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视剧《清河屯纪事》


   
     我看电视剧《清河屯纪事》
      曹秀
    最近看了朋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清河屯纪事》剧本,发现里面有很多熟悉的情节和故事,而且十分感人,如果这部电视剧能被有关部门拍摄,真是一部优秀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是旅美作家张晓伟历时近20年创作的,也是他在这地区生活了近20年,现在他到美国去生活对此念念不忘,由此可见这部小说的意义之所在。故事主干:一个被迫在清河屯生活了数年的霍丰一跳八丈高地终于离开了清河屯,可却怎么也无法割断与曾令他悲伤和厌恶的清河屯的关系;因为他的岳父一家在这里,因为他的父亲埋葬在这里;当他不得不被动地与清河屯发生着关系时,是因为工作、因为偶然、甚至因为一次次的无奈。当他主动与清河妻发生着联系时,那是因为他在成长中,不断体会着清河屯对他的人生意义,而他的岳父老艮一直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感情从来没有改变过——通过两代人的不同际遇与殊途同归,映照的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农村的变化与个人思维与情感的嬗变。社会进步,农村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农民永远不会改变对土地的依恋,只是,这种依恋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以另一种形式呈现着……
    其实,对农村我也了解,对张晓伟创作这部小说更是了如指掌,他的小说曾多次获奖,编辑的书籍也被好评,电视剧也是获奖多多,让人羡慕。比如张晓伟编剧的电视剧《今天是个好日子》曾在央视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并获多种大奖,张晓伟编剧的《非常24小时—2》播出后也获得多项奖励并获得好评……眼下,知道《清河屯纪事》这部电视剧的不多。这部电视剧主题很新,具体阐述是:当代中国农村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是生活形态的变化,其次是“农民意识”甚至思维方式的变化。尽管这变化还谈不到彻底甚至是被动的,但已经是开天辟地了;对农民来说,联产承包以及之后的历程是他们的全新体验,在这一历程中,无论他们愿意与否,都经历着与时代无法隔断的熔炼,在这熔炼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生活的提升,也正是在似乎是不自觉的提升中,他们对土地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当他们似乎又走到了生活的“瓶颈”时、当他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明天之际,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三农问题的新政策,给中国农民按上了继续前行的翅膀,而城市化的进程对他们是福是祸,完全纠结在他们特定的情感中。但是,他们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这在本质上也是农民与时代上时间无法更改的结果。剧本将着眼于真实的农村生活,在特定的环境并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努力描摹当代中国农村与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蛛丝马迹,以表现近三十年来农民、农村变化的痕迹……由此可见,作者对中国农村的恋爱以及对改革开放的变化是感动在心,写出在心,胸有成竹。
