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象当年支持深圳建特区一样支持南科大


应象当年支持深圳建特区一样支持南科大

刘纯银

67,全国高考日,南科大45名学生无一人赴考。设在南科大校内的两间专门准备高考的考场,因无人领试卷,在开考15分钟之后,考试被迫取消。与此同时,南科大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这场或明或暗的博弈,终于走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刻。(69《济南日报》)

据了解,南方科技大学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创办。目标是立足国内,辐射东南亚,用较短时间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科技大学。不可否认,作为标旁着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的南方科技大学,因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自创建之初就广受社会关注。

尽管就任南科大创校校长以来,朱清时多次表示,南科大教改实验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招生、文凭自授。然而,好事多磨。南科大教改之路却非常崎岖。这不,南科大筹建4年,直至2010年底,教育部方批准筹建,但至今还未获招生权。今年3月,“不能再等”的南科大绕过高考统招体系、自主招收45名学生入学开课。随后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却在回应有关“南科大45名学生今年必须参加高考”传言时表示:任何改革首先要坚持依法办学,要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可能令续梅发言人没有想到的是,此语一出,立即引得社会各界的议论,尤其是南科大自主招生的45名学生,还需不需要参加今年高考的问题更是引起大家猜测。这不,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就分析:“让学生参加高考的思路,其实反映出教育部门和深圳市政府都对南科大在体制内走通‘自授学位’这条改革路不看好。”面对南科大当前面临的境况,难怪朱清时校长都感慨:南科大遇到的都是黄灯,没有亮红灯叫停,也没有亮绿灯放行。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作为南科大座落城市的深圳。尽管今天被看做是中国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对大家来说,不但不陌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得上是耳熟能详。然而,未创办经济特区之前,深圳却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正是在“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的谆谆告诫中,深圳创造了多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开启了我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改革,作为出资办学方—— 深圳市政府在这场风波中却始终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相反,却是南科大首批45名学生,不仅对参加高考表示“难以接受”,而且在公开信中明确表示:来南科大就是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甚至不惜为高考、高校改革献身。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南科大的去向,除了朱清时校长和学生的坚持,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说:“如果深圳市允许南科大不走老路,宁可不要国家承认学历,而一段时间在体制外以非学历教育机构进行探索,南科大还保有继续推进改革的可能。”否则,承载着高等教育改革重任的南科大就面临回到传统大学成长的轨迹。记得在中共深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王荣作工作报告时,就重提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将在新的起点上“走出一条新路”。为早日回答“钱学森之问”,笔者真心期待全社会,尤其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象当年支持深圳建特区一样支持南科大的创建和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