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下旬,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个半月,平津沦陷,淞沪危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集结在陕北地区的数万红军精兵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迅即出师迎敌,开赴华北抗日战场。不久,又传来一个令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消息:八路军一一五师林彪部在晋西北平型关地区痛击日军精锐坂垣师团,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第一个胜仗,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其实,红军改编国民革命军一事,早在1937年春国共谈判时就已正式提出。如果不是蒋介石有意刁难,八路军可能在几个月前就改编成了。
中共方面最初提出红军改编方案为四个军、十二个师、三十六个旅、一百多个团,四个军的军长分别为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而国民党只给两个师、八个团;后中共让步为四个师,师长仍为林、贺、刘、徐
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为代表同国民党代表顾祝同、张冲等在西安谈判。周恩来等首先提出了中共关于举国联合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点保证。其中,四点保证的第二点便是“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
谈判中,双方首次对红军改编问题进行了接触。中共代表提出:红军组成一路军,设总指挥部,配正副总司令,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下辖军、师、旅、团。具体计划编四个军、十二个师、三十六个旅、一百多个团。四个军的军长分别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林、贺、刘、徐都是赫赫有名的红军将领,林彪曾任红一军团军团长,贺龙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刘伯承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国民党代表、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说,委员长根据抗战需要,再三考虑决定,红军只能编两个师、八个团,师上面不设军,更不设总指挥部,八个团共编一万五千人。两个师直属军委会领导或归西安行营领导。军官配备,除师长由你们派,副师长以下至副排长军官,统统由南京配备。由于双方的编制数额相差太大,根本无法谈拢,双方都表示回去商量商量再说。
第二天,周恩来一开始就说:“昨天,顾主任提出的两个师八个团编制数太少,而且军官的配备也不合情理。我们已向延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作了汇报,为顾全大局,我方同意作出适当让步,由原来的四个军十二个师改为四个师十二个旅二十四个团,共计七万人。四个师的师长仍是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师上面设总指挥部,军官人选由延安选派。”但国民党方面仍然坚持只给两个师的编制,也不同意设总指挥部。双方僵持不下,谈判又陷入僵局。此时,中共代表团再次接到毛泽东指示:谈判不能操之过急,对蒋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希望越大则失望越多。在谈判中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只要蒋介石同意改编红军,就是我们的一大胜利。
周恩来等人也认为,客观形势的发展不允许再回到西安事变前的态度。只要他们同意改编,我们就胜利了。具体编制及兵力问题,今后我们会想办法发展。老是纠缠在编制及兵力数量上也不是办法。拖长了时间,错过了发展时机更不好。
经过中共方面的一再让步,1937年3月8日,谈判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红军编三个师。史称“三八协议”。并决定由周恩来把近一个月的谈判情况与结果写成总结性条文,报送蒋介石审批。共五条,其中第三条内容为: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取消红军名义,服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蒋介石统一指挥。其编制人员的给养及补充,按国军同等待遇。红军中最精壮者改编为三个国防师,计六个旅十二个团及其直属工、炮、通信、辎重等四万五千人。在三个国防师上设总指挥部。各级人员由自己推选,报南京批准,政训工作人员可由中央派人联络。
就在“三八协议”草签之际,蒋介石节外生枝,派心腹、“十三太保”之一的贺衷寒前来“指导谈判”。根据蒋介石的最新指示,“三八协议”根本通不过,因为蒋仍坚持只给红军两个师的编制,而且师上面不设总指挥部,两个师的军官全部由南京方面重新安排。这样,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周恩来提出要去南京直接与蒋介石面谈。3月20日,周恩来应蒋介石之邀前往杭州与蒋谈判。这次谈判,蒋介石总算作了点妥协,同意红军改编为三个师共四万五千人,师以上设总部,各级指挥军官由延安委派,但总司令由蒋委派。
1937年6月,周恩来等再次应邀赴庐山谈判,国民党方面出席会议的有蒋介石、张冲、宋子文、宋美龄等。在谈到红军改编一事时,蒋介石终于给了三个师的番号,即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这三个师的番号原是东北军的,1937年春东北军整编时被蒋介石撤销。
一波三折,出尔反尔的蒋介石随后又提出不设总指挥部;各师副职由国民政府委派;可以在团以上部队设政训处,负责政治工作,师上面的政训处,由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特务头子康泽任主任;朱德、毛泽东必须离开部队。这实质就是要控制共产党、红军和陕甘宁边区,取消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武装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蒋介石提出的这些无理要求自然遭到了中共代表的坚决反对,周恩来对蒋介石这一方案予以严正驳斥,坚决不同意领袖离开军队,坚持红军改编后由朱德任总指挥,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反对国民党派人到红军部队中任职。但蒋介石予以拒绝。红军改编之事再次搁浅。
就在周恩来等人在庐山谈判之际,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37年6月25日给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的电报中说:“在宣言发表后,如蒋同意设立总的指挥部,红军即待其名义发表后改编,否则即于‘八一’自行宣布改编,采用国民革命军暂编军、师名义,编三个正规师,共45000人。每师以编至14000人上下为标准。每师仍两旅四团,每团等于过去红军的师,约2700人。其他编师的直属队,总部编3000人,另外地方部队编10000人,保卫队在内。工厂、医院另编。抗日军政大学另行解决,本期毕业后力求继续办一学校。在此编制下编余之老弱、残废、妇女及机关工作人员约三四千,另设法安置。”在多次遭到国民党方面无理刁难之后,中共领导人这回真是忍无可忍了。红军改编是大势所趋,而且宜早不宜迟,如果蒋介石仍无诚意,中共中央准备最迟在1937年8月1日自行宣布红军改编。但不久,形势发生了骤变。