    这部电视剧很系统,很感人,读后让人兴奋。说句题内话:这部小说着重于咀嚼生活,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具有源自生活的生动、鲜活与真实。本作者将摒弃那种没有生活依据、远离中国农村现实的无厘头式的情节与人物,力求在极大地运用戏剧技巧的同时,真实展现东北农村近三十年的变化。在人物的成长与故事的推进中,力求好看。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个商业剧,但不回避也无须回避的是,它所呈现的主旋律的特质完全因为时代的特点所致;事实上,主旋律首先源于生活的真实,而源于生活真实的故事才具是感染观众的前提。本小说将是二者紧密的结合。此外,因为剧情的需要,全剧不时在乡村与城市间有机的转换着,打破了城乡间的界限,这也暗示着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编剧在故事原型发生地生活了20年,对那里的人与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与那里的人们血脉相通……作家的初衷在于描绘具有浮雕效果、近似史诗般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
    这部电视剧的人物各有特点,时间跨度近30年,可是结局却不一样:
    霍  丰:男。22——49岁。农民、报社通讯员、记者、主任。聪明、坚忍,为达目的不屈不挠,有理想也有追求,年轻时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带有许多浪漫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当年随父下放,而父亲曾是四类分子。这必然使他的少年时代在压抑中度过。他渴望改变自己曾被改变了的命运,当父亲无法助他圆梦时,他只有极尽自己的努力,尽管这努力中有太多的可叹和可笑,所以他是生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人:现实是他不喜欢的单调的农村生活和艰苦的劳作,梦想则是他想象中的爱情和一展英才的宏图伟业。在爱情上,他不乏追求者,只是他几乎从始至终都没有深刻体会到梦想中的爱情,这本身就是个悲剧,原因在于时代造就了同一代人却没给他们按上同样的翅膀——丽华对他的真爱几近可歌可泣,他却阴错阳差地和大霞结了婚。随着环境的改变,他越发觉得他与大霞远不是爱情,但大霞的善良与勤劳以及忍耐又令他几乎无可挑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他与当年的恋人相遇了——如果说此前他们夫妻的矛盾还在老艮家人的容忍范围内,而这场随时将至的婚变不但对老艮家是几近于毁灭性的打击,也是对清河屯村民的震撼。其实,这场婚恋恰恰是霍丰人到中年之后对爱情的再一次梳理与身体力行,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体会到的是爱情、婚姻、道德、责任与良心的集体降临。在他的思想与情感三番五次地与清河屯发生剧烈的撞击中、当他惊愕地得知父亲之所以受迫害完全是因为清河屯,而且清河屯也是他当年下放的选择。此时,他与清河屯的情感已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他对清河屯的认识发生着三段式的变化:厌恶——无奈——重新认识到热爱。不管当初他愿意与否,他都无法摆脱清河屯对他生活的影响。只是先前是被动的,后来是主动的。无论是主动和被动。在这被动与主动中,清河屯发生的大事件几乎都有霍丰参与的影子。无论怎样,霍丰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与清河屯的命运拴在了一起。于是,霍丰也就成了清河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纪录者。
