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鹅岭当代国学会馆里的文化芬芳
鹅岭当代国学会馆,在这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蔡律摄
为了弘扬祖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国医、国术”(简称新三国)和宣讲“公民道德、 师德师道、商德商道、 医德医道、政德政道、律德律道”(简称六道德),鹅岭当代国学会馆先后举办了提升德素养的“唱读讲传”各类公益活动(讲座)100多场,重庆弘道国学研究院、鹅岭当代国学会馆馆长杨芝虎先生执着坚守令人钦佩。蔡律摄
蔡律与原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教委主任,现重庆中华传统研究会会长叶贵本(右),重庆市委办公厅原副主任、现重庆市商业贸易投资协会会长叶庆琅(中)参加鹅岭当代国学会馆古琴清赏会。
鹅岭当代国学会馆,孤独中的坚守更彰显精神的力量。蔡律摄
近期人在旅途,异常忙碌,从重庆飞上海、西安、无锡、苏州、广州等6次飞行,从珠三角、西三角、长三角全景式鸟瞰,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广东人的务实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有口头禅“ok,识做、搞定”;“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体现了开放务实的价值观。“南出相,北出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13朝故都造就西安文化的优越感,上海是一个具有东方情调和文化内涵的城市,一个激发创业斗志的城市,一个用青春、智慧和汗水挥洒的城市……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是一个开放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重庆人的坚韧、吃苦和耐劳给人影响深刻,在快速发展的重庆,如何提高市民的素质与境界,如何给社会转型时期烦躁的人群“心灵调节”,重庆鹅岭当代国学会馆教人诵读国学经典,参悟古人智慧,辅之琴、棋、诗、书、画,音乐欣赏,古玩鉴赏,古法养生、健身之道,创办了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振市民“精气神”的国学培训课堂,定期举办“天歌论坛”国学公益性讲座,给忙碌的山城一种文化的芬芳,笔者推荐几文,对重庆弘道国学研究院鹅岭当代国学会馆杨芝虎先生表达敬意。
——蔡律
做重庆老百姓自己的“百家讲坛”
一所国学会馆的梦想与坚持
重庆日报记者 兰世秋/文 熊明/图
一个周六的下午,鹅岭当代国学会馆,一堂名为“福泽人生,孝行天下”的公益讲座结束之后,围绕“孝道文化”,一场热烈的讨论又开始了。
“现在的年轻人,离家远,工作压力又大,哪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家住福建、在重庆工作的“80后”周游站起来振振有辞地说。
“‘常回家看看’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周游的话音刚落,72岁的郑本文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因为激动,他的脸憋得通红,“就算不能‘常回家看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总可以吧?什么工作忙、离家远,都是借口!”
空气似乎在这一秒凝固了,气氛一时变得剑拔弩张。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的思想家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要孝敬老人了。”鹅岭当代国学会馆馆长杨芝虎的一席话打破了沉默。
“我一个70几岁的老头子,拿着老人卡坐公交车,竟然常常受到歧视。在今天这个社会,应该多提倡孝道文化。”李智荣也站起来发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
一年多来,鹅岭当代国学会馆坚持每周六下午为广大市民举办公益讲座。至今,已有3万多人在这里接受了国学精神的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失意中读《道德经》曾经的老总办起国学会馆
2009年8月的一天,骄阳似火。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走进位于鹅岭的当代国学会馆。他的脸上,挂着宁静平和的微笑。
“陈老师,您好!您好!”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迎上前来,激动地握着老人的手,“没想到您能亲自来。”
鹤发童颜的老人,就是慕名前来探访的重庆籍台湾著名学者陈琦萍;而中年男子,正是刚刚落成的国学会馆馆长、曾经的“康福来”老总杨芝虎。
会馆办公室里,两个同样热爱国学的人品茗长谈。
“我办这个国学会馆,就是想为市民打造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提升道德修养的课堂。”面对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杨芝虎讲述了自己渴望通过国学会馆来引领社会风尚的理想。
“我也感受到,现代社会里,很多传统文化正在丢失。”遇到了知音,陈琦萍老人有些激动:“芝虎,你做的这个事情是个好事情,我一定鼎力相助。”
3天以后,陈琦萍亲自给杨芝虎送来了自己写的书———《我与论语》;两个月以后,他又为当代国学会馆带来了第一场讲座———孔子思想之髓,并且,分文未取。
曾经赫赫有名的重庆康福来客运有限公司总经理为什么会转身创办国学会馆,开办公益讲座?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全国掀起学习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的热潮。
“一个军人,为了他人的安全,只身勇斗歹徒,身中14刀。”杨芝虎说,别人看到了英雄的事迹,他却看到了社会的冷漠———“整整一车人,竟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最后,他竟然用背心搂着流出体外的肠子,下车追赶歹徒。”
“为什么见义勇为者要流血又流泪?”一个巨大的问号打在了杨芝虎的心上。“这个社会怎么了?为什么往往好人没好报?为什么老人坐车没有人让座?为什么有时帮助别人还怕被人嘲笑?”杨芝虎深深地感到,社会需要一种健康、向上的风气来引领。
但是,什么才是能够净化人心、引领道德风尚的“心灵鸡汤”呢?
