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为下一个二次上市热点目的地似乎已经成为必然,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二次上市的好处却令人怀疑。
去年12月巴西矿业集团淡水河谷(Vale)在这座中国城市交叉上市时,该公司称这是一座里程碑,“对流动性、股东基础和股票价格形成都有积极作用”。
然而到目前为止并非如此。亚洲投资者一直回避淡水河谷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无独有偶,伦敦上市的保险公司保诚集团(Prudential)一年前在香港二次上市以来,亚洲投资者也一直回避其股票。
淡水河谷在香港股市的日均成交量仅有几千股。与此相对比,该公司股票在圣保罗和纽约股市的日均成交量有数百万股。
麦肯锡(McKinsey)的一位总监理查德•多布斯(Richard Dobbs)曾在2008年撰写过题为《为何股票交叉上市无法创造价值》(Why cross-listing shares doesn’t create value)的研究报告。多布斯表示,对于已经在发达市场上市的企业而言,几乎没有证据可以支持在外国交易所挂牌上市可以接触更多投资者、提高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的普遍看法。
他说:“在这个时代,通过电子交易,投资者很容易接触外国市场,因此,在外国上市可以使企业接触范围更广的股东的说法已经不成立。”
虽然缺乏明确的财务效益,但仍然有一些公司决定在香港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进行二次上市。
纽约上市的奢侈品集团Coach和伦敦上市的哈萨克斯坦铜矿企业Kazakhmys都宣布了在香港上市的计划。据香港报纸报道,法国最大的银行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也已经提交了上市申请。
多布斯指出:“问题是,这到底是金融业又一次短暂的潮流,来得快去得也快,只会给人们制造很多费用和成本,而实际上并不会创造价值,还是的确是一个大趋势?”
历史经验表明这可能只是一次短暂的潮流。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户,香港已经成了全球最红火的金融市场之一。
过去一个世纪,一系列金融中心先后崛起成为外国公司二次上市的时髦目的地。这些交叉上市的做法经常能让企业接触到本来无法触及的投资者——因为当时国际资金流动受到限制。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股票和债券仍然以纸面形式交易——伦敦曾是首屈一指的第二上市地(见图表)。到了80年代,东京成了热门的地点,跨国公司纷至沓来,结果是加入到日本股市的一场大泡沫之中。
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头十年,纽约成了交叉上市的首选目的地。许多公司选择在美国交叉上市是为了给美国雇员提供员工持股方案。
但在热潮过后,许多在美国或日本交叉上市的公司却要么静悄悄地退市,要么发现自己在海外上市的股票已经乏人问津。
据麦肯锡表示,本世纪头十年末期,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和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分别从美国股市退市,这两家公司估计每年各自能节约2000万美元的服务费以及合规成本。
摩根大通(JPMorgan)存托凭证部门亚太地区主管谢国良(Kenneth Tse)表示,虽然历史上交叉上市并不会产生巨大的成功,但也有许多潜在的效益。
他说:“这些公司来到香港主要是为了显示致力于亚洲市场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大幅提升形象,不过他们当中有立即筹集资金的计划的并不多。”
无论是淡水河谷还是保诚集团在香港上市时都没有筹集任何资金,而且也没有筹资的计划。Kazakhmys表示可能在香港交易所发行最多2亿美元的新股,“帮助增加流动性”。
许多公司在香港交叉上市,与其说是出于财务原因,不如说是作为某种形式的广告宣传。
Coach公司CEO卢•弗兰克福特(Lew Frankfort)表示,上市能够“在中国市场乃至整个亚洲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当中提升Coach品牌的认知度。”
对于Coach这样的公司来说,就塑造品牌而言,在香港上市是否比投资者路演或针对消费者打广告等传统方法更为有效,并没有简单的方法加以验证。
“如果单纯看作赢得短期的形象提升和业务发展的公关技巧,那就不会很成功,”公关公司博然思维(Brunswick)合伙人潘添敏(Tim Payne)表示。“但是如果站在切合实际的视角,即假以时日,亚洲散户和机构对你们的股票变得更有兴趣,并且你们在亚洲地区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那么我认为这就很合理。”
许多交叉上市的案例取得了成功。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索尼(Sony)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二次上市,对索尼在美国的扩张起到了帮助。
然而历史上的交叉上市案例中,失败却多于成功。目前还没有证据说明香港会是个例外。
译者/王柯伦
跨国企业赴香港二次上市为了什么?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