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地球日,SEE-TN C生态奖在北京揭晓,总共给出100万元奖金予十多位获奖人。这项业已成为中国民间环保行业内最广为人知的颁奖活动,已是第四届。大会提出“全民给绿”口号,旨在鼓励民间环保行动,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并首次高调地将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权利,置放到平民百姓的高度上,呼唤绿色中国的绿色新公民。
这次得奖的,除了多位长年蹲点一线的环境工作者之外,还有三位(组)获奖人。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间N G O组织,而是身体力行、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普通大众,包括北京蓝天日记、广州市民反垃圾焚烧以及南京人保育梧桐树等,更多的是展示了日渐成熟的民间环保行动,尤其是公民的自发参与。评委之一、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宣布:“民间环保运动正在形成。”
两名北京市民卢为薇、范涛,从2009年6月1日起,用相机风雨无阻地记录了北京每一天的天空,并邀请路人在镜头前微笑寄意蓝天,完成《北京蓝天日记》摄影作品。两人在网上一枝独秀,得到数以万计网友支持,获得“微博给绿”奖,卢为薇在领奖时说道:“被人民选出来的奖让人有一种特殊的自豪感……支持者可能不光是被我们的作品所感动,更主要是他们在这个庞大绿色队伍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环保乃众人之事,民众的声音也需要表达的平台,《北京蓝天日记》正好以公众参与和富有创意的手法,畅达民意,鼓励官方继续努力,使北京迎来更多的蓝天。
去年环绕广州番禺建垃圾焚烧厂的讨论,引发关心城市环境问题与市民参与的反思。番禺市民巴索风云(网名)在网上推动公民关注垃圾围城,得到极大反响。评委这样评价他:“从维权到对话,从反对垃圾焚烧到建设性的垃圾分类,巴索风云让大家看到绿色公民的成长和行动力。”腼腆的他,在颁奖台上说:“这个奖应属于广州公民、广州媒体和敢言的人大政协委员。”
今年3月,南京市为了修建地铁3号线,数百棵老梧桐树面临被移植,日后可能难以成活。此事聚焦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所有矛盾,这个时候,很多南京市民自动发起绿时代活动、爱心车标和微笑活动,这些行动得到政府响应。市民与当地政府保持良性沟通,最后政府决定不移植梧桐树,并成立一个护绿委员会,有一百多位南京市民加入这个行列当中,参与政府的规划。颁奖大会这样评价南京市民:“积极表达,理性互动,进取与妥协兼备,体现了良好的公民素质,达到了保护绿色家园的目的。”
国家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在颁奖时说:“南京保护梧桐树的行动对全国其它地方,对关注环境的公众、团体和组织起到了示范作用。我除了赞赏你们,也赞赏当地政府,因为政府愿意敞开心扉跟市民沟通,虚心采纳公众意见。”
北京、广州和南京的市民,在空气质素、垃圾处理和树木保育等公共环境问题上,采取了自发的、由下而上的公民环保行动,理性文明地争取,积极双赢地与政府互动,体现绿色公民的风范。目前,国内环境问题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格局,全民参与,锻炼绿色新公民,不单是回应时代的挑战,为中国的环保事业筑起一道民间生态防线,也是开启绿色未来必经之途。
给绿新公民
评论
编辑推荐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