1994年,离开了“康福来”的杨芝虎前往云南昆明发展,由于空手无钱,他先是为企业作咨询策划,担任顾问职务多年。后来他也试着参与了几个商业项目,但无奈商场多变,几个商业项目都屡屡受挫。
那几年,他常常深夜才能回家,躺在租来的空荡荡的房间里,陪伴他的是《弟子规》《道德经》《论语》等国学书籍。
那一个又一个夜晚,他读“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渐渐觉得自己能够平心静气,能够冷静下来回顾自己的得失。“现在看来,我很感谢那段时间的沉淀,我发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到了今天还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东西。”
杨芝虎说,他找到了那碗“心灵鸡汤”。他开始有了创办一所国学会馆的想法。
合作伙伴来了又走 公益讲座却坚持办下来了
比尔·盖茨、巴菲特……当怀着激动的心情翻看国学会馆的第一本宣传册时,杨芝虎傻眼了:怎么全是商业明星的宣传?
2009年7月,杨芝虎和几个朋友一起合资,将自己在鹅岭的工作室进行扩展,300多平方米的当代国学会馆落成了。
会馆落成的前一天晚上,杨芝虎却失眠了。
为了建这个国学会馆,他个人投入了27.5万元,占了一半的股份。只是,他心里隐隐有种担心:自己出于对国学的热爱,提出了会馆要走公益之路的想法,朋友会支持吗?
杨芝虎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一个多月后,当他看到那本印着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头像的宣传册时,他知道,他和朋友的合作到头了。
朋友的理念是:办国学会馆可以,但要专门针对商业人士,这样可以“名利双收”。
杨芝虎却坚持:国学会馆就是要针对普罗大众,国学不是“贵族”的国学,而应该是百姓的国学。
不到两个月,几个朋友不约而同地退出了国学会馆的运作,走前他们说:谁会投钱给一个完全不盈利的机构?他们也劝杨芝虎尽早“悬崖勒马”。
对此,杨芝虎很坦然:对社会有益的事,做得。
没多久,杨芝虎找到了第二批合作伙伴。然而,这一次的合作也仅仅维持了一年。
和第一批合作伙伴一样,这一次的合作伙伴也想做项目、挣快钱,而杨芝虎坚持每周举办完全不挣钱、甚至还要贴房租和茶水钱的公益讲座,“志不同,不相为谋”,双方就此分道扬镳。
合作伙伴换了一茬又一茬,杨芝虎还在坚守:“我就是想做一个重庆老百姓自己的‘百家讲坛’。”
从2009年10月开始,公益讲座由前期的每周2-3场,后来逐渐规范为每周六下午2点半举行一场。至今,杨芝虎已经坚持举办了100多场讲座。
为了让这个每周一次的公益讲座能够坚持办下去,50多岁的杨芝虎至今没有买房,一家人租住在南坪某宿舍楼里。
朋友常对他说:“你可是原‘康福来’的老总啊,现在这样是不是太寒酸了?”而他的回答是:“我一点也不寒酸,我觉得自己很富足呢。”
从听众变成特约讲师 传统国学重燃星星之火
杨芝虎的执著打动了许多人,这中间,不少就是来当代国学会馆做讲座的专家学者。
“一个城市要提升,人的素质多么重要,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好事。”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新国学大家邹中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叶贵本、台湾著名教授李鹏远……他们都曾到会馆做讲座,并且分文不取,无一例外。
“芝虎,明天的讲座是什么内容啊?”如今,每到周五,杨芝虎总要接到这样的电话。当代国学会馆的讲座已经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前往会馆,聆听先人的智慧结晶。
“我们常说的'与时俱进'这个词,我原来还以为是一个新词呢,听了讲座,才知道它最早源于《易经》。”72岁的王文栋,退休前曾是某单位的党务工作者,一年多前,他成了当代国学会馆公益讲座忠实的听众,无论刮风下雨,100多场讲座,他一场都没有错过。
听讲座的同时,热爱学习的王文栋又重温了众多国学典籍。经历了岁月的沉淀,重读古人的经典,他获得了更多的感悟。
于是,他也开始走上讲坛,成为鹅岭当代国学会馆的一名特约讲师,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对国学的理解讲给更多的人听。
王文栋讲座的特点是风趣幽默,善用顺口溜。去年重阳节来临之前,他就做了一场“与时俱进,珍爱生命”的讲座。
“六十退休打麻将,七十聊天晒太阳,八十不知怎么办,做好准备等上墙。”讲座一开始,王文栋就用重庆话念了一段自己编的反映老年人退休生活的顺口溜,一下子就吸引了台下100多名听众的注意。
去年4月,王文栋还把邮电大学学生社团“识途社”的10多名学生带到会馆,让他们听了一堂“国学在今天的十种功能”的讲座。