    荆兆东:男。44-71岁。农民。因其性格梗、倔,咬死理、说话有劲而得其外号“老艮”。清河屯姓郑的多,他虽姓荆,但其妻姓郑,且是郑姓人家中辈分最高的。他的前史是当年随父流落到清河屯,并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他不会忘记当年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是为了一小块儿贫脊的土地——蚂蚱地而死在了清河屯村前那段永远无法填平的路上。那情形总是出现在他的回忆与冥想中……父亲逝后,他曾在外流浪了几年,再次来到清河屯时已长大成人。当时清河屯郑姓中辈份最高的是郑老杆,他娶了郑老杆的女儿郑淑英,郑老杆逝后,老艮成了清河屯辈分最高的人。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老艮的来历越来越模糊并逐渐成谜,但只有一个人知道老艮的底细,两家人的恩恩怨怨也一直影响着活着的人们。老艮热爱土地,也热爱清河屯,这既有他自己特有的情结,也有普通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感情。生产队的解体对他几乎是灭顶之灾,好像他所有的梦想和寄托一夕间就不复存在了。如果说每个人都有渴望,他的渴望很简单,那就是守望这块养育了他的土地,因为为这块土地他失去了至亲。无论生活怎样改变,这一渴望都没有改变,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不同。此外,他一生几乎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名誉,但当霍丰回城并逐渐成为清河屯的骄傲时,霍丰就成了他引以为傲的“有出息的人”。此后老艮在清河屯的声望虽然也多经波折(这种波折恰恰与时代背景相关),但其形象的实质也在发生着变化。期间,一次次矛盾的解决多仰赖霍丰的援手,在这个过程中,老艮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现代社会的行为规则,这就是老艮的进步与成长……老艮在清河屯的起起伏伏表现在社员(村民)对他尊崇的时高时低——每当他在清河屯的社会地位发生微妙变化时,就能从村民们对他的称呼中体现出来。改革开放在中国农村最为明显的二十几年里,老艮就如同晴雨表,他尊严的一次次损伤与一次次重新铸起,不仅有其性格使然,更与不断颠簸前行的时代紧紧相关……
    荆凤霞:女。22-49岁,小名大霞。家庭妇女。霍丰之妻,荆的长女。勤劳、坚毅、善良。文化水平不高,说话偶有不得体之时,以至常惹得霍丰无可奈何;初期的她有种逆来顺受的性格,当年对霍丰的爱恋——其实只是一种相互的感情,而谈不上霍丰所追求的爱情。她之所以对霍丰有感情,完全是一个农村姑娘的生理与心理成熟的的结果,她认为霍丰可怜,有才,这两点足以构成了“好丈夫”的全部。正是基于此,在与霍丰成婚前,能为霍家做的她全做了,包括侍候病瘫在炕上的霍父。在她看来,从一而终是不可颠覆的,所以,她对霍丰的情感外溢既十分敏感,却又束手无策,只是以她那种朴素而显得笨拙的方式保卫着自己的家庭。但当她觉得大势已去、父亲将要兴师问罪之时,她出人意料地保卫着霍丰的声名,就如同当时她嫁给霍丰之前那般。这种在他人看来近于愚蠢之举在表面上不可理喻,也与霍丰的所为缺少了道德上的平衡,但其中的意义则在于她代表着清河屯亘古不变的善良,而霍丰给她的影响是让她体会到人生的艰难与价值体现的艰辛。在惊心动魄的婚恋中,她也在不断地梳理着自己,深思的结论是霍丰没变,变的是时代。同时,她认为霍丰在当年没有得到的如今理应得到。这或许是她对霍丰当年同情的延续……对父母她十分孝顺,对妹妹们她十分负责。无论何时,清河屯、他的父母和妹妹都是她最大的情感所系,也是她最后的根据地。在她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只是有时令人心酸。
    丽  华:女。21-48岁。大巴掌的女儿。比较认向,脾气倔强,哥哥姐姐包括父母对其都礼让三分。她爱上了霍丰,并十分痴情,只是基本是单相思。为此,她患上了轻度精神病,几番入院治疗成为正常人后嫁到了市里一个二婚的建筑商。不久后离婚,前夫给了她一笔钱,她开了间咖啡馆,并仍然钟情于霍丰。但是,这种情感已经完全沉淀,当父亲要利用霍丰的婚恋做文章时,他坚定地站在了维护霍丰和大霞利益的立场上……
    二驴子:男。23—50岁。清河屯的“棍儿”,大霞和丽华都是他欲娶之为妻的目标之一,因此与霍丰有着解不荆的兼收疙瘩。无论霍丰回城前还是回城后,都是他叫劲的目标,两个人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当后来在与霍丰共同为清河屯走致富路的过程中,因其贪心而将自己和霍丰同时送进了监狱。当然霍丰是受其牵连,不过,当霍丰认知到清河屯对他父亲与他自身的重要后,二驴子获得了霍丰的理解和意外帮助,从而最终和霍丰到了一起,并为清河屯的出路携起手来……
