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思想盛宴
按照多年的惯例,我们为一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出版专号,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学者、企业家在论坛期间发表的精彩观点进行编辑整理,共享思想盛宴。
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未来要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引导到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上来,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本届论坛将主题定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中国”,与此完全契合,彰显了这一论坛的“参谋”功能和现实意义。李克强副总理在致辞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富有时代意义和挑战性。
中国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转型要求非常紧迫。张玉台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寻求符合中国国情和长远利益的发展道路。上一个五年,中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基本上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资源环境瓶颈问题突出,技术相对落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认为,针对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深层体制性缺陷,“十二五”时期应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战略重点方面,取得突破。张平提出,要按照“十二五”的主题、主线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苗圩说,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是高举创新的旗帜,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把商业模式的创新作为强大的动力,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的支撑。史蒂芬·罗奇认为,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是关键。
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谐安定的环境的支持。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必须加快完善和社保体系建设步伐。尹蔚民提出,未来将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注重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黑田东彦认为,社会保障能够成功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支持可持续经济发展。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制度保障。郑永年认为,提高劳动者收入是调整收入结构的一个比较顺其自然的办法,也是当务之急。这不仅仅涉及分配体系中的不合理因素,而且能够推动整个经济体系向“科学发展观”的方向发展。但顺应市场力量,提高劳动者收入,是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才能够全面改革分配体制,进而引领整个经济结构的改革。余斌、陈昌盛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核心是强调公平,特别是结果的公平,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市场竞争和效率机制下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修正。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与提高效率本身并不对立,调整收入分配所采取的手段,不能以牺牲整体效率和破坏机会平等、起点公平为代价。收入分配公平不追求结果的绝对平等,不是平均主义,而应激励多劳多得,高效率获取高收益。劳动报酬的提高要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相适应。弗朗索瓦·布吉尼翁也认为,不仅要看结果的平等,要更加注重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马丁·沃尔夫认为,中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在于维持稳定、和平并且合作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里,中国才有信心保持其高速经济发展。陈德铭说,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已经在中国社会取得了高度共识。我们将继续以十年前“入世”时的勇气和决心,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创新。迈克尔·斯宾思说,有共识关键在实施。 (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1年第四期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