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哲学难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但却不是哲学家提出来的,而是出现在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 高更 ( Paul Gauguin,1848-1903 ) 的传世名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中。
在中国的管理领域,也存在着这三个难题。
回首过往三十年的历史,尽管中国取得了令世界震惊和艳羡的经济腾飞,但是,我们却同样面对“我们从哪里来”的亘古难题,而且我们清晰地知道---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的管理,一直都在引进和消化,从泰罗、马克斯·韦伯、德鲁克到马斯洛、杰克·韦尔奇;从需求层次理论、人性假设理论、领导科学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再到六西格玛方法、连锁经营体系等。我们的管理就是从西方的管理而来---这就是我们无奈而被迫的答案。
然而,长久以来,我们却一直不能回答“我们是谁”的难题。
当Made in China 开始走向世界,开始让世界感到无处不在的时候,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看清自己的时候;到了需要向世界解码中国管理、找到普世价值、找到成就中国企业百年老店管理基因的时候。这个时候,面对第二个难题,不同的探索者有意无意之间寻找到了各自的答案---如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提出的“中国式管理”,大陆金蝶集团徐少春先生提出的“中国管理模式”等等。他们殊途同归地向世界证明着:我们是中国管理。
现在,面对“我们向哪里去”的第三个难题,我们冷静而清醒地看到,中国要向世界去,而我们也只有不断凝聚世界的力量,才能让中国的管理模式走向世界,才能给世界传递中国管理的价值。也许这是这一代中国管理者的使命,也是他们抛砖引玉给中国和世界提供的一个求解方向。
三个哲学难题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解码管理的“时间维度”,这里还有另一个“空间维度”来解码管理,就是从“平面角度”向“立体角度”转型。
就像面对一个多面立柱体,很多管理理论和观点仍然停留在管理者的角度或研究者的角度看待管理问题和对象,不论身居其中还是置身度外,就像只看立柱体的侧面一样,如卓越领导力、组织领导力、组织行为、执行力等等,尽管是多侧面的、360度的,但仍然是平视,仍然是平面的感觉,因为缺少自上而下的俯视和从下而上的仰视两种角度,也就是说缺少比管理者更高层面、形而上的思考,如,如宗教、哲学、政治等角度;也缺少底层草根阶层被管理者的“话语”,所以,不是一个完整的立体角度。
完整的角度应该是一个包括多侧面和上面、下面等综合角度的、立体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既关注“高层”的智慧,如日本稻盛和夫倡导“敬天爱人”,乔布斯信奉“做每一件事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改变世界”,华为任正非跟着中国外交做营销管理和战略等;也要关注“底层”的视角和观点,因为管理的终极是细节的落实,而能发现细节问题一定是员工和被管理者,而不是高高在上、日理万机的管理者。这一点古今中外无数的经典已经无数次警示过我们,如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英国民谣“少了一个钉子、松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个骑士,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等等,所以山姆沃尔顿说他的办公室就在沃尔玛门店的购物车收集场,所以360周鸿祎倡导“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关注客户体验,因为他不相信通讯业的大佬们会体验和感受到客户如何为节约一毛钱话费怎样动心思。
管理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如管理的“任督二脉”,能打通这两个穴位,相信中国的管理就能像阿凡达带给平面影像世界摧枯拉朽的革命一样,以一个立体的世界让我们感觉到真实和震撼,从而催生冷静的反思并变革图存。
三个哲学难题与管理阿凡达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