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冰冷的手铐戴在尹军手上时,他才真正体会到生意场上只有利益,没有朋友。那些平时像蜜蜂一样围在身边的生意伙伴都离他远去了,他的求助没有任何人理睬。
2010年3月,常州市凉山旅游中心总经理尹军,被公安局经侦支队民警从办公室带走。同时被带走的还有他的夫人,也是公司的财务经理。二人被带走的原因是伪造票据。
在看守所里尹军心急如焚,律师说如果罪名成立的话,他将面临3~5年的牢狱之灾,其夫人也至少会判刑两年。如果这样,公司该怎么办?尹军非常着急。旅游中心虽然规模不小,也有些有能力的经理人,可是要承担起整个公司,还真没人能胜任。一切都太突然了,尹军措手不及。
辉煌戛然而止
尹军是温州人,夫人是常州人,4年前他陪夫人回常州游玩,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虽然离城里非常远,但风景非常好,而且地势开阔,特别适合自驾游。当时,常州的私家车还没有发展起来,但尹军相信这里很快会成为自驾旅游最好的地点。因为他去过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到周末自驾游非常多,周边的旅游景点都爆满。
投资旅游项目是大手笔,动用的资金量非常大,尹军将自己其他公司的大部分资金拿到了常州,甚至变卖了一些个人资产。但是还不够,于是他向朋友借了1000多万,凑足了3500万后,旅游中心破土动工。
到2009年,一座现代化的旅游中心在旅游景点拔地而起。而此时国家也出台政策鼓励汽车消费,车市异常火爆。百姓有了车以后,行走的路程就更远了。尹军的旅游中心有当地最具档次的宾馆和景点,一下火爆了起来。到2009年年底,旅游中心就实现利润500多万元。尹军盘算了一下,按照这个速度,用不了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收回投资,尹军对此充满了信心。
可是,2010年春节刚过,常州市公安局的民警就找到尹军。原来,在旅游中心成立之初,尹军夫妇曾经伪造过票据逃税。现在东窗事发,夫妻二人都没想到问题会这么严重。
谁能“托孤”?
随着二人同时被抓,红火的旅游中心一下陷入困境。老板不在,旅游中心人心涣散,员工也有人开始另谋出路。这让旅游中心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不断收到客户投诉,公司声誉遭受巨大损失。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他旅游中心乘机来蚕食客户资源,公司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怎么办?谁来主持公司大局?看守所中的尹军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职员中虽然不乏精明能干者,但都无法掌控整个公司,而且毕竟都是外人。尹军想来想去,觉得也只有老婆的哥哥张进能担此重任。虽然张进在旅游经营上没什么经验,但毕竟是自家人。于是,张进成为了旅游中心的当家人,全面接手所有业务。
张进接手后,旅游中心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在看守所的尹军也松了口气。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现在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才能赶紧出去。就在尹军和律师一起想办法的时候,一场更大的危机袭来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
原来,创业时尹军曾向朋友借款1000万元,现在尹军被捕,债主们知道后都坐不住了,天天到旅游中心来讨债。本来张进维持旅游中心的正常运转就已经很勉强,被债主一闹,旅游中心再次陷入危机。而陷入困境更增加了债主们的恐慌,他们逼债逼得更紧了。
甚至有债主将尹军和旅游中心告到法院,请求法院拍卖旅游中心房屋抵债。一旦法院判决拍卖的话,即使尹军出来也很难东山再起。
尹军知道局面已经无法控制,而问题的关键是再借到1000万元,将债务还清。尹军给张进写了几个非常要好的生意伙伴的名字,嘱咐向他们借款渡过难关。但这次尹军失算了,张进甚至连这几个人的面都没有见到,对方在电话里就一口拒绝了张进。是啊,对大多数人来讲,借巨款给面临牢狱之灾的尹军,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眼看债主逼债越来越紧,钱却始终没筹到,尹军没了办法。好在大舅子张进倒真是没闲着,四处托人借钱。经朋友介绍,张进认识了一个叫冯云的生意人。此人可谓资金雄厚,据说在山西还有煤矿,拿出1000万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救命稻草的代价
张进的消息没错,冯云的确资金雄厚。近几年,冯关停了其他生意,专心经营煤矿。而煤矿只要聘职业经理人管好生产就行了。这样,冯云渐渐闲了下来,而且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风险投资。凭借自己对于市场的敏锐和多年的经商经验,冯云投资的几个项目有了丰厚的回报。
张进就是在这时认识冯云的。听了情况,冯云马上要推辞,他也认为投资当家人要面临牢狱之灾的企业太不靠谱。但当冯云知道这是一个旅游中心时,又有些心动,因为他也看到旅游市场的巨大商机。但是,仅仅是借款给旅游中心风险太大,除非自己能够参与经营,亲自监督。所以,在和张进谈话的时候,冯云并没有一口回绝,而是说再考虑一下。
这个表态让张进觉得抓住了救命稻草,马上向在看守所的尹军介绍情况。尹军也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要张进抓紧推进,同时给张进出了一个全权委托协议——张进可以代表他做出任何决定!于是,张进又拿着旅游中心的产权证找到冯云,表示愿意将房产证作为抵押来借款!
