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六一,温馨的回忆


六一,温馨的回忆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怀念消逝的童年,心中常漾起纯真的记忆。今年六一儿童节。接送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女,看见操场上的汉子们打着红旗,穿着校服,唱着歌,温馨感人的情景,引发少年时代的回忆。想起五十多年前过儿童节的情境,同学们在操场上站成一排,高唱《少先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穿过绿色的大树林……”“让我们荡起双桨……”。

 

当年,天津孩子盛行的游戏,是跳皮筋、踢毽儿、跳房子、弹球、拍毛片、滚铁环……。在营口道和河北路交口附近的小人书铺,花上一二分钱能看许多本小儿书——这是颇具文化含量的阅读,令人回味向往……,但这些曾风靡一时的游戏,如今已踪迹杳然。

 

位于烟台道(河北路和新华路之间)的儿童影院,曾是天津少年向往的人间乐园。当年,儿童影院门前是一片浅色的墙壁,墙上镶嵌着少年儿童爱学习、爱科学、爱劳动的一组浮雕。院落旁侧是售票处。院子中央是喷泉水池,水池中间是高高耸起的荷叶状立柱向四周喷出水流。水池底部有几只陶瓷青蛙,张着嘴漾出清水。池水中一群小鱼儿往来游动。院子两侧各有一排平房,右侧是图书阅览室,小朋友在这免费阅读书报杂志。左侧有饮水处,有七八个水龙头,整天免费提供白开水。水龙头下部的台子上,有一个大盘,放着十来搪瓷水杯,每个水杯的把儿都用细铜链拴着。学校统一组织观影,看完电影后写“观后感”或“影评”。院子里设有“影评栏”,影院组织影评组,由辅导员介绍剧情,指导写作。我当年就曾参加过影评组的活动,记得曾写过一个反特侦察篇的影评,篇名大概是《寂静的山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六一儿童节,真是孩子们欢快的节日。少先队队员们在校门口集合,孩子们的服饰——白衬衣红领巾蓝短裤白球鞋。整队出发来到儿童影院,按班级入坐,等待着电影放映。铃声一响,灯光关闭,幕布映出一个巨大的“静”字,全场顿时肃静。乐声奏起,开始放映。

 

儿童影院的原址,是黎元洪(曾任民国总统)的私人戏院。后改建为公共电影院——亚洲影院。1955年,亚洲影院改建成儿童影院。同年61日,儿童影院落成开幕。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题写院名。影院分为两层,有上千座位。每天上午放映一场,下午放映三场。周末周日和节假日加晚场。我当年在儿童影院看过的电影,记得有《祖国的花朵》《秋翁遇仙记》《牧鹅少年马季》等。

 

儿童影院院外的便道,是男孩子弹球游戏的场地。影院对过是一所大院落,据说是时任天津市副市长的娄凝先的宅院。顽皮的孩子们翻过2米高的院墙,跳进这座神秘而荒芜的花园,在围墙内侧的草丛里捉蟋蟀,采野花,粘蜻蜓,戏耍个把小时,再翻墙离去。在院内玩耍时,从无看到主人身影,也没遇到守卫的呵斥或追逐。小伙伴认为在这里玩儿,比在复兴公园或土山花园更有意思——翻墙而过的刺激和时刻堤防的警觉,却增添了乐趣……。这个大院楼的旧址,就是如今的友谊宾馆。

 

1976年的大地震,使儿童影院受到严重震损,数年后重建为一座三层楼房。多年后,影院建筑仍在。但变成隶属于群众艺术馆的群星剧场和一家服装摊群市场。但附近居民,直至今日,仍习惯地称之为“儿童影院”。

 

回忆在那个生活清苦,文化单调,设施稀缺的年代里,儿童影院承载了天津小朋友们多少欢乐啊!在这里,五分钱看场电影,三分钱吃棵冰棍,都能引起孩子们无限的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