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合看着大市去炒个别股-香港經濟日報20110530


24日,包括高盛在内的多家投行调低了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速的预期。高盛将中国今年GDP增速预估自10%调降至9.4%,而瑞士信贷调得更低,从9.1%下调到8.8%。淡友看见这新闻固然开心,导致当天大市沽空盘不绝,沽空成交量更一度达大市总成交额的10%,创了今年新高。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放慢绝对是一个坏消息,是一个非常好的跌市理由,但是因为这是发生在现今的中国身上,换个角度看,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投行开始调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即是证明了国内一直采用的紧缩政策起了功效。中央来只是怕经济过热而已,并不是想打垮经济。故此,看见紧缩政策起了成效后,自然就会想到要开始放松了。但是中央要做一个这么重要的政策时,是需要实际数据去支持的,起码要有一至两个月数据证明了经济增长真的放慢了,才可以实施放宽政策。这样去推敲的话,中央应该要等到七或者八月才会真正实行放宽政策。不过投资者不用太灰心,一般来说,股市先行于经济实体,故此股市有机会最快六月已经会好转了。

笔者一向都认为长线来说,投资者都应该是炒股不炒市的,因为炒股你要做的只是研究公司未来一至两年后盈利的走势及搞清楚那一个时间点股价跟公司价值的关系,之后决定投不投那股票。但是炒市的学问却高深很多,又要考虑政策,又要考虑资金供求,现在更多了牛熊证的因素。而最大不确定性就是到了此刻市场都是没法搞清楚什么才是最决定大市升跌的主要因素。不过今年暂时来说,炒股不炒市这方法却不太中用,因为股票跟大市的关系度十分高。像笔者的投资组合,今年像坐过山车一样,一月中时跟随大市升至当时高位,一个月后打回原型。之后三月初组合又再稍稍创新高,不过几天后,日本发生地震,组合马上又跌回之前的低位。到了四月尾,组合再次创新高,而这次高位是比起之前的两次都要高若干的。当时笔者还心想除非大市跌幅是远超过上两次,不然即使这次大市再跌回,组合要跌回之前的低位是挺难的。怎知道这次亦是跟上两次一样,组合又是跌回之前低位。经过了这三次高高低低,似乎今年最适当的做法应该是看着大市去炒个别股,即是说即使你找到了一些很有潜力的股票,只要当时大市再次逼近24000至25000的顶部区域,都应该先忍忍手,以免发生一买便要坐艇的情况。

 

王雅媛为持牌人士

-----------------------------

今年適合看著大市去炒個別股

24日,包括高盛在內的多家投行調低了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速的預期。高盛將中國今年GDP增速預估自10%調降至9.4%,而瑞士信貸調得更低,從9.1%下調到8.8%。淡友看見這新聞固然開心,導致當天大市沽空盤不絕,沽空成交量更一度達大市總成交額的10%,創了今年新高。

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放慢絕對是一個壞消息,是一個非常好的跌市理由,但是因為這是發生在現今的中國身上,換個角度看,這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好消息。投行開始調低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即是證明了國內一直採用的緊縮政策起了功效。中央來只是怕經濟過熱而已,並不是想打垮經濟。故此,看見緊縮政策起了成效後,自然就會想到要開始放鬆了。但是中央要做一個這麼重要的政策時,是需要實際數據去支持的,起碼要有一至兩個月數據證明了經濟增長真的放慢了,才可以實施放寬政策。這樣去推敲的話,中央應該要等到七或者八月才會真正實行放寬政策。不過投資者不用太灰心,一般來說,股市先行於經濟實體,故此股市有機會最快六月已經會好轉了。

筆者一向都認為長線來說,投資者都應該是炒股不炒市的,因為炒股你要做的只是研究公司未來一至兩年後盈利的走勢及搞清楚那一個時間點股價跟公司價值的關係,之後決定投不投那股票。但是炒市的學問卻高深很多,又要考慮政策,又要考慮資金供求,現在更多了牛熊證的因素。而最大不確定性就是到了此刻市場都是沒法搞清楚什麼才是最決定大市升跌的主要因素。不過今年暫時來說,炒股不炒市這方法卻不太中用,因為股票跟大市的關係度十分高。像筆者的投資組合,今年像坐過山車一樣,一月中時跟隨大市升至當時高位,一個月後打回原型。之後三月初組合又再稍稍創新高,不過幾天後,日本發生地震,組合馬上又跌回之前的低位。到了四月尾,組合再次創新高,而這次高位是比起之前的兩次都要高若干的。當時筆者還心想除非大市跌幅是遠超過上兩次,不然即使這次大市再跌回,組合要跌回之前的低位是挺難的。怎知道这次亦是跟上兩次一樣,組合又是跌回之前低位。經過了這三次高高低低,似乎今年最適當的做法應該是看著大市去炒個別股,即是說即使你找到了一些很有潛力的股票,只要當時大市再次逼近24000至25000的頂部區域,都應該先忍忍手,以免發生一買便要坐艇的情況。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