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析俄罗斯对拉登之死的复杂心态


  5月2日凌晨,俄罗斯人还沉浸在“春天和劳动节”的小长假之中,而地球那边却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内的藏身之所被美军击毙了。拉登死了,死得很突然很意外很离奇,但却也很真实,俄罗斯网络和电视媒体开始在定点新闻中引用美方传来的消息。
  莫斯科时间5月2日11时,在奥巴马正式宣布拉登被击毙消息的3个多小时后,俄罗斯总统官方网站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此声明称,“作为国际恐怖主义的首批受害者之一,俄罗斯很清楚什么是基地组织。克里姆林宫指出,所有恐怖分子都必须受到应有惩罚。我们强调,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最终达到对国际恐怖分子给予应有惩罚的结果。俄罗斯准备参与这种合作。”
  又过了一段时间,俄交部发表声明称,“本·拉登是罪恶之人,是世界头号恐怖分子。他被击毙是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一个重大成果。对恐怖组织采取的这种斩首行动对国际反恐联盟而言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件,该事件将具有长期的实践意义。在9·11事件十周年前夕,此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象征。作为国际反恐联盟的伙伴之一,俄罗斯分享着美国人民的感受。我们珍视美方在奥巴马总统正式公布此消息前提前通报俄领导人的做法。”俄外交部的声明称,“我们首先想强调的是,本·拉登、巴萨耶夫等人迟早都会受到惩罚,这个结论是合理合法的。在国际反恐斗争和打击任何一种犯罪行为的行动中都有一条最重要原则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美国情报部队的成绩和俄罗斯特种部门在北高加索地区针对基地组织特派人员行动的成果一样,都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恐怖主义是彻底没有前途的,他们最终都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从外交部的声明称,笔者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即在奥巴马正式向本国公民公布拉登之死的消息前已向俄领导人提前通报了此情况,这或许是对当年美国在遭受“9·11”恐怖袭击后普京第一个打电话慰问布什总统的回报,从中也能体现中美国对俄罗斯这位“反恐盟友”的格外重视。
  由于5月2日是休假日,俄国内绝大多数报纸都停刊。但翻看5月3日出版的俄罗斯报纸,各家报纸对拉登之死的报道却没有笔者想像得那样“铺天盖地”,更没有美欧那样“兴高采烈”。那么,俄为何对拉登之死亡如此淡定呢?是吃醋还是冷静,亦或是超脱。超脱,不可能,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恐怖袭击之外,俄罗斯当然也不可能超脱。吃醋,成分不多,击毙“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对深受恐怖主义之害的俄罗斯而言毕竟是个好消息。冷静,笔者明显的感觉是俄罗斯对这则让美国人兴奋不已的消息保持了“特有的冷静”。
  那么俄罗斯人又为何如此冷静呢?于1995-1998年曾担任过俄内务部长的库利科夫的一段话似乎能解释其中原因,库利科夫在得知拉登被击毙的消息后说,“一个人死掉了,他留下的位置会被其他人填补。而到目前为止,产生恐怖主义的条件仍然存在。在俄罗斯,当我们击毙杜达耶夫时,所有人都以为恐怖主义会随之被消失。随后,我们又相继击毙了巴萨耶夫和哈塔卜,人们每次都坚信,这回恐怖主义肯定会被铲除干净了。但恐怖事件至今仍在发生着……”很显然,在经历了一次次“失望总在希望后”的残酷现实之后,俄罗斯人终于明白了,仅仅在肉体上消灭几个恐怖组织头目并不能彻底消灭恐怖组织和它滋生的土壤。
  而笔者也发现,俄总统办公厅的声明中不仅强调本国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还特别强调了国际反恐合作的必要性。俄外交部的声明没有停留于“简单地欢迎”美军击毙拉登一事,而是把拉登和已被俄强力部门击毙的车臣非法武器头目巴萨耶夫相提并论,以强调俄罗斯车臣反恐斗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其实,俄强力部门对恐怖主义组织头目进行“定点清除”的行动已持续了15年之久,其力度和精准程度丝毫不逊于美国对拉登展开的十年抓捕行动。而据俄媒体分析称,基地组织对俄罗斯的危害程度不但不比美国小,反而还远高于美国。俄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普通民众是自2001年“9·11事件”后才知道基地组织的,而这个恐怖组织对俄罗斯的渗透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就已开始,并于第二次车臣战争中达到高潮。正是基地组织排遣无数个营的阿拉伯雇佣兵前往俄北高加索地区同俄政府军和强力部门直接做战,使俄国内的反恐战一度十分焦灼。而就在今年4月12日,俄安全部队还在车臣共和国境内逮捕了基地组织派驻俄北高加索地区的“密使”、沙特阿拉伯人莫甘。用俄国家杜马外事委员会主席科萨切夫的话说,莫斯科完全有理由认定,拉登参与了俄境内的一系列恐怖行动。
  但俄罗斯从官员到学者、从媒体到专家都清醒地认识到,击毙拉登只是让反恐斗争取得了一个象征性的阶段性胜利,因此没必要夸大这一事件的意义。俄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马尔格洛夫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就说反恐战争取得胜利而为时过早,拉登被击毙一事在国际反恐斗争大局中的实际意义并没有许多人想像的那么大。”他说,“消灭一个人,哪怕是恐怖分子中最主要的头目,对整个国际反恐而言也并非是万事大吉。要知道,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主要涉及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多重原因,特别是意识形态吸引不少青年一代。”
  而俄车臣共和国领导人卡德罗夫则称,“为了不再出现这种吸血的恶棍,应该停止把恐怖分子划分为‘坏的恐怖分子’和‘不怎么坏的恐怖分子’的做法。”他说,“这个结果,我们已等了十多年了。按俄罗斯人的话说是,晚总比没有好。我希望,拉登之死能推动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取得胜利。”但卡德罗夫承认,“没有人能自信地说,明天就不会再出现拉登式的人物了。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性,应该停止在反恐斗争中采取双重标准的做法。”
  一位俄罗斯朋友对笔者说,“奥巴马宣布拉登已死消息时的样子让我突然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新闻社著名播音员列维坦隆重宣布苏军攻克柏林消息时的情景。拉登虽然已死,但反恐战争还将继续。拉登之死可与杜达耶夫之死完全可以类比。人没了,魂还在。恐怖活动不会随拉登之死而停止,就像俄境内的恐怖事件没因杜达耶夫之死而终止一样。按俄强力部门近几年的说法,虽然俄强力部门对车臣非法武装的围剿力度不断加大,并不断消灭其有生力量,但车臣非法武装的数量‘永远’都是三四百人。可见,恐怖分子的‘再生能力’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因此,要想最终战胜恐怖主义,国际各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俄罗斯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戈尔拉奇5月3日也表示,“击毙本·拉登并不代表战胜了整个恐怖组织,这些组织仍然存在。所以,我们都不能放松,更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应对恐怖主义的挑战……”