听完讲座,即将大学毕业的“识途社”社长黄旭东说:“在我走进社会之前听到这样一次讲座,对我以后的成长将有很大的帮助。”
83岁的张积德,从第一天来听讲座起,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年轻人‘哈日’、‘哈韩’,我就‘哈国学’。”张积德把他听的第一场讲座称为“美妙人生”的开启,“国学思想就像清泉,让我宁静,也让我乐此不疲。”
听得过瘾,张积德把自己上大学的外甥也带来听,没想到,外甥也听得津津有味,之后还连连感叹:“比我在大学里学的都要多。”
“老师,我想学习古琴。”上个月末,一场以古琴为主题的讲座刚刚结束,重大在读研究生东方蔚龙就一直围着老师转。37岁的东方蔚龙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解决别人心理问题的同时,自己也觉得压力很大。
“聆听上古遗音,内心感到特别宁静。”东方蔚龙说,“在这些大多数描述自然的音乐中,和大自然交流,有时候,甚至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杨芝虎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微笑。他高兴啊,通过他的努力,国学在当代的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曾经被冷落的传统国学,终于重燃星星之火。
“国学在今天要发挥心灵鸡汤的作用,还需要长时间的教与授。”鲜于煌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国学会馆的公益讲座,是真正针对草根、针对民间的讲座,它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浸入人心。
论道鹅项岭 演绎新国学
文/陆诗琦 图/王昱森
编者按:
“余孤灯下,展一卷书,神与之交,气与之合,魂附其上,而魂游其中,至掩卷仍如梦如冥,大汗淋漓,口存余香,读书之乐也。乐至醍醐灌顶,物我两忘,夫复何求!”在当今快节奏,压力大的生活状态下,这样的境界不在,感受不在,又谈何读书之乐。众人以为会背几句经典诗词,诵读一些名作名篇就触及到了国学的本质,殊不知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即国学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情怀。
采访手记:
鹅岭国学文化学习馆坐落在鹅岭公园之巅。鹅岭公园原名鹅项岭是重庆最早的私家园林,其地处于长江、嘉陵江南北挟持而过的陡峻、狭长的山岭上,形似鹅颈项,地处主城鹅图腾的咽喉部位,故而得名。鹅岭背倚山城,高挑出世,挟两江而西望,览尽雄、险、旷、秀的自然风光。光绪年间进士宋育仁《题礼园亭馆》诗,所谓“步虚声下御风台,一角山楼雨涧开。爽气西浮白驹逝,江流东去海潮回。俯临木杪孤亭。”刚一下车,就感到山顶的阵阵凉意袭来,重庆早春的微凉不禁让我精神一振,漫步走进鹅岭公园。公园里郁郁葱葱顿时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感,寻着琴声一路过去,便看到了鹅岭当代国学会馆。
鹅岭论道——百善孝为先
走进鹅岭当代国学会馆,我们在这里看到: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兵家文化等诸子百家在这里演绎神奇、启人思智。推开韵聚深邃国学文化底蕴的长廊,是不经意间的谈笑风雅,把我们带回纵横天地、游历远古的国度;是触手敲响的醒世晨钟,裹夹着鹅岭当代国学会馆传箴言的娓娓余音,让我们深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震撼之力;是鹅岭当代国学会馆“开卷群言守其雅,挥琴六气为之清”,诠释出《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孔子的儒家之理、孟子的学问之道、荀子的君子之学、老子的大道之说、墨子的兼爱、孙子的兵法、庄子的闲散和自得。进一回问道斋,您亦会在与诸葛孔明静以修身的诏示中求得一份超脱;在与秦王李世明的对照中明白兴衰得失的醒史。
程颢有一首著名的诗《秋日偶成》中咏叹:“闲来夫事为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处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抒发了这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学家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尤其是最后的一句“男儿到此是豪雄”,写出了中国文化中人格境界与洞穿世事,回归自我,胸次超然的的特点,来到这里便是寻一分淡泊,悟一分通明。《在云端》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乔治克鲁尼让每一个人背着一个背包,把“责任”“房子”“家庭”“事业”…等所有的一切都装进背包,于是生活变得沉重无比。痛苦是因为放不下,也许把一切放下,人生才会轻松许多。
