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明是四川雅安市委副书记,她在国内首次公选镇长(保石镇)、首次直选乡镇长(步云镇)、首次直选县级党代表,以及在党代会内部试行监督、决策、执行三权相互制约等一系列“超常”之举。有人说她是十年来基层政改最坚定的实践者,有人说她是共产党的“铁杆”党员,还有人说她的改革太超前,有人替她捏汗,并断言“不会有好结果”。
十年来,张锦明执着于基层民主实践,在西部开展的每一次大胆试验,都招来海内外大批记者,但她始终选择回避。张锦明十年改革中的艰辛、青涩、游移、困惑、惊喜,值得当今改革设计者们仔细研究。
★“民主”思想诞生首位党外镇长
1998年初,张锦明任区委书记数月,一个十分严峻的基层干部现状摆在面前:下辖四个乡镇领导班子多名成员相继出现经济问题,一些官场素来看好的下属,却还有另一副面孔。有人责难,“你们是怎么选的干部?是不是你们的干部路线出了问题?”
“当时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挽回一个基层党组织的信誉。”她后来总结道。
当时张锦明心里考虑,“若是区里任命,万一再出事,谁来承担责任?”这时保石镇公选的念头由此而生,“大家来公选,风险至少可以分担。”这是一个初衷朴素又不乏政治实用主义色彩的念头。1998年4月,保石镇实行镇长公选,六百多名人大代表、村干部、村民代表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再经乡镇人代会投票决定最终镇长人选。较之过往,民意被公然推上前台,组织意图则为之让位。正是这个带有明显“民主”的念头,十年前,在遂宁公选诞生了一个党外镇长。
★坚持基层“民主”探讨体制内改革
如果说张锦明对下辖四个乡镇领导班子的公选是个“民主”意识下的试验的话,那么张锦明步云的“冒进”就带有明显探讨体制内改革的成分。发生于1998年最后一月的步云直选,选举当日,警察封住了步云乡各个出口以避免记者和其他无关人员进入。《华盛顿邮报》后来报道说,“嘘,这是一场秘密选举”。事先甚至没有正式请示上级党委,因为“若层层请示,谁来拍板?”十年来,步云直选留给基层的意义被反复咂摸,“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一位党建专家说。而支持推进基层民主的学者则总结了三个收获:
1、事实证明,政党提名候选人顺利当选,并没有出现削弱党的领导的后果;
2、认为中国老百姓民主素质不够,缺乏参政激情和能力的判断受到质疑;
3、一直被视为不可克服的农村选举中贿选和宗族势力,并未干扰选举公正。
★雅安政改彰显“民主”是中国之路
2002年8月,45岁的张锦明由遂宁副市长调任雅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她在部长信箱里对那些年轻干部说,“理论始终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
从质疑体制,到尊重体制,张锦明一度承受着妥协、流俗的指摘,有人甚至怀疑其早年创举的真正用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她在日记中写道,她也不想辩白。
即使最熟悉她的朋友也在问,民主价值和党性原则究竟如何平衡?张锦明的答案很简单,“从本质上讲,党性原则和民主价值应该是一致的”。
雅安的经历无疑是她走向改良者的最好注脚,而雅安的改革,既体现了她对民主价值的思考,又体现了她党性的一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胡锦涛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我们应该从胡总书记的话中,深刻理解一个道理:大力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充分且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张锦明十多年来改革探索和实践之路,就是在基层坚持“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此文作于2007-07-27)
相关链接:女书记坚持基层民主实验十年 首推公选直选镇长
四川女书记“民主”政改之路值得推行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