 

 

    

    

    我今日微博客汇集:

    1、小心假拉登恐怖袭击你的电脑哟!据俄媒体报道称,美国联邦调查局警告互联网用户,网上出现的可浏览击毙基地组织头拉登虚假视频和图片的电子邮寄存在危险。根据现有的信息,类似邮件可能含有计算机病毒,能够窃取用户个人数据。

  2、不知美国和巴基斯坦如何处理拉登曾长期藏身的阿伯塔巴德镇的那个大宅子。据说,巴现已派重兵把守警戒。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反恐教育基地”,定期组织被俘的恐怖分子或民众去参观并接受教育。还是干脆把它炸了,因为此楼已贴上了“拉登”这个商标,很可能成为恐怖分子争相朝拜“衣冠冢”。要么强拆之……

  3、“杰罗尼莫”内幕被一点点披露,神乎其神的。但无人知晓,此行动前,奥巴马及其团队到底做过多少次这样的“正确决定”。这肯定不是第一次,但是不是最后一次?很简单,如果在“杰罗尼莫”行动中没找到拉登,大家便不会知道其背后发生的一切。成功如怀孕,大家都来恭喜你,但是没人知道你被哪啥多少次…

  4、拉登死无葬身之地,其追随者无法纪念他。但他在巴基斯坦的藏身之所会成为一个“圣地”吗?尽管巴使劲说这事儿和我无关,但由于奥巴马对巴的严重感谢,塔利班已把巴锁定为首要报复目标,而美国次之。急得巴总统扎尔达里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称巴未参与美行动。巴基斯坦现在是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