隶属于重庆弘道国学研究院的鹅岭当代国学会馆的杨芝虎馆长,现兼职于中国长寿工程基金会副主席,重庆老年学学会副会长,重庆《老龄风采》杂志社社长,他热心公益事业,有较强的社会会责任和使命感。对老年事业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身体力行地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由来已久,热心老年情有独钟。在最近天歌论坛公益讲座他有一期“福泽人生孝行天下”的专题演讲引起了轰动效应。他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代都有损益变化,只有孝道的思想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它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能源源流长,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精髓,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植根于炎黄子孙的骨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应成现代精神文明传承的主弦律。而在孝道缺失,人情冷漠的今天,鹅岭当代国学会馆的每一场讲座都是触动广大听众心弦,又直指当今社会问题的根源。著名教授于丹说过:“国学不该太热,应该是陪伴人一生的温暖。”我想从这一点来说,鹅岭当代国学会馆无疑是同类文化会馆的榜样。国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许只是一个细微的举止就能体现它的意义之所在。
鹅岭当代国学会馆旳国学专家和身、心、灵整合的导师们,正把中华国学与现代文明、家文化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艺术融为一体,正在巴渝这片文化沃土之中推导民生国学,百姓书画,在绿荫悠然,鸟语花香,空气清晰,沁人心睥的鹅项山庄内光大,常有纸墨舟青的文人墨客们,用他们精湛技艺点缀着重庆直辖市民的文化生活品质。推出了一道道尽享智慧的国学盛宴。我想这也就是杨芝虎馆长所谓的“新三国学”的内涵所在,它就是,立足于当下,兼容并包,不断创新。
鹅岭弘艺——国术聚贤才
国术者,古今同义,国之术,修身之艺也!遁寻风光依妮的鹅项山庄,庭院深深,亮剑堂传来醉人心脾的古琴箫笛声,土家族原生态优雅的山歌声,翘首一瞻,放目就看见中华武术武功在鹅岭之巅展开的阵式,陈氏太极在鹅岭当代国学会馆表演神奇;进馆一瞧,就能看见棋友对弈的精彩;还有象棋大师颠峰对决,执子楚河汉界;还有京剧昆曲响绝一隅;兴赏到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把我们带回王羲之挥就成篇的《兰亭序》的意境之中,又把我们引入纵古观今,评说千古江山,数风流人物的吟词赋诗中,激发起多少巴渝英豪俊杰,泼墨挥毫作画的亢奋和冲动。当您走进鹅岭当代国学会馆,还可领略一番中国的茶道文化,心旷神怡;品一盅茗茶,香醉满口,侃一段历史,妙语连珠;评一介人物,指点江山;让人们在浪漫情怀的休闲中对话现代文明,与多元艺术和理念亲密接触,找回圣洁的心灵憇园。用杨馆长的话说是“品味一碗心灵鸡汤”尽情享受着呼唤心灵桃花园的宁静之美。
在国学文化学习馆内,来自政界,学术界,商界,社会名流等各行各业的朋友们,以切磋技艺,释放都市快节奏生活,消除疲惫为快乐,各自一展风采并不为获得名利和羡艳,只为怡情修身,陶冶情志,向朋友倾郁闷解愁。少了些许浮华,多了一抹淡泊。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我想,在这里,人们修的未必是技艺,而更多是心境,是修为,内敛,情操陶冶,是从忘我到超我的过程,是呼唤人间真善美,仁、义、理、智、信道德文化回归中华大地,回归直辖市民之中。
鹅岭养生——国医解困惑
