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电荒


    中国已经连续多年闹电荒了,据说今年尤甚!分析原因,首推总需求过旺。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7%,3月份单月同比增长13.4%。其次,不是发电产能不足,而是电企积极性不高。也难怪,什么都涨了,就是不允许电价上涨,这从一开始就是电荒的重要原因。市场煤已经变成了“梅超疯”,加之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计划电”再遭遇政府限价和电网的盘剥,电企没有办法实现盈亏平衡。许多火电企业,煤的成本从占运行成本的50%~60%,上升到近70%以上。2010年火电行业亏损面超过了40%。同样是能源产品、同样对通胀事关重大的成品油价格就能由于一再出现的所谓“油荒”而不断涨价,电力企业如何能始终保持心理平衡?!抛却电力国企的社会责任和良心道德问题不谈,一再出现的电荒已经说明:行政管制价格的后患是无穷的,即便是国企,非市场化的价格管制最终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

    最近部分上调了工业用电价格,但立即被市场解读为“利好”而加以炒作。电解铝的价格因此闻风上涨是一个典型而有意思的现象。可以理解的是,电力消耗在电解铝的成本中占比30%-40%,成本高了,产品价格就看涨。不可理解的是,电解铝是我们国家典型的过剩行业,历次的淘汰过剩产能名单里几乎都有电解铝,这样一个典型的高耗能并且投资过剩产品,成本传导和转嫁能力真这么强吗?非也,是货币充裕大环境下的金融市场早已形成了炒作“中国政策”之风气。遗憾的是,市场似乎将错就错地认为:既然电价可以是非市场化价格,电解铝的价格也可以非市场化。那好,有了坚挺价格的支撑,过剩的电解铝行业今后更加难以理性发展了。行政调控和价格管制的弊端再次显现,也许早该认识到:只有纯正的市场机制才有纯粹的市场价格和自然的行业调整。

    另外,笔者也曾经概要分析过中国过剩产能难以淘汰的另类原因,那就是期货市场的投机资金所带来的价格支撑作用。钢铁、电解铝等过剩产品的生产厂家是市场中卖期保值的主要提供者,但是他们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而不愿意主动到期货市场抛售现货、平抑价格,这就导致这类产品的期货价格易涨难跌,反过来稳住了供过于求的现货价格。

    工业电价终于上涨了,传导到产成品和CPI也是迟早的事情。可以预见的是,居民用电也迟早会涨,价格管制只是权宜之计,最终政府会向市场让步,否则就会面对更多令人头疼的怪怪的新问题。物价上涨是货币驱动下的扩张型经济难以摆脱的副产品,未来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增长方式和恢复货币与商品的基本平衡,消除本国货币过于充裕给物价稳定带来的长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