乐观,至少不支持继续执行限价措施。如果继续限价,今后的食用油供应短缺就会演变成现实问题。未来一段时间,美国中西部主产区的天气状况会对处于弱平衡的豆类和油脂价格构成主要影响。另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提高,转基因大豆和豆油将越来越不受欢迎,这对油脂供求及其价格也会产生潜在的利多影响。

 

    价格管制应是不得已的临时举措,一旦管制就很难放开,否则就可能引发汹涌的补涨或其他问题。把行政干预和价格管制长期化的做法和企图,只会令市场变得更加难以捉摸和驯服。

    今年的中美战略对话,据说会促使美国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要别人承认固然有着现实利益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国家经济导向更加市场化而不是相反,否则市场与经济秩序都会愈加紊乱,而涉市过深的政府也会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