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原来也有或然性问题
民主,也有个“或然性”问题?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竟然说“民主”也能导向“专制”?
倾读施京吾先生《从历史实践看民主与专制的关系》(《炎黄春秋》第五期),他就说出了这一层意思。看来,施先生是比我专业多了(每每在博客上说了“自谦的话”,就会被批评者抓住,原来你只懂得一点点啊,有限的很啊——取消你的发言权,“打翻在地,再……”)。
他说,“民主制”在历史上确实造成过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民主的历史与现实都是不能置喙的“好东西”,否则,宪政理论家们对“民主”的大量批判,岂不成了捕风捉影(按:浅薄如我辈,就不知道还有诸如之类的“大量批判”)?
比如,从雅各宾专政、拿破仑统治直至希特勒极权,他们的政权都是通过民主制“选举”产生的,都拥有“民意”基础。尽管这些暴力统治最终被推翻,但付出的代价异常惊人。
施先生接着声明,但我们别忙责备和否定“民主制”。
为什么呢?
因为在历史上,“君主制”也产生过许多罪恶,产生过“专制”(在各位读者心中,中国历史上那罪恶那案例可是举不胜举啦)。但它(传统政治)与专制之间的关系(不过)是种“或然性”关系。
“民主制”也一样的:“君主制”是主权问题,其专制性是“或然性”问题;因而民主相对专制也只能产生“或然性”结果,它自身的无限性特征反而会暴露其专制性:拥有选票同样也能选出一个暴君。
好,就介绍到这里吧!
我写作此文,并不是要参予到“宪政理论家”的“大量批判”中去,凑什么份子,更不是要“反民主”(很容易被这样误解)。我的意思,不过是给中国传统“辩诬”,或者至少,要给她一个“对等地位”罢了。
需要解释什么是“或然性”吗?大概其,“或然”就不是“必然”的,而是按一定的“概率”发生云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