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上游地区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发展链条扫描(4)
四、 郧西人—黄龙洞遗址
1、地理位置和发现概况
郧西人—黄龙洞遗址位于湖北省郧西县香口乡李师关村六组,地理坐标东经110º13´04.4",北纬33º07´62.8",海拔高程601米。郧西县在自然地理位置上,处于秦岭东端南麓,属于汉江中上游水源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北缘。在地质构造上,属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东段,地貌以中、低山和盆地为主。地貌起伏变化大,山坡陡峻,沟壑纵横。黄龙洞处于一片山地环绕的狭长盆地之中。
2002年5—6月,在规划十漫高速公路时,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文物调查队,在郧西县黄龙洞发现有东方剑齿象等一批哺乳动物化石。黄龙洞为郧西县境内最大的溶洞,《郧西县志》有载。2004年6月6日—8月3日、11月29日—1月29日,随着十漫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的开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力量对黄龙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人牙齿化石、文化遗物和其他大量动物化石。
因黄龙洞遗址发现有人牙齿化石,还新发现了石制品,同时测年结果显示该地点对研究现代人来源有重要意义,2005年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高星、刘武二位先生,在春节期间赶赴黄龙洞遗址,对黄龙洞遗址及其出土遗物进行了考察。
2005年3月—7月完成了黄龙洞遗址的整理工作,并于2006年6月出版了《郧西人—黄龙洞遗址发掘报告》,本节资料全部来自于此发掘报告。
2、溶洞特征
黄龙洞洞穴发育于高大陡峭的黄龙山,开口面向河谷坪地。洞口前有发源于秦岭的汉江支流—大水河,洞口高出河面约7米。这一带河水比较湍急。
黄龙洞为大型管状溶洞,平面分布近东北—西南向。目前已探明洞穴长达218米(仍未至尽头),最宽处约132米。洞顶形态变化较多,有的呈较平的管道顶状,洞顶发育较密集的石葡萄和钟乳石等;有的顶部呈锅底形,蚀凹很深,甚至与地表相通,有如天窗。在有些锅底形顶较低的部位,可见遗留有振荡波状的溶蚀痕。洞底为碳酸盐岩,略为平缓,但表面也分布有溶蚀凹。这种平面形态和多种岩溶现象,表明该洞经过较长的地质发育期,存在过不同的洞穴发育过程,即使在较晚的历史时期和现在,仍然处于较盛的洞穴发育阶段。
黄龙洞发育于中寒武统岳家坪组石灰岩地层中,该组地层在黄龙洞附近表现为黑色中、薄层层状泥质灰岩和含碳泥质灰岩。
3、地层堆积
洞穴中三分之二的空间被堆积物充填,仅近顶部留有少许空间。根据其特征分析,充填物大部分为第四纪堆积物。充填物基本可分为五类:一、为碳酸盐化学沉积物;二、为“天窗”形堆积物;三、为洞穴碎屑物质堆积(碳酸盐岩风化碎屑堆积物等);四、为冲积性堆积物;五、为生物活动(包括人类活动)和风成堆积物。
这五类堆积中,第五类生物堆积才是主要由人类活动形成的堆积,其它四类以及风成物堆积都是地质时期自然形成的。
