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能否享受高考“自助餐”?
文/孙玉良
最近,教育部颁下“钧旨”: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钧旨”下发到教改第一线的南方科技大学后,引起轩然大波,四十五名自主招收的学生表示坚持原来的改革思路,不参加今年的国家统一“高考”,校长朱清时则表现的很无奈,让学生们自主选择。
南科大是教改试点,如果事事依照旧的法则办事,用旧的制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还谈得上什么改革?这不是典型的“因循守旧”吗?令人搞笑的是,教育部坚决要依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但那四十五名自愿献身教改实践的学生,却誓死抵制“高考”,拒绝接受教育部的“保护”,真叫国人啼笑皆非:这到底是怎么了?
当年深圳成为特区,遵守国内基本法规制度了吗?当年小岗村农改,遵守国家基本制度了吗?他们在按那血手印私搞联产承包时,可是冒着杀头危险的!
既然支持南科大教改,教育部何不好事做到底,让他们在摸索中杀出一条路来?其实也不是摸索,人家西方人早就这么做了,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且这现成的经验很成功,成就了许多学生成为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个“钱学森之问”,至今无人给出答案,南科大想尝试破解这一中国难题,教育部怎就不肯给他个机会呢?
所谓“高考”,其实类似于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科举制”在清朝灭亡时表面上被“殉葬”了,实际上死而不僵,附身在“高考”制度上。过去是十年寒窗苦,现在上完大学读到硕士博士将近二十年,过去是“学而优则仕”,考上了就是官;现在大学生们拚命地抢夺那汗涝保丰收的“公务员”。过去“八股文”害得读书人都成了呆子,现在学分制将学生都教成了傻子。全国统一考试,令全国的千万名考生,每年在六月份都要经历一次疯狂。
所有的学生皆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就造成了一种情况,所有的大学都是一个特色,都是一个特色就是没有特色。中国这么多所大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原因是什么呢?给学生填鸭式的喂一样东西,区别只在于喂多喂少、喂的质量有些差异罢了。所以,千万所大学形同一所大学,教出的学生好象一个模子刻的。南科大想走出这一怪圈,搞自主招生,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探索着给学生喂不一样的东西。
现在的教育已经产业化了,既然产业化,就应该让各所大学展开竞争,办出各自的特色。不只在收费上竞争,在学术氛围、研究方向等诸方面都要展开竞争,如果你办不出自己的特色,就要象饭店没人吃饭一样面临倒闭。国家可在收费上加以调控,让学生享受吃“自助餐”的待遇,花二十元的钱,接受二十元的特色教育;花一百五十元的自助餐费,就要吃一百五十元的饕餮大宴。
对于那四十五名学生的选择,我是拍双手赞成的。令我担忧的是,朱校长会不会为了官位,在上司的压力下,使这次教育改革无果而终,前功尽弃?那可坑苦了这四十五名孩子了!我希望这四十五名孩子,不管得没得到所谓的正式“文凭”,一定要在南科大学到“真本事”,从此成为中国新型教育的“火种”。他们通过他们“凤凰涅磐”的行动,要让中国的孩子们知道这样一个真理:到学校学习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来,而不是为了学分,单纯地为了那个毕业证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