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及时规范、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不仅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结构,改变政府过多介入经济发展、甚至长期负债性发展的路径。科学划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市场发展经济的职能这两个边界,让政府完全回归经济社会管理职能,让市场主体完全承担经济发展强大职能,就能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钥匙”。
央行6月1日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最大、也是最吸引人之处,就是详细、完整地给出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评判的最新官方口径。经过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工作,贷款增速平稳收缩,由50%以上降到20%以下,缓解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也局部解除社会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过度担忧。但该报告未能全面消除国人对平台贷款风险未来持续行“注目礼”的特殊关注。
在尝到了融资平台能源源不断供应资金的甜头后,地方政府热衷设立各种平台性公司运作其“招商引资”项目,这类公司无论数量上的增长,还是平台运行资金数目的增长,其累计风险已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增长到了1万余家,其中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县级和县级市占比高达70%,数量上的净增长之迅猛令人咋舌。若以全国2862个县(含县级市)的简单统计,县均平台公司就有3.49家。若以2010年贷款余额47.92万亿总量推算,融资平台贷款总额足有14.376万亿,每家融资平台平均占款额尚有1.4376亿元,每县平台贷款平均数值为5.023亿元。单纯考虑数据比较,笔者估计极有可能超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总量平均值。
经济主动转型,少不了解决结构问题,而地方政府投资扩大化恰是最为突出的结构问题,甚至有局部地区存在投资盲目攀比,缺乏约束边际疯狂“烧钱”重复投资的倾向,其投融资平台正好扮演了筹集资金的关键角色,为满足各种建设项目急迫需求,平台实际运行中难免经常超越合法边界,过量融资、高风险使用资金事件多有发生,甚至局部性绕开了金融部门的必要监管。地方政府这种不顾自身财务承受能力的市场介入,完全超越现实的对商业化“经营城市”的深度迷恋,虽然一时间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改观,但偿贷风险在融资平台的不断累计和增长,不但给地方政府信用累计了巨大潜损失,也给地方财政能力造成支付压力和风险。及时规范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有助于规避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防范过度透支政府信用诱发金融体系风险。
当前为地方政府发放的融资平台贷款,多以质押或抵押土地权属方式“空转”运作,其风险相对聚集于土地价值变动上,所以一定程度上深受房地产价格变动的直接影响,不仅缺乏风险分散化避险的机制,而且和高风险资产关联度过高缺乏转移渠道。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周期性拐点,价格走势无法维持连续不断的上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显性化将不可避免。因为失去先前抵押和支撑的货币基础,投融资体系极易受关联因素影响产生资金紧缺,以至于偶发严重性的技术故障都是有可能的,要是这些风险集中爆发,就会连带金融机构陷入风险境地。作为央行不能不提前采取措施防范这种情况,尽最大可能规避和消除诱发金融风险的根本因素。
化解各地融资平台风险的可靠路径
评论
编辑推荐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