第五类生物堆积可分为5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第1层:顶钙板层。厚0.02—1.89米。发育于洞穴堆积物上面,分布较普遍。表面间续发育有石笋。该层在洞口分布较厚,向内或厚或薄。洞口钙板层中发现有翼手目肢骨等。
第2层:棕红色粉砂质黏土与沙砾层。厚0.02—2.01米。该层洞内普遍分布,粉砂质黏土与砂砾呈“同层异相”。次层中所含砾石磨圆度一般,无分选性,无其它包含物。
第3层:红色粉砂质黏土层。厚0.58—1.01米。该层包括古人类牙齿化石、文化遗物和大量动物化石。其中古人类牙齿化石、文化遗物发现于该层底部,均无分选和搬运迹象,系洞内原生堆积物。
第4层:碳酸盐岩风化碎屑堆积层。厚0.41—0.66米。未见包含物。
第5层:红色黏土层。厚0.18—0.26层。未见包含物。
以下为基岩,为寒武系灰岩。
4、 古人类牙齿化石
发现人类牙齿化石5枚,分别为上颌左侧犬齿1枚、上颌左侧第三臼齿1枚、下颌右侧第二门齿1枚、下颌右侧第二臼齿1枚、下颌左侧第三臼齿1枚。5枚牙齿齿冠呈白色或乳白色,齿根呈黄褐色或浅黄色。
上颌左侧第三臼齿 保存比较完整。齿冠磨蚀使用痕比较轻。齿冠轮廓近似三角形(尖角较圆)。颊舌径远大于近中远中径。齿颈线清楚。齿冠近中面比较平直,中部有清楚的邻齿挤压面,远中面比较圆凸,无邻齿接触面。颊、舌两侧齿冠面突出较甚。前尖略微高。舌侧原尖最为高大、粗壮。次尖很退化,在远中面的齿冠边缘上呈弱小的小齿突状。嚼面中部有较深的内凹,从内凹向近远中面、颊舌面延伸有清晰小沟纹(窝沟)。有副窝沟特征。无齿带。齿根分三支,基部是愈合的,但在中部分开。牙根分叉小、根柱长、根尖比较聚拢,并且唇侧齿根还融合为扁锥状。
下颌右侧第二门齿 保存完整,齿冠磨蚀使用痕很重。齿冠近中、远中侧均有邻齿接触面,尤其在颊侧中下部,有很重的邻齿挤压痕,这是该枚齿序确定的重要特征之一。齿冠唇面成弧形。舌面两侧缘增厚,并且向内翻卷,中部明显的凹陷,其形若铲,表现出很典型的铲形门齿的特点。齿冠舌面基部略微圆隆,但不表现为直立人的“底结节”状,无常见于直立人齿冠基部向上部中凹发育的“指状突”。齿根两侧比较扁平,中下部有略微内陷的纵凹。齿根下部比较尖细,尖端明显的向唇侧面弯曲。
下颌右侧第二臼齿 保存基本完整,主要是齿根尖端被啮齿动物啃咬缺损严重。齿冠磨蚀使用痕很重。齿冠中部磨蚀形成较重的内凹,并在近齿冠边缘,有3个较小蚀凹程度微弱的小龋洞。齿颈线清楚。齿冠远中、近中面均有比较重的邻齿挤压痕迹。嚼面结构简单,冠表面有“十”字型结构。冠面主要有4尖、包括下原尖、下后尖、下次尖和下内尖。唇侧齿尖较粗。齿根有两支,但有很大程度的愈合,近中根与远中根在舌侧分开,但在唇侧愈合。齿根下部略向远中端弯曲。
下颌左侧第三臼齿 保存完整。近中侧中部有与前邻臼齿的接触面,远中侧无邻齿接触面痕迹。舌侧齿尖较高,唇侧齿尖低矮,磨耗较重。齿冠咬合面近中侧较为平直,远中侧略为圆凸,颊侧、舌侧较为平直,并基本平行。齿冠面基本近似于方形,可观察到6个齿尖,包括下原尖、下后尖、下次尖、下内尖、下次小尖和第六尖。嚼面中部窝沟形态表现为Y5型。齿冠三角座比跟座宽、长,反映齿尖表现出退化态势。齿冠底部无齿带。双齿根、近中侧齿根略强壮于远中侧齿根。齿根基部是愈合的,但在中部起两根有明显的分叉。齿根末梢尖细,均向远中侧弯曲,近中侧齿根弯曲更甚一些。
5枚牙齿化石与北京人等直立人特征表现出明显区别,如上颌左侧犬齿没有指状突、无齿带、齿根尖细;上颌左侧第三臼齿变小、次尖退化;下颌右侧第二门齿明显变小、底结节微弱、无指状突、齿根尖细明显向唇侧弯曲、铲形;下颌右侧第二臼齿无齿带、冠面有“十”字窝沟;下颌左侧第三臼齿形状退化、下次小尖、齿根尖细等,这些特征具有典型的晚期智人(现代人)的特点。铲形门齿是现代中国人牙齿标志性特征之一。据Carbonell等人研究[16],铲形门齿在中国人中占90℅以上,而在其他人种中最高不过5℅。
