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高考专家很没劲。也学会像国家发改委一样玩弄民智了,先放风测探民意然后再辟谣。翻手云覆手雨,又想利用舆论又不想负责任。
说今年在高考作文中对网络词语“格杀勿论”,遭到网民的反对后通过新民晚报郑重声明,高考作文中出现网络词语都不应该被一概否定。
对此说法,我不苟同。
语言是发展的。现在看鲁迅那个年代的文章,中学生就常常狐疑怎么这么多病句。现在新华词典里的很多词汇在80年代时还闻所未闻,所以新鲜词汇不断产生,没有生命力的词汇日渐消亡,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但语言词汇的优胜劣汰、推陈出新、像大浪淘沙一样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约定俗成。语言词汇是否合规范,是否合语法,是否合逻辑,是否合修辞,是否和音韵,不是专家说了算,而是最广大的语言使用者说了算。
也就是说要看普及的程度。如果一个用错的词儿,大众都将错就错,而且一下子就被人接受,大家都看得懂,用着方便,那就算了,就是它了,不改了。很多以前被看做误读的发音,比如“呆板”;被用错的词语,比如“百分百”;被写错的别字,比如“暴光”,现在都算对。
网络语言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因为鲜活有情趣儿,不自觉地使用了各种修辞,表现力格外地丰富有力,写的人和读的人都兴致勃勃,并达成一种默契,会心一笑。“有意思”之处就在这里。
但网络语言仅限于网络使用者,还没全面普及,更谈不上约定俗成,在现阶段,当然就不是规范语言,当然在正式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就不能使用,当然在高考语文中要格杀勿论!
比如,昨天看新闻说一对80岁的老夫妇牵手去看功夫熊猫,网友评价“很萌”。我是文学硕士,对语言还是很敏感的,也是10几年的老网民了,天天工作都要用到网络,但我都不知道“萌”是什么意思。对于其他什么火星文之类,就更是费解了。那其他接触网络很少的更广大的汉语使用者,就更无从知晓这些天书一样的网络语言了。
网络语言更新太快,去年还挺新鲜有表现力的词汇,一转眼就烂大街了。比如“给力”一词儿经人民日报东施效颦之后,经常被一些不会打字的老领导洋洋自得地使用,每在正式场合的领导讲话中听到,我浑身上下就立刻布满鸡皮疙瘩。
很多人以为“给力”、“神马”就算网络语言了,随口说几句就算与时俱进赶上潮流了。其实,每天都在大量产生的自创的网络词汇,很多让人猜无从猜起,远远不是这些幼稚的砖家叫兽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对于如此迅速产生又迅速消亡的网络语言,是不是真正有生命力,是不是真正能经得起推敲,是不是真正能被广大华语世界接受,是需要时间的考验的!奉劝见风使舵的上海高考专家们,不要轻易接受网络语言,否则错别字漫天飞舞,则华人母语的稳定性不保,汉语纯洁性不保,中华文化健康性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