    袁  艳:女,22-49。工人。当年霍爱恋的对象。颇有几分姿色,但属于小市民心理。对霍丰他谈不上反感也谈不上好感,最初是因为霍丰是个农民。但当她的婚姻遇到不幸时、霍丰的社会地位改变后,袁艳认为自己的命不好,当初没嫁给霍丰。当她仍然以二十年前的姿态“恩惠”霍丰时,她不知道已经时过境迁;当她恼羞成怒时,她已经失去了一切……
    郑顺成:男。46—72岁。原生产队长。外号大巴掌。他家与老艮家历史上有着不被外人所知的恩怨。生产队长落选后,他认为是老艮从中作梗,从而与老艮的矛盾公开化。这是个有点心理阴暗的人,对一切有损他利益的人一定要报复,且报复的手段很不光明;但他很爱自己的家人,尤其疼爱女儿丽华;与妻子感情也不错,只是经常话不投机时抡起大巴掌给老婆一下。在清河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几乎伴随着老艮月月年年,两人的喜怒哀乐常常发生情愿与不情愿的联系。两人时面上为友,可他的心里却永远横着一道坝,这道坝正是他自认为老艮对他家有解不开的仇,因此,他把老艮对他家的帮助也视为别有目的。其实,老艮触动大巴掌敏感神经的行为只是老艮个人的一种单纯的怀念。两人好象是一对冤家,老艮人生最大的低谷在一定程度上有他的助力。两人的喜怒哀乐经常相依相随。晚年的他历经打击,也经受着精神的炼狱。几经验证,他终于认识了老艮,并在濒死前深怀愧意地拉住了老艮的手……
    霍英才:男。45-46霍丰之父。原市总工会的新闻干事。前史是文革初期因一篇文章获罪定为反革命分子下放,获罪前妻子与其离婚。1978年摘帽后仍然小心做人。因其在队里文化最高被选为会计。性格懦弱,却不吝语言,其幽默中常常掖着苦涩、无奈和自嘲。他有助人之心,只是将是非标准经常深藏于心。他与霍丰相依为命,父子如朋友般经常聊天谈心。他一直觉得对不起儿子,一心想落实政策回城,也让霍丰有一个新的生活天地。结果无望。他生病在床时,几次想快乐地了结自己,都在关键时被儿子或大霞感知而破解。待他猝然去世后,却收到了迟到的平反通知……
    郑淑英:女,43-70岁。荆兆东之妻。清河屯的人们一直以为她是这里的老户,因为她父亲是当时村里郑姓最年长者。但后来人口普查时方知她家是早年的外来户,也就是与清河屯当地的郑姓人家并无关系,为此,荆兆东在村里姑爷爷的身份顿时一落千丈。她一字不识,一生懦弱,对丈夫唯唯诺诺,从不敢高声说话。但当三个女儿都结婚、当她再一次在女儿女婿面前遭到老艮的辱骂后,她终于反抗了,并“一役成功”。从此后,不知是老艮对她刮目相看了还是老艮意识到了个老伴与他半生的不易,从此给予了他从未有过的夫妻温暖,尤其当她卧病不起时,老艮给予她的恩爱体现了一个丈夫的全部。从而感动着村民。她一生最大的几乎也是唯一的慰藉与骄傲是她的三个女儿,尤其大霞更让她脸上有光甚至为此洋洋得意,因此,当大霞的发生婚恋时。备受打击的就是她……
    荆丽霞:女,20-47岁,女,荆的次女。小名二霞。离开清河屯后成为酱菜大王。做事果断,秉性像其父,暴躁,死硬,甚至几近于不讲理。她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荆家没儿子有关,她总是怕别人瞧不起荆家没儿子,于是她总要表现出比男人还强悍的一面。她在荆家几乎是半个小子,村里一般男人都惧其三分。在三姐妹中,她是唯一在逼急时敢和父亲老艮抗衡的人。她一直认为父亲对她不好,和三霞有时会因为父母的偏向发生矛盾,与父亲甚至到了不说话的地步。但当老艮为姐姐事病倒在路边、手里还攥着给她买的药时,她被深深地震动了。后来,她与二翻译在霍丰的鼓动下,承租了清河屯的所有剩余土地,完成了老艮一生对土地的依恋……
    通过读这样的电视剧本,我看出作者对中国的热爱,看出作者人在美国,心在中国的胸怀。这部电视剧是描写东北农村生活最真实和感人的,可以说是从未出现过的深刻的作品。这一与众不同的农村题材,坚信一旦制作、播出当会震动电视剧界。情不自禁写出这篇评论,或者说剧情介绍也可以。在我看来,小说也好,电视剧也罢,只要作者是爱国的,剧本是感人的,就是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