看到时机成熟,冯云提出了借款条件:除了支付利息之外,冯云要求参与经营,并且旅游中心三年内的收入冯云要分一半。这个条件一提张进就犯了难,觉得借款条件太苛刻了,绝对不是普通借款那么简单。张进马上将这个新情况向尹军进行了汇报,尹军坚决反对:这不是趁火打劫吗?在尹军的反对下, 借款的事情暂时搁浅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更不利的事情发生了。经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处尹军有期徒刑三年零七个月,其妻子被判处两年。尹军本来以为通过运作可免于起诉,出去后再借钱不是个问题,债主也不会再把旅游中心往死里逼了。可现在,尹军权衡利弊后,决定答应冯云的借款条件。于是,张进找到冯云签署了借款协议,全部答应了冯云的条件。
很快,1000万元打进了旅游中心账户,拿到钱的债主也纷纷散去,催债危机告一段落。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冯云进入旅游中心,旅游中心又进入另一场危机当中。
公司被“恩人”接管!
债务危机过后,尹军开始上诉。他非常不放心,张进根本不懂经营,而冯云自己从来就不认识,这两个人经营的后果会是什么?所以他必须尽快出去。但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冯云进入公司还不到半个月,张进就到看守所诉苦。原来,冯云并不是一个人来公司参与经营,他带来了5个人!分别安插到了旅游中心的要害部门——采购、销售,尤其是财务部安排了一个出纳、一个会计。这样,张进已经成了摆设。
但是,冯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虽然在商场上拼杀了很久,但各行业有其特殊性,煤矿是和煤打交道,旅游中心却是要和人交流,而冯云还是用管煤矿的方式来管旅游中心。比如:旅游中心和很多导游、领队之间有潜规则,要给他们提成旅游中心才能有充足的客源。但是,冯云认为这是乱花钱,坚决制止,导致旅游中心客源大减。
旅游中心再次陷入危机当中,而这时尹军却束手无策。
转机忽现
正在此时,一个好消息传来:在二审中,尹军被判缓刑。
出来后的尹军终于见到了冯云。但是,他对冯云的感觉差到了极点:冯云已经把自己视为旅游中心和尹军的恩人,根本就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但尹军也不是“软柿子”,而像一只从牢中放出的猛虎,那些疏远他的朋友也突然热情起来。尹军也试着向这些人借钱,他们都爽快地答应了。朋友们态度的变化,也让尹军唏嘘不已。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变化给了尹军一个新的选择——他决定把冯云的借款还清,解除借款协议。
这个决定和冯云一说,冯云马上就急了,称这是卸磨杀驴,绝对不同意,两人不欢而散。
这次争吵导致两人矛盾升级。冯云到处散播尹军是小人的言论,还叫人来砸毁公司财物,甚至把公司的一些财务人员赶出财务部。
冯云的做法让尹军忍无可忍,他向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借款协议。
与“恩人”对决
在法庭上,双方争论最多的就是协议是不是趁人之危而签署。如果是趁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是可以撤销的。那样,冯云不但会被撵出公司,就连利息和三年的利润分成都不会有。但是否趁人之危,各方分歧很大。
北京大学的尹田教授这样分析:法律上趁人之危签订合同指的是,一方利用另一方陷入危难紧迫状况时,故意采取法律上不允许的行为迫使对方接受不利条件,签订有重大损失的合同。
从尹田教授的解释来看,旅游中心当时的确是陷入了危难,现在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冯云是不是采取了法律上不允许的行为施加了压力。
冯云解释说:自始至终都是旅游中心来找他借钱,自己只是提了条件,如果对方不接受,自己也不能去勉强,所以根本不存在趁人之危。法院基本认可了冯云的说法,认为不具有趁人之危或显失公平的情形。不过,考虑到双方已经无法再合作经营,法官给双方进行了调解。旅游中心除偿还1000万元贷款及利息外,再给冯云150万元作为补偿,同时双方的协议终止。
一场“惨和”
虽然最终以调解结束,但双方都认为自己受到巨大伤害。冯云觉得1000万的投入仅仅获得了150万回报,这和他动辄30%甚至100%的回报率相差太悬殊。而且,冯云觉得自己帮助旅游公司渡过了危机,应该是恩人,为什么旅游公司和尹军却把自己当成了仇人呢?
而尹军更觉得委屈,说:“又给利息,又给补偿……要不是考虑到继续纠缠下去旅游中心会被拖垮,这才想来想去,调解就调解吧。”
从救人危难到互不满意,事情为什么会发展到这一步?背后的原因值得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好好深思。
企业家牢狱“托孤”之痛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