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自适应能力,第一个要素就是竞争——企业的自适应能力是通过竞争来提高的。这和许多生命现象是相通的,比如戈壁荒滩上,一棵树长得歪七八扭的,活得病病歪歪的,但是相反,在原始森林里树木参天、蓬勃旺盛,因为有自然界的竞争机制。森林里的树木必须深深地扎根土壤,不然不能获取必要而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必须拼命地向上生长,不然得不到充足的阳光雨露,枝干叶茂的生命力就是靠竞争提升上来的。同样,我们企业要想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要靠竞争。
怎么竞争呢?拓展战略机会的关键点——这就和战略联系起来了。我们看到哪个战略机会了,现在要准备好——积极准备而不是消极等待,积极的、持续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态,调整到能够面对这个战略机会的最佳状态!在这个角度便不难理解,“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头脑的”的含义。这个动态的调整就是企业自适应性的不断提高过程。
当这个战略机会一出现,就要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分解与分化。当今产业的价值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被最大限度的分解和分化了,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征。从纵向来看,当一个产业的价值链在开始被分解的时候,去抓外围的专业化。当你做好了一个产业链外围的专业服务的时候,你就搭上了这个产业发展的快速列车。我是做螺丝钉的,但是我是专门做飞机螺丝钉的,这个点就大不一样,这就是拓展战略关键点的重要步骤。虽然你还是在卖你的东西(比如玩具),但是如果你是北京奥运赞助商(你卖的福娃不仅价值不菲,而且销路倍增)、广州亚运赞助商、上海世博会赞助商,给你的社会平台就大得多,你企业的竞争力就会迅速提高。有一个企业家在延安宾馆做了很多年建材生意,做得惬意悠闲,虽然只是供应钉子,但是他作为俄罗斯大集团的特约供应商,做得非常专业,别人一把、一盒、一包或一斤卖,他的钉子是一颗一颗的卖!每一颗的精致包装上列出所有相关信息数据与符号,确保质量优秀。把钉子生意做到这样的品味,进入这样的平台,这就是围绕产业链的外围专业化服务。史宪文教授对此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你的重量级取决于你踏上哪个星球。
横向看,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过去的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严重,但是现在的消费,尤其是都市消费,时尚化、个性化、娱乐化的色彩浓厚,你去抓住新的需求的时候,你的竞争力也会迅速提高,因此要善于寻找、挖掘新的不同的消费需求点。网购、驴友、拼团消费等等,这种聚散自如的消费现象体现了很强的多样化、小众分享型的消费倾向。在网络条件下的聊天产生了QQ、写作产生了博客,购物产生了淘宝等等,网络消费的需求产生了新的独特商业优势。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年轻人叫刘成,大学毕业到深圳去创业闯天下,开始比较盲目,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后冷静下来,到一个印刷类的企业去打工,做设计排版之类的工作。慢慢地积累一些小的名气,有些人开始找他帮忙。某区的一个领导的儿子准备结婚,这位领导请他设计一下,搞得别致一些,更有纪念意义。刘成于是设计了一份报纸特刊——结婚报,这是天下唯一绝版的报纸,只出一期,把新人的各种图文资料、亲朋好友的寄语和祝福、婚典的邀请与流程、值得纪念的情趣与轶闻等等精心编排,印了1000份,效果很好,客户非常满意。很快就有十来个准客户慕名找到刘成,请他为孩子结婚量身定做“结婚报”。这下机会来了,刘成租下一个小门面,很快打开局面,客户盈门,而且产品分解更加细化:结婚报、百天报、周岁报……,活太多忙不过来,请人做帮手。因为他满足了这种细分化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恰恰缺乏商业化的交易模式,这时候他就捕捉并拓展了自己的战略机会关键点。在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中,有大量原本属于公共事务、家庭事务的东西在以商业化的形态进行着分解与分化,这就为大量中小企业甚至创业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战略机会和竞争平台。我们不少小企业在竞争中常常感到总是处于下风,因为你在同业竞争中与大企业撞到了同一个层面,鸡蛋碰石头怎能不显弱势?我们要善于在纵横的分解上找到自己独特的拓展点,形成自己与大企业不在同一个层面展开竞争的有利态势。
因此,企业提高自己的自适应能力,更多的靠竞争而不是消极的逃避,我们只有勇敢地接受社会变革的挑战,并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在适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成为适者生存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