今天的鹅岭当代国学会馆,正破解世界性养生课题,他们选择了沉寂百年的中医中药,构建博大精深的国医丰碑得以复兴的最佳时机,正承担起复兴、弘扬中医养生、心理养生,运动养生的历史使命,正把会馆作为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国医,推动普及传播中华医学的摇蓝,把会馆办成健康文化生活与休闲娱乐,高品质生活,综合功能凸显的新兴健康产业,让更多的人懂得国学——得以养心修身,让更多的人通晓国术——得以养性逸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医——把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头,也企盼着风投老板关注前景无限的健康产业。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尊严,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实力,还应该表现在民族的素质和道德的力量。”弘道国学研究院杨芝虎院长畅言道,针对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三缺”怪圈,即 “缺义”、“缺氧”、“缺德”现象的泛滥,演绎出提升德素养的“六道德”创新哲学。我们不仅需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自己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而且需要勇敢地主动地吸取全人类精神生产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而有自己的创新。躺在外国人身上不行,躺在老祖宗身上也不行,我们只有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学术文化的各种资源,扎扎实实地作艰苦的研究,做出和我们时代需要相匹配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文化成果,真正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学术文化支撑,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为进一步推动“唱读讲传”活动深入百姓,推陈祖国传统文化,以弘扬“六道德”为核心内容,上午普及国学,下午琴、棋、诗、书、画,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养。他们采取游学课堂形式,走进区县,走进高校,双向互动。力求把市属各高校老协教职员工,各区县老年大学学员;把40个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的学员;把三军医大全国医务工作者培训基地学员;把西南大学全国乡镇长培训基地的学员;把公检法司口的政法干部培训班学员;把市国资委管辖的国企老板,市总商会隶属的民企老板,市中小企业隶属的老板;分别邀请到鹅岭当代国学会馆上:公民道德;师道师德;医道医德;政道政德;律道律德;商道商德游学课。用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形式,既传承国学文化,又提升了城市文明档次和市民综合素质。
在中共重庆市委提出“健康重庆”建设感召下, “唱读讲传”活动深入人心,已被直辖市民所接受与喜爱,极大地提振了市民精气神,有用有效的活动使重庆这座年轻的直辖市唤发出了生机与活力,成为全国市民幸福健康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已进入国家战略城市,并名列前茅,可喜可贺!近两年来,鹅岭当代国学会馆响应“健康重庆”号召,在鹅岭公园的鹅项山庄坚持不懈,默默无闻的践行“唱读讲传”活动落地,走进百姓生活为主旨,举办了100多场“新三国”,“ 六道德”讲座和古琴萧音乐及唱响红歌,诗书画雅集公益活动,节目精采纷呈。深受大众欢迎!“唱读讲传”活动已在鹅岭公园落地开花。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期许各位有识之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着家人和朋友,多抽出少许时间造访鹅岭当代国学会馆,去聆听每周六下午两点半的国学公益讲座、每月初一场古琴箫音乐清赏,诗书画展示,民族歌舞,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等雅集活动,每季度一场天歌名家论坛。探索先辈们给予的无穷智慧和谆谆教诲。让我们走进环境优美,生态自然,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极富江南园林了之美的鹅岭之巅,去感受拥抱生活学习、陶冶情操、宁静心灵之美,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会馆坚持不懈近两年来,执着、真诚、敬心敬业,默默无闻地给我们这座美丽新城奉献了精神食粮。我们向他们的义举喝彩,致敬!真是中华儿女美德,使命,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