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贪嗔痴的良方——发乎情,止乎理(6月28日)


根治贪嗔痴的良方——发乎情,止乎理(6月28日)

 

关键词:意愿  能力  唯物辩证法  哲学  贪嗔痴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一件事情是否能做成,一方面是能力问题,另一方面是意愿问题。只有在意愿与能力同样很强烈并很迫切的时候,所做的事情才有可能做成,才会有积极正面的效果。

对内因与外因的区别可以用通俗的方式去表达。

比如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核心说的就是内因在事情成功推进的过程中,可以铲平一切阻力,这个颇有些唯心主义的豪放感觉。另一个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显得在个人能力方面,有了很多客观的局限性与无奈了。

当然也有谋略与技巧方面的因素,但那是术,而非道。

 

客观理性的人总是清醒地认识到:

人总是有很多事情做不到。并不是因为进步了,以前很困难才能做到的事情,就可以轻松做到,但在能力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却没有做到,似乎就是主观意愿的问题了。

工作关系、婚姻关系、恋人关系、家人关系等等,都在这样微妙的所谓意愿变得不强烈的主观揣测之中被逐渐强化的。

 

人们执着地认为,假如有足够强烈的意愿,那么能力就不是问题。

因为能力有强弱,潜质可以开发;意愿却是驱使自己去行动的源泉,即使自己真的没能力,也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而证明能力就会动用外力来帮自己的忙。

人所认识的人的数量可以无限扩大,因而就会被认为是可以寻求帮助的渠道无限。

但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意愿的时候,为了寻求刺激与自我满足,心态就会畸形,就会发生胁迫与被胁迫,就会不择手段,就会各种方式无所不用其极。

 

——假如他明明可以那么做,却终于没有那么做;或者是以前曾经那么做,但现在却不那么做了。假如不是能力问题,那么是否就可以断定是意愿问题呢?

人陷入这种自问自答的逻辑推理之中难以自拔。执着地认定所有的结果都并非出自能力问题,而更多的是意愿问题,这个在工作中就是态度问题,在家人中就会引发争辩与责备,在男女之间的情感之中,就是认为是对方移情别恋,始乱终弃,或者是自己的吸引力下降了。

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人,通常还总是怀有一颗宽宏的心,孰能无过啊!

但对与自己关系亲近,甚至朝夕相伴的人,难免就会有内心的失衡,似乎对方与自己在一起,以往与现在进行的都是一种交易或者投资,是要求有回报的,或者是等价交换,自己付出的少了些,对方就会视情况而少一些意愿。

 

其实这里边很多都是误解。

一个人的意愿与能力都随时会有微妙的变化。不仅人的意愿并不确定必然会加强,人的能力也未必都会增长。

 

问题是满足需求的一方,与存在需求的一方,总是难以求得和谐。

举个例子:第三者或者的人所面对的对象,总是倾向于认为:

那个做事的人,能力总是在逐渐增强,否则就会有那么多年“白活了”的指责,所以总是会有更强烈的期待,在那样的期待心态的指导下,就会倾向于认为:以前你做的很好,现在却不行了,恐怕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意愿问题——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所谓不为就是无意为之,就是没有意愿。

 

你必须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在悬崖边上与危险地带行走,而要给自己设定红线,雷区与原则和理性的束缚,否则做什么都是错,而且会错上加错。

不要认为错误是有趣的事情,不要认为坚持错误是一种刺激,更不要认为执迷于错误是一种个性。

——错了就错了,即使有些时候看上去很浪漫,但依然是错了。

 

你与他的感情跟任何第三人均无关。

当面对的一个人无能、无意愿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把其拉入黑名单。

假如这样,那么你对他就是利用关系,很难想象利用关系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所坚守的原则是最后的安全带,给人的不仅是安全,而且是生命的保障与人格的尊严。

一个游戏玩到后来,越来越刺激。但刺激只会让自己更贪婪,让对方更恐惧。不断地挑战极限与底线。面对贪婪以及不切实际的索取,任何人都会恐慌。也只有受到理性地约束,才会给相关各方带来安全感。

 

你把金钱看成什么?何以证明?金钱与感情哪个更重要?

当一切都以金钱来衡量,并作为标准的时候,那么你就被彻底击败了。

当一件事情需要去证明的时候,就已经超出自己的意愿范围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贪嗔痴。

知道自己有所依托就会起贪念,索取无度;当别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时候,就会有嗔,贪婪在被激发的前提下,就会变本加厉;而原本可以满足,却突然指望不上了,就会嗔(嗔怨与嗔怒),就会有怨恨,就会形成积怨,所以,任何怨恨都是在痴情的基础之上,贪念在被满足期间被无限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痴情而会助长贪念,由于贪念被截断而变得嗔怨,如此往复。

 

在某些时候,努力做到往往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不作为却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感情的人之间不讲理,也无力讲理;有理性的人不讲情,也无情可讲。这样两者之间难道只是对抗关系?

理性是保护情感的堤坝,是承载感情的基础。当理性丧失殆尽,情感也无处藏身。

所以无理则无情,有情则有理。

当你不能给感情有一个理性的约束,它就只能无端地遭受欺凌与践踏。当你陷入理性的思辨中难以自拔,又会玷污你那神圣的感情。

 

有了感情,一切都会为之让路,无理由可去拒绝。

有了理性,就会斤斤计较于付出与收获,让感情变成交易甚至投资。

有了感情才会痴,在痴的基础上,贪与嗔相伴。

索取的时候无所顾忌则为贪,有意索取而未达则为嗔。世间的情感莫过于此。

无贪则无嗔,贪甚则嗔甚。痴痴的感情如此,给对方与自己带来致命伤害。想避免这种伤害就需要弃痴。让自己的感情意味更淡一些。理性的充分更多一些。所以理性才是去除那一切伤害的法宝。

所谓有情则无情,是放任情感失去理性的约束而产生贪嗔痴,并给有情的人以伤害。同时无情即有情,是怕对于对方造成伤害而表现出的无情。

事情看开了,神马都是浮云,如此而已!

 

并非所有的痴情都可以转变成为依赖,并非所有的依赖都可以助长贪婪,并非所有的贪婪都需要得到满足,也并非所有没有得到满足的贪婪都会转变成为嗔怨与嗔怒。

当然,在尘世之间,做到戒贪无嗔不痴相比之下更难。

没有谁会无条件地去做事情,没有人欠你的,你也不欠任何人的。

一切都归结于一句简单的原则,那就是:发乎情止乎礼(理)。

 

贾春宝

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