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王”乌龙新闻背后的焦虑


    如何抑制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如何照顾三四线城市的民生?如何消除投资过热之后“无人接盘”的风险?三个选项,下策是“限购”,中策是“加大保障房建设”,上策是解决流动性的出口问题。下策最易,上策最难。

 

    今日,一则“义乌地块创全国新单价地王”的新闻,在互联网上呈几何级转载。在百度上键入“义乌地王”几个字,可以搜出41万多条,可见这则新闻有多火,多么引人关注。
     但这则新闻最后被证明是一条“乌龙”。验证这条新闻的真实性,其实很简单,只需登录一下义乌市国土局官方网站,该网站上一则题为《雪峰路与望道路西南侧地块出让结果公示》的信息写得明明白白:出让金2.26亿,建筑面积不超过15000平方米,那么2.26亿除以1万5千,是多少?15066元。15066元,才是该地块真正的楼面价,比报道所说39545万元的楼面价,生生少了24479元。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有关报道把建筑面积搞错了,真实的建筑面积是15000平米,报道中的建筑面积仅为5715平米。
       既然“义乌创造新地王”证明是一条乌龙新闻,那么以这条新闻为背景,所做出的对于国内三线、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判断,似乎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的放矢。应该说,从逻辑上讲是这样的。但国内三线、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目前究竟处于何种状态,这首先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是观点问题。表面看来,人们是从“义乌地王”这一新闻,才推导出“三线、四线城市的市场日益发烫”的结论;但“三线、四线城市的市场日益发烫”是对市场整体的判断,“义乌地王”作为个案是否存在,都不影响上述整体判断是否成立。事实上这样的判断此前已多次在媒体出现,并非迟至今日才有;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面对“义乌地王”这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几乎不假思索,马上就信以为真。
       冷静分析,即使是在发达的义乌,每平米15000元的楼面价也不可谓不高,不难想像,该楼盘建成之后的出售价格又将是怎样大的一个数字。那么这件事就依然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用以佐证“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日益发烫”殆非虚语。相对而言,上周发生在浙江苍南的新闻事件,其所透露的市场信息也许更具有标本价值——该县850套限价房“让领导先分”,而“领导先分”的动力则来源于当地近两万元一平米的房价。连作为“贫困县”的苍南都如此,更遑论义乌、温岭、瑞安等更多较为发达的三四线城市?
      在一、二线城市,中心城市,相继实施“限购令”之后,市场资金向三、四线城市转移,是必然的结果,也是早就预知的结果。尤其像义乌这样的发达地区,当到一二线城市购房的路径被截断之后,其无可释放的流动性只有就地爆发。如何抑制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如何照顾三四线城市的民生?如何消除投资过热之后“无人接盘”的风险?三个选项,下策是“限购”,中策是“加大保障房建设”,上策是解决流动性的出口问题。下策最易,上策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