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就红军改编一事迅速达成协议。8月22日,中共洛川会议召开的当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毛泽东和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要求“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并表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林彪、徐向前、叶剑英、肖克、左权、徐海东等红军高级将领率全体指战员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表示“以抗日救国为职志,枕戈待旦,请缨杀敌”,“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7月14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以军为单位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编制,限“十天准备完毕,待命抗日”。令红军将领到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集中,研究讨论红军改编问题,并对红军参战、部队编制等重大问题作了严密细致的部署。14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去庐山与国民党继续谈判。由于蒋介石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仍企图限制与削弱共产党和人民武装的力量,第二次庐山谈判又是不欢而散。
在这次国共两党谈判的同时,中共中央即着手对红军改编进行准备工作。7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目前形势的指示》,提出红军立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准备向华北出动,执行对日直接作战的神圣任务。7月22日,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召开的红军高级干部会议上,红军前敌总指挥彭德怀作了《红军改编的意义和今后的工作》的报告,说明红军改编的意义是为了推动国民党进行全面抗战,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明确指出改编的中心问题,是保障共产党对红军的单一领导,并保留红军固有的特色。8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和红军总政治部分别作出决定,强调红军改编后必须坚持共产党在部队中的绝对领导,为改编工作指明了方向。广大红军指战员为了早日出师抗日,认真学习政治、时事,掀起练兵热潮。8月6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命令红军集中于陕西省三原、富平、泾阳地区,进行改编和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准备工作。
在平津沦陷和淞沪方面形势日趋紧张之际,中共中央应国民党邀请,于8月9日派周恩来、朱德和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叶剑英等,飞赴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国防会议,并就红军改编等问题继续同国民党谈判。“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月15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了“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的决心。8月15日,下达总动员令,并调集精锐部队投入上海方向作战。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国民党对两党合作抗日的态度转向积极。于是,两党最终就红军改编问题达成了协议。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洛川会议。洛甫、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张浩、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张文彬、肖劲光、林伯渠、徐向前、周建屏、傅钟等22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召开的当天,即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委任了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辖两个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自1928年“军事编遣会议”后,国民党军队陆军师有大中小三种编制,即甲种师、乙种师和丙种师。甲种师辖三旅九团,乙种师辖三旅六团,丙种师辖二旅四团。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般都是甲种师,而其他派系的部队则都是乙种师或丙种师。国民党只给红军三个师的编制,而且是最小的丙种师,千方百计限制红军数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北抗战的人民军队。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的问题开始谈判,抗日战争爆发后达成协议。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8月25日,中 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驻陕甘宁边区的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从9月11日起,按战斗序列又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彭德怀改称正、副总司令),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3个师:第115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第120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第129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全军共4.6万人。改编后,主力开赴华北前线作战。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成立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12月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萧劲光任主任,统一指挥各师留守部队。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125万余人,解放了大片国土,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结束时,八路军发展到100余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1937年10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湘、赣、粤、浙、闽、鄂、豫、皖共8省14个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和项英任正副军长。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在汉口成立军部,全军共1.03万余人,各种枪支6200支(挺)。(选自《上海师范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