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对于中国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股市做出了最为敏感的反应。从4月15日新一轮地产调控开始,上证指数应声而落,在20个交易日内下跌15%,其间最大跌幅一度达到18%。股市反应之强烈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这或许预示着房地产调控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也会超过人们的想象。
此次地产新政开始的时间点正好和统计局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同步,这似乎并不是简单的巧合。4月15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的 GDP同比增长11.9%。如果仅从单季度看,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最好水平——当时2007年二季度的GDP增速达到11.9%,创下12年的单季最高纪录。在宏观经济迅速回暖甚至趋热的背景下开始新一轮地产调控,无疑是向外界表明,现在的经济实体足以承受地产调控带来的阵痛。
但现实也许并没有这么乐观。中国经济何以能从金融危机中迅速脱身而出,现在回头来看,主要得益于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机最为恐慌之际,中国推出了“4万亿元”救市计划,减缓了经济的下滑势头;二是2009年初,有关方面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了鼓励消费的多项刺激政策,比如7 折优惠贷款利率、调整营业税征收时间等,在寒冬之际,房地产市场率先进入小阳春,最终带领中国经济强烈反弹。所以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回暖其实就是两大因素,一是政府投资,二是房地产。但今年是中央刺激计划的最后一年,如果房地产市场再遭遇大幅回落,两大支撑因素同时萎缩,中国经济有可能迅速从趋热转为趋冷,甚至遭遇硬着陆之痛。
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势必要减轻投资依赖症,但在短期内,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对于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高达11.9%,在出口贡献为负值的情况下,主要拉动力来自投资和消费,但无论是投资和消费,都少不了房地产市场释放出来的能量。
从投资来看,今年一季度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比去年同期的增速回落3.2个百分点,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央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数据显示,中央项目的一季度投资增速只有9.1%,而去年同期高达30.4%。在中央投资退出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的投资增速依然维持25.6%的高位运行,主要因为房地产行业的支撑,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高达35.1%,而去年同期仅为4.1%。
以中央投资增速看,明年甚至今年下半年,中央投资就有可能出现负增长,而民间投资依然并不活跃,短期内能够仰仗的依然只有房地产。5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弥补房地产下滑的未雨绸缪之举,长期看有其战略意义,但中短期之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如果再考虑到房地产对众多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房地产萎缩带来的影响很难估量。从房地产新政以来,国内的钢材和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都已经开始大幅下跌,显示房地产调控的杀伤力开始波及其他相关领域。
从消费来看,今年一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对GDP的贡献率为52%。一季度消费增速最高的几个产品分别为汽车、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其中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的热销显然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如果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从消费层面也会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
此次地产新政的出发点是保民生,本意并非刻意打压房地产,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性,其对经济全局的影响可能任何人都难以准确估量。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新近出版的自传《峭壁边缘》中回忆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危机爆发前,保尔森多次在公开场所表示次级房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保尔森在书中写道:“但今天看来,我可以扇自己一个耳光。我们真是大错特错。与我们持同样观点的也不在少数,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还说,次贷损失预计将达到500亿~1000亿美元。”正是对次贷损失的预计严重不足,导致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等部门没能提前采取强有力的预防措施,致使后来的危机难以收场。
如果仅从表面看,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比如房地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5%,即使是投资规模,也只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20%左右,但很多内在联系并非表面数据这么简单。2009年初,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30%多一度降至1%的低点,距离负增长只有一步之遥,与此形成对应的则是,2009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创下6.1%的新低,一年后,房地产投资增速上升到35%的水平,GDP也恢复到11.9%的水平,房地产投资和GDP的共同进退,很清晰地刻画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今年一季度高达11.9%的GDP增速看似给经济下跌提供足够的缓冲空间,但房地产调控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杀伤力,现在还没人能准确预计,所以还是应该多一些谨慎。最近很多银行表态,如果房价下跌30%,风险依然可控,但如果房价下跌超过预期,跌幅超过30%甚至更多,银行是否还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如果房地产下跌带来大量其他领域的坏账风险,银行是否也有足够的准备?对于没有购房的人而言,房价上涨过高过快自然是难以承受之痛,但对于大量已经购房的人而言,如果房价下跌过多,同样也是一道民生难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那些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购房者可以很轻松地选择放弃房产,但我国的购房者至少支付了20%以上的首付,在负资产面前很难做出选择。
对地方政府而言,在此次地产新政中也将扮演一个尴尬的角色,一方面要面临调控不力的问责压力,一方面要考虑本地的增长甚至债务风险。此次地产新政风暴中,除了北京出台了严厉的配套政策,其他更多地方政府仍在观望中,或者只是配合中央政府出台了相对缓和的政策。除了众所周知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还潜伏在水面之下,如果说土地财政缩水最多使得地方政府在今后过上稍紧一些的日子,而债务压力则可能带来理论上的破产风险。
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和地方大约按照53%和47%的比例分成,但是在财政支出上,地方政府承担了约70%的支出,按照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平台。
为了应对2008年出现的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救市计划,其中中央出资1.18万亿元,其余部分主要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配套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大幅上升,成为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表示,截至2009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为3.26万亿元,这意味着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比例相当于地方本级财政的226%。如果按照我国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5.94%来看,7.38万亿元的负债水平意味着每年的利息支出就高达4300多亿元。地方基建项目多为中长期项目,短期内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利息,更多依靠土地收入和地方政府的信用。而且,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平台,各地的城投公司多以土地价值作为融资抵押,如果土地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可能会提前浮出水面,尤其在欧洲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政府的债务问题可能会更显敏感。
以1998年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点,除了1998至2002年房地产市场起步的初期,以及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基本上一直处于调控打压的状态,但历年打压的最终结果都是房价越调越涨,也因此诞生了这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
但是,如果这次调控最终对实体经济形成较大伤害,紧缩的调控政策是否会逐步放松甚至调头转向?如果这样,对于投机者而言,意味着真正试探出了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底”,届时,在市场投机炒作和刚性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房价可能会迎来更为猛烈的报复性上涨。如果将眼光放得更为长远,多以一些市场化的手段来予以调节,而不是急于控制短期的房价涨跌,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房地产调控对中国经济冲击恐超过人们想象
评论
编辑推荐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