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短期不会“硬着陆” 但泡沫终会破裂


  经济学家喜欢预测,但这活儿不像科学,更像艺术,能不能猜准,运气很重要。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经济进行过预测,大都败得一塌糊涂。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是著名的“末日博士”,他因准确预测美国次贷危机而声名大噪,最近又对中国经济进行了预测,而这次预测,对他而言更像是赌博。

  鲁比尼称:“中国投入在有形资产、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资本泛滥成灾。在一位访客看来,这一切是显而易见的。瞧瞧那些豪华但却空荡荡的机场和子弹头火车,毫无用处的公路,数以千计超大规模的政府新办公大楼,一座座被废弃的鬼城,以及为防止全球铝价暴跌而一直关闭的崭新的铝冶炼厂。”

  鲁比尼下结论说,“最终,很可能会在2013年后,中国将会遭遇—场硬着陆。从以往经验看,所有的过度投资——其中包括上世纪90年代的东亚——最终都会导致金融危机或长时间经济增长迟缓。”

  这是鲁比尼走马观花得出的结论,其逻辑是,过度投资导致金融危机,从而使经济硬着陆。这样的逻辑曾经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得到验证,另一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是凭这样的逻辑预测了东亚危机。那么,这样的不幸会不会落在中国经济身上。

  应该说,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很多市场化经济体都落入投资过度的陷阱。不过中国经济虽然问题不少,但短期内尚不至于硬着陆。

  首先中国能够避免债务危机发生。

  中国过度投资的主体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虽然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地方债务存在一定风险,但中国政治体制和半市场化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央政府不会任凭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因此,中国不会出现鲁比尼想象的政府破产的情景。此外,货币紧缩导致信贷供给紧张,但国有银行优先保证了国有企业资金需求,因而短期内国有企业不会出现系统性财务风险。

  其次,中国维持了货币和信贷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一再收紧,主要体现在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上,其目的在于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导致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而从加息节奏看,货币当局并不想增加市场资金成本,力求避免泡沫破裂。从信贷看,增速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了较高水平供应量,3月新增信贷高达6794亿元人民币,这一方面体现了银行信贷冲动,另一方面也预示中国难以大幅度减少新增信贷供应量。

  第三,中国经济不断用新投资来支撑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但受制于短期利益驱动和增长惯性,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依然支撑经济增长。短期逻辑是应对金融危机,但暗含逻辑则是政府并不想放弃投资主导经济的增长模式。这两年,中央政府批准了大量地方经济规划,表面看是合理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但其本质依然是利用投资拉动经济,也表明政府不想放弃主导经济的权力。这实际是用新的泡沫支撑旧泡沫。

  鲁比尼并不了解中国国情,其以游客身份看到的景象国人并不陌生,中国的本事就是不断用新的投资来维持旧有的矛盾。但问题是,随着矛盾的积累,鲁比尼的乌鸦嘴就有可能吐出象牙来。

  中国应该对过度投资问题加以重视,经济繁荣背后存在大量隐忧,至少三个问题应引起关注。一是过剩产能问题难以化解,二是民间资本发展受到抑制,三是资产价格面临重估。

  产能过剩问题将愈发严重。中国一方面强调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一方面依然通过投资拉动增长。投资维持了短期繁荣,但其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了增长,这主要受益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通过外需扩张,增加了总供给,过度投资建立的产能也通过出口得以消化。但在西方国家 “去杠杆化”后,国际贸易总量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使得中国无法再依靠出口来弥补产能缺口,过度投资的恶果将会逐步积累并显现。

  民间投资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遭到打击,将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尽管中国已经意识到民间投资才是维系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应对金融危机实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导致民间投资萎缩。虽然去年政府推出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支持政策,但这个政策并没有顾及民间资本在与国有企业竞争时的劣势地位,并没有形成对民间资本的政策倾斜,所以政策好看,但效果不彰。最近民营加油站陷入无油可加的困境,不仅凸显国有垄断资本的强大,也表明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艰难。而政府实行紧缩政策时,民营企业信贷首先受到抑制,这加剧了民间资本的困境。

  此外,资产泡沫必然崩溃,这将打击中国经济。受通胀预期影响,房价依然居高不下,但房地产泡沫破裂不可避免。目前政府实行的政策是抑制房价上涨趋势同时加快保障房建设,意在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来吸收部分房地产泡沫。但中国房价长期上涨的主要支撑动力在于国际贸易顺差导致的货币增发。由于房地产长期以来吸收了过剩流动性,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到位,那么支持高房价的货币因素就会消失,人民币资产将面临重估过程,房地产泡沫也必然破裂。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中国经济表面繁荣背后蕴藏着巨大风险,“末日博士”鲁比尼的“硬着陆”预言短期内不会实现,但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正在显现。泡沫经济终有破灭的一天,能否避免经济“硬着陆”,关键还要看转型能否持续进行,而这需要民间资本最终挑起经济增长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