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参加“社交网络与电商”研讨的一个发言:
从我理解淘宝,我认为它做的最大的工作就是开发出支付宝这个工具,体现了一种诚信,也就是说能够让大家放心的在网上进行消费。但是时至今日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就是淘宝上很多东西就相当于把传统的一些商店放到网上去,并没有解决怎么样能够搜索到我所需要的产品,怎么信任这个产品是我值得买的,而不是假货。
我之前提过一个概念,大家现在处在一种微生活的概念,大家平时都比较忙,上班和应酬,有很多事情。没有一个轻松环境的时间真正享受一下购物的乐趣,也就是说可能有很多闲人他自己有办法去登录网上看淘宝,一件件的挑选商品。但是我想从大部分人的角度,他没有大块的时间。
我本人是除非老婆交待特定去某个商店买某个东西,我不会搜索排名找这个东西。在大家都比较累的过程中,我有一个观点,只有在碎片的时间,才能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比如说我在坐地铁的时候百无聊赖,或者我在会场,听上面几个人讲的没有什么意思,我在下面做一些其他的事,这个碎片的时间才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情,所以我能够自由支配做我最喜欢的事情。
在这个情况下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在这种微生活状态下怎么实现电子商务的交往?也就是说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能够方便的获得我想购买商品的一些资料。这个可能就必须跟你的手机,或者一些Pad类的平板电脑联系。比如我在坐地铁的时候看到有一个条码,我拍照一下,它的一些商品的信息马上就传到我的手机里面,我根据我的选择马上确定,马上手机支付,整个在坐地铁的过程当中就了解到我这个产品,或者说就完成了整个产品购物的流程,对我来说这就是我最实实在在的用户。基于手机端,包括凡客我也曾经体验过,每天早晨8点左右,通过手机客户端有一个秒杀的活动,也充分发挥了利用手机小屏幕这个特点实现一定电子商务化的需求。我理解未来大家只有在这种轻松的,碎片化的时间状态下,才把自己的爱好显示出来,从而达到某种产品的交易。
关于社会化的特点,现在因为中国传统上都是你骗我,我骗你,并没有一个诚信,所以未来电子商务其实就是口碑,也就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手段,让我了解,比如我关注的这些朋友,哪怕今天我在这个会场认识了很多朋友,比如我们不是很熟,甚至没有电话,但是我知道在微博上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我非常信任他们。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能够给我推荐某种产品,或者给予一定的评价,完全有可能影响我对这个电子商务的这种感觉。所以我认为未来电子商务的展现,能够抓住这个时间段,体现用户的需求的话将会是发展的趋势。所以手机或者移动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的有机结合,将会短平快的解决一些问题。
我理解所谓的社交网络型电商并不一定要在微博或者是开心网做。而是要把这种社交的理念或者精髓融入到现在传统的电子商务的氛围之中。至于是不是用微博、开心或者Qzone也好都是其次的。关键就是怎么样通过这种熟人以及所谓的六度空间,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达到对整个诚信的体制或者是对这种营销的方式能够快速的扩大这么一种方式。在中国这种关系型社会,在目前的诚信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以后基于这种小圈子或者朋友圈子的推荐,将会越来越发展,不同的就是看各家SNS平台的胸怀、开放能力以及所谓的帐号互通,或者ID登录,比如说淘宝的能力,甚至淘宝在它以后评价的体系当中能不能引入微博的功能,或者这个群对这个产品和商品有一定的评价来引导,在这方面的作用,需要社会化共同的工具配合,达到彼此的目的。关键是大家有没有一个心态,让大家轻松的介入到闭环不同流程的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
我试过几次团购,但是现在也没有什么兴趣了,我一直认为团购这个产品根本就不是一个互联网典型的产品。为什么?因为互联网人们通常说它是一个长尾的爱好,因为大家都在平等。但是这种长尾需要小规模的团购或者是几个人就能凑起来一个团,或者我们今天大家围着这个屋子里面这么十几个人能够有一个什么需求,产生一种购买的欲望。而那种集中起来成百上千人来进行团购,大家只不过是图这个价格便宜,至于之间能不能达成我们之间成为朋友,或者对这个品牌有什么归属感,我认为这个功能很弱。所以基于此我想,未来的团购可能也跟微博一样,要发展成微团或者微区。比如我今天在签到,碰见这个大厦我突然对这几个产品感兴趣,也发现我周围有五个人,我们几个人一联系,我们五个人凑一个团,打一个8折,马上跟你这个商家来联系能不能行,行的话我就买。至于说我没事干,整天这么多团购网站,挨个找再凑一个团不是一个前提,不符合互联网非常个性化需求的特点。所以将来谁能够基于LBS或者是基于兴趣开发一种小规模的团购,哪怕10个人组成一个团的话,这种作用应该很大,积少成多,几千个小的团购加在一起也可能是一个大的。
全文请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bfa4020100rg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