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管理的发展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有赖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发展需要的推动。同时管理也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忽略和割裂了历史,管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升级加速了世界各国物质文化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不可厚此薄彼,忽略和忘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关键字:以人为本 古代管理思想 经济全球化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管理思想都是深深地植根于这个国家民族的生活生存环境和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都无一例外地会带有这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印痕。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也带有鲜明的中国地域和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当代社会,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要熟悉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也很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来龙去脉。通过对古代各家管理思想的学习了解,最让我为之感触的是各家管理思想特别是兵家及儒家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分析和精妙的运用。古人尚且如此,作为现代企业更应当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况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的观点,强调人有掌握天时、使用地利的办法,如果放弃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赐,那就太糊涂了。关于奖励和惩罚问题。认为要用赏赐去鼓励人们不怕牺牲,为国立功的精神和行为,用刑罚使干坏事的人害怕,并得到约束。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这里,荀子提倡的就是集体行为,他认为群体性是人类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群体。总之,我国古代十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
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只有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才能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和“德治”,提倡“爱人贵民”,强调“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天”。管子说:“夫霸主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他认为,务本之道在于经营民心,争取百姓,达人民之所愿,予百姓之所需。要求齐桓公竭诚听取民众的意见,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孟子从“民为立国之本”思想出发,进而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也指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说身居朝廷高位应为人民担忧,栖身僻远江湖要为君主着想。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对重民思想也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似民茅,义以民行。”讲的是财富和福利源于人民辛劳与创造,国家的强大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和气势,道义的兴盛靠的是人民共同行动来保证。体现的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恩惠群众。世间没有农民在,谁能存在天地间,没有工人做工、没有战士守疆,人们怎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先贤对重民、爱民的精辟论述及其蕴涵的思想实质值得人们深思。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民力的利用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孙子还提出了“唯民是保”的“保民”观点:“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孙子兵法》)在孙子的民本思想中他提出既要保民,又要利主,把对民众负责与对君主负责统一起来,这是很有见地的。
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使“天下之民归心”,“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尧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孟子.离娄上》)《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国家心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管子.牧民》)。西汉贾谊说: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国家的安危存亡兴坏,定之于民;君之威侮、昏明,强弱,系之于民;吏之贵贱,贤不肖,能不能,辨之于民;战争的胜败,亦以能否得民之力以为准。”(《新书.大政上》)这些思想历代都有,逐步成为管理国家的准则。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辅.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吕氏春秋.人》)。诸葛亮总结汉的历史经验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晏子春秋》则把对人才“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视为国家的“三不祥”,其害无穷。
以人为本,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潜能,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我国政府和企业长期倡导的管理思想。然而,先人的思想精华在我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知。现在,不少政府和单位只注重“以人为本”的表面宣传,并没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能自觉的或有效的体现这一思想。
在很多的企业中,老板不明白工资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密切联系,只会一味地压低工资。工作繁重,却只能拿到最低标准的工资,表面看起来公司省了很多开支,但事实上工人虽然表面屈服于严格的管理,暗地里却很可能出现消极怠工、怠慢客户的情况,甚至暗中搞些“小破坏”。这势必会造成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以及产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我国很多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线,还采用了大公司的管理制度,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依然比不上国外,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国内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国外。没有拿到足够多的薪金,工人在工作中自然会缺乏热情,也缺少积极性和敬业精神。亨利·福特在解释自己高工资低成本的经营策略时说:“我们支付高工资是为了未来,我认为低工资的企业始终没有保障。”企业家应该借鉴福特公司效率工资的经营理念。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而且还会培养工人的忠诚度,避免陷于“用人荒”的窘境之中。
政府或企业不单单只追求利润,它还有使命和愿景,使命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对员工的,而愿景是国家或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民众或员工个人也是有个人理想的,把两者联系到一起是每一个政府或企业都必须要做的事。“以人为本”从这个角度说,就是引导他们的目标、理想跟国家或企业保持一致。而作为企业想要员工照顾好自己的客户,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那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把员工照顾好,让他们觉得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得到的是认可,重视、信任,给予他们安定,并且可以帮助他们达成目标的机会,给他们有挑战性和快乐的工作。这即是政府或企业的“以人为本”、“以情感人”,而民众或员工得到这些的同时,会报以无限的忠诚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或建设中去。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论
2、以人为本,古为今用
3、管理中的经济学——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管理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