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发生在荷兰的崩盘故事,虽然距今已有360多年,但仍是人们了解投资者在理性和非理性、投资和投机之间博弈的最好案例。任何被作为投资对象的,往往在第一阶段其价格超过了自己作为一般商品的价格,第二阶段则超过其作为资本的价格,第三阶段则是超过信用集聚物未来收入流的价格,其被升值的过程,也是按照市场不等式攀升的。
郁金香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是1559年,当时郁金香从君士坦丁堡被送到一位住在德国奥格斯堡的花园里的荷兰参议员那里。随后几年,郁金香在上层社会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在德国和荷兰,以极高的价钱从君士坦丁堡定购郁金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到了1634年,这种时尚越来越流行。根据记载,最狂热的时候,一种被称为“永远的奥古斯塔斯”的稀少名贵的郁金香,它每个球茎的价格相当于4 600弗罗林(当时荷兰货币单位),即相当于一辆新马车和两匹母马以及全套马具的价格。
到了1636年,不仅仅是富人买郁金香球茎,代理人和投机客也开始介入。为了促进保证金交易,郁金香球茎期权交易也应运而生,保证金可以低10%—20%。这些资本不仅仅托起了郁金香的价格,还哄抬了土地、不动产和高档消费品的价格。如果这时郁金香被宣布为货币,也许人们的损失会少一点,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在郁金香泡沫最终挤破、价格暴跌之后,政府不得不寻求折中方案,采取半货币、半商品的模式进行处理,政府宣布1636年以前签订的所有郁金香合约都无效,而1636年以后的合约只按原价的l0%执行。但是,实际价格却比l0%还低。
郁金香在这个故事中先是一般商品,再是投资对象,后来是所有信用集聚的对象,于是投资和投机铺天盖地而来。为什么郁金香不如货币那一张纸,货币作为一张纸,其价值的升贬是经常的事,但是却不足以彻底被流通领域剔除出去,这是因为有法定货币的存在,以及货币是交易中不可或缺的属性存在。郁金香肯定比一张纸有价值,但是经过仅一个轮回的炒作,就被彻底赶出流通领域,不再具备资本和货币的某些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郁金香被选为资本的替代物,换一句话说,就是货币,顶多在经过这个价格轮回后,又回到自己的起点,继续存载资本和信用的特性。但事实却不是,由于它的诸多属性不像黄金更适合作为货币,因此会被剔除。显然由于货币的存在,郁金香只能暂时替代货币,作为投机价格的代名词,一旦被逼爆,就只能回到自己作为普通商品的位置上。
这个故事说明,在一个高度自由的货币和资本市场,如果某一种商品逐渐被资本化和货币化之后,就有可能取代货币,这种行为一定会受到货币对之的惩罚,货币会让这个商品完全失去其所聚拢的信用,直至破产。
郁金香的故事从开始就与货币分不开了,货币强势的时候,郁金香不可能替代之,反之,则有可能被放纵。
如果这个案例要构成华尔街指数,那就是必须测量某种商品所聚集的信用是否影响了货币所聚拢的信用,一旦二者之间的这种替代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这种商品信用程度一旦超过起码的货币流通达到一定资本化程度,那么危机的破灭就会从一个普通概率进入一个大概率范围了。
但是经常出现的这个替代现象到底位于多大的区间为益呢?这需要对于历史重复作出概率统计,才能从中下断语。
与上面例子相同的是,另外一个著名的泡沫事件叫南海事件。
被称为“南海泡沫”的这家公司成立于1711年,公司得到1 000万英镑的英国国债支持,年息确保6%,并且垄断着和拉丁美洲的贸易。注意,这里替代郁金香的是股票,股票的虚拟性强于郁金香的虚拟性,但是却接近于货币的虚拟性,是不是这个虚拟性的特征更接近于货币特征呢?而这个特征对于危机最后的作用与实物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呢?
1717—1720年间,南海公司泡沫大大刺激了创业精神,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股票提供新的“概念股发行”。有很多类似“西方协会”和“南海公司”的公司,什么都不干,仅仅出售计划、概念和希望。1720年6月24日,南海公司股价达到每股1 050英镑。9月24日,南海公司宣布破产,1855年被解散。公司股票转换为公债。
显然在这个案例上,要测量这个股票所聚集的信用与货币所聚集的信用,什么时候是安全的,什么时候是不安全的,第三者是如何介入的,又是如何协助货币击破这个泡沫的,则是华尔街周期所要研究的信用循环规律。在华尔街的背后,必须注意到实务商品、实体经济与之的互动程度,比如提供信用扩张的依据、能力、条件,一旦实务和实体经济的能力与之不能匹配的时候,华尔街的泡沫破灭就不可避免了。
历史上的大泡沫——郁金香事件与南海事件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