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评《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据说这是一篇《北京晚报》转载的文章,网上也广为流传。此前我曾为此写过一篇《评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怪论》,觉得没说清楚,也担心会误导很多人,所以再发一篇(楷体部分为“评”的内容,其余为原文) 。我是一直坚持写短文的,但这篇文章有点长,占用博友的时间要多一点,多多包涵!也希望你能看完!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真像郑渊洁所说,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郑渊洁的“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容易误导人。“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听上去观点很新颖,但其论证过程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确实有这种现象,其实这恰恰是“输在起跑线上”的表现,起跑的方式就错了,所以输了。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不恰当。因为“倘若将人生比作竞赛”,这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即使是“比赛”,也不止“一场”。人生可不是简单的跑步,两者不好比。既然人生不是跑步,哪来的起跑线?所以,我觉得,人生没有起跑线。)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人生是“积累实力”,与马拉松“保存体力”是两码事,这正好说明“人生不是跑步”。“跑步”中的“体力”是跑之前就已确定不变的,“人生的实力”是不断变化的。下面还会说到。)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此话有点“毒”。)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此话更“毒”,简直就是咒骂人家小孩“短命”。)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也是常识。)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输在起跑线上”就会笑到最后吗?不一定。不管是短跑还是马拉松,决定输赢的是训练以及天赋等因素,不仅仅是起跑线,不信你去参加马拉松试试看,不仅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连终点也跑不到。如果人生可以和跑步比,那学习也应该和训练比。如果人生可以和跑步比,那也不是只跑一次,而且无法提前预知有多少次,你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下一次的“比赛”。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还真不一样。“学习知识”是“积累”的过程,人生的要诀更是“积累实力”,“赢在起跑线上”是“积累实力”的一个方面,靠“保存实力”的人生是走不远的。“实力”的“积累”与“释放”成正比,“释放”得越多,“积累”也越多。“保存实力”只是竞赛的技巧,决定胜负的根本是“训练”时“积累”的“实力”,而且也遵循“成正比”的原则,每次训练“释放”得越多,积累的竞技“实力”就越多。我发现,渊洁同志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真的不怎么样,这样说并非贬义,这或许正是挺适合写童话故事的原因。
 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这是教育方式问题,而不是“起跑线”问题,渊洁同志跑题了。何况如果教育得法,会越读越有兴趣的。如果老是考不好分数,那真的会影响兴趣。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这倒是实话。但这样符合逻辑和实际的话不多。)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或许渊洁同志不懂或者说装作不懂当下的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渊洁同志还不懂文理科的差别,文科是年纪越大越好学,理科则是年级越轻越好学,不信,渊洁同志现在去读小学的数学试试看,保证不如一个小学生。“机械背诵”,这可是文科打基础最好的学习方法,问题是现在背诵的东西太低级了。)
    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这一说法缺乏考证,不能说“全军覆没”。
据有关介绍,自1978年中科大成立第一届“少年班”,至今已招收了24届894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676名学生中,有74%的学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另有三分之一拿到博士学位。尤其是从1981—1987年,考取中美合招赴美研究生(CVSPEA)共45人,其中夺得全国总分前5名的有7人。80级少年班学生28人,全部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在毕业的前10届学生中,有38%的同学提前1、2年考取研究生,最高的一届达到100%,有的3年学完五年大学全部课程,有的5年获得两个学士学位。这样也叫“全军覆没”?当然,我也不知道渊洁同志所说的“栋梁之才”是怎么样的。

    张亚勤: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二期,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的Sarnoff公司多媒体实验室总监,31岁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FellowofIEEE。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出任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又如谢敏:14岁进少年班,第二期少年班学生,15岁由国家派往瑞典留学,先后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利彻平大学。1987年,年仅23岁的他获利彻平大学工学博士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1991年荣获“李光耀顶尖科研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再如黄沁:1984年入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大型计算机的并行算法。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华尔街上的培基证券公司。不久他由一名高级技术人员,转行做了证券交易的直接操作者。24岁时成为该证券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现在也是网大重要的合伙人之一。“输在起跑线上”的有他们厉害吗?

    我觉得,少年班的培养模式即使有问题,也不是“起跑线”的问题,渊洁同志的这一例证不足以说明问题就出在“赢在起跑线”上。恰恰相反,少年班如果有问题,也不是因为“赢在起跑线”,而是“赢在起跑线”后如何跑的问题。既然智商超常,干吗要输在起跑线上。另一个问题是,起跑线如何确定?这里的起跑线就是少年班吗?或者说,这里为什么要将少年班作为起跑线呢?这些更为关键的问题,渊洁同志没作深入分析。不分析也就算了,但不能乱说,以你的知名度会误导多少人?很是担心。)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这个类比也不恰当,一辆车的“质地”是出厂时就确定不变的,“磨合期”是在车的“质地”固定的前提下提高车的性能,而童年则不断地改变着一个人的“质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不一定,启发式教育就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新的想象力。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但现实世界还是讲逻辑的,否则会乱套的,现在最缺的还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直觉告诉我,想象力也是讲逻辑的。)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我也觉得想象力是反知识的,但大部分从没上过学的,最后也没有想象力了,这怎么解释?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知识渊博不一定就丧失想象力,比如科学家。)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这倒是实话,虽然这样的人很少,但还是有的。)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一辈子不读书的人,那想象力就是最好的了吗?想象力不需安营扎寨,本来就是先有想象力的,保持下去就是了。如何保持?启发式教育。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又骂人了。谁都不能给别人当爹当娘的,除了他/她自己的孩子。任何人都只能是他/她自己孩子的爹或娘。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为“请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都不一定,这世界还是要讲点逻辑的。)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文不对题。)
   
    我觉得,渊洁同志所说的问题,不是“人生起跑线”的问题,而是教育方式的问题,“灌输式”教育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假如人生真有所谓的“起跑线”,不是要输掉,而是“如何赢”,目前的“揠苗助长”的方式恰恰是导致“输在起跑线上”的原因。这样看来,渊洁同志反对“揠苗助长”,那不就正好“赢在起跑线上”了。假如人生真有所谓的“起跑线”,我们不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要真正“赢在起跑线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新的更大的想象力。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2500年前的古人就说过的“因材施教”问题,而不是什么“起跑线”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人按照天赋(或者兴趣)得到发展,这才是理想的教育。但做到这一点很难,至少要实行小班化,目前“巨无霸型”的教育根本做不到。人生没有起跑线,教育也没有起跑线,当然也都没有“终点线”,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会在那一天离开这个世界,而学习则是终身的事。
    最后一点申明:我和渊洁同志无怨无仇,渊洁同志的童话书还是很不错的,我小孩小时候就很喜欢。此文纯属个人见解,绝无贬低渊洁同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