5、文化遗物
郧西人遗址文化遗物主要包括石制品和骨、角制品两大类。
石制品有具有使用痕迹的石笋1件、石核1件、石片9件、石锤1件以及11件石器。11件石器为砍砸器1件、刮削器6件、石锥1件、手镐3件。手镐为重要器形,刮削器又可细分为单直刃刮削器、单凸刃刮削器、双刃刮削器、多刃刮削器。
石制品原料包括碧玉岩、燧石、红帘石、变质砂岩、石英和脉石英11种。其中以石英岩的利用率最高,其次是脉石英。
石器以复向修理为主,正向、反向、错向有一定分量,有少数转向修理的,没有对向和交互打击的。石片生产中采取了不同技术,如锤击、砸击和锐棱技术等。
骨、角制品共19件,包括骨片3、骨尖状器10、骨铲1、骨匕1、骨刮削器1、角锥(犄角制品)1和有人工痕迹的骨骼2件(未成器者)等。
骨制品都是以大型哺乳动物管状骨为原料,不使用肋骨和其他部分骨骼。形状一般比较大,主要使用锤击法加工。
在文化遗物中,有一些骨骼表面、甚至骨骼内部,均可见到明显的火烧留下的黑色。并且还出现不同程度的灰白色碳化现象。
6、植物遗存
发现有一种乔木的果实。植物分类为:
大戟科Euphorbiaceae
乌桕属Sapium
乌桕树Sapium sebiferum
发现材料主要包括乌桕树籽壳6枚。其中2枚分散发现于堆积物中。
乌桕树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德特征性植物之一,属于古热带植物类群。
7、伴生动物化石
郧西人遗址中,除古人类化石外,共出土各种动物化石包括6纲(哺乳动物纲Mammali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软甲纲Malacostraca、两栖纲Amphibia、爬行纲Reptilia、鸟纲Aves)、18目、44科、68属、82种。是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动物群种类最为丰富的地点之一。
在郧西人动物化石中,喜穴居的翼手目动物化石数量众多,如普氏蹄蝠、印度假吸血蝠、皮氏菊头蝠、角菊头蝠、大马蹄蝠、大长尾鼩等。综合对小动物化石群的研究认为,深大、温暖、有水、多层、广口是郧西人洞穴遗址内部环境的基本特征。
这批动物群化石中,属于东洋区系的动物占绝大多数,对认识郧西人遗址古气候环境有重要意义。如蟒蛇、重石束腹蟹、裸腹重唇鱼、长尾豪猪等都属于典型的热带动物种,表明郧西人遗址古气候环境大体上属于热带、亚热带交界区特征,可以理解为南亚热带南缘气候区。
郧西人遗址现在气候区划为北亚热带北缘,古今相比,二者至少相差2个次级气候区划带。
郧西人遗址动物群中,林栖动物是很多的。如长臂猿、金丝猴、灰叶猴、绯鼠耳蝠、赤腹松鼠、侧纹岩松鼠、毛耳鼯鼠、灰鼯鼠、红白鼯鼠、黑白飞鼠、云豹、马来熊等。有些小动物虽不属于林栖类,但它们却是在森林中觅食,赖以健康的森林环境才能生存的,如马铁菊头蝠、皮氏菊头蝠、角菊头蝠、大耳菊头蝠等。同时,有些小动物只生存于常绿阔叶林带山洞内或植被中,如印度假吸血蝠、白腹管鼻蝠、红白鼯鼠、黑白飞鼠等。因此,茂密的森林是郧西人遗址古环境的第一特征,而且为热带边缘的常绿阔叶林。
根据动物群中几种竹鼠、大熊猫、扁颅蝠等动物化石,可以说明森林间杂小块竹林的植被特征。
喜水成员众多,是郧西人遗址动物群的另一大特点,如蟹、鱼、哇、水獭、水鹿、水牛、天鹅、白鹳、鹬等。而天鹅、野生水牛的活动更需要依存大面积的水域范围。由此说明,分布着广大范围的水面积是郧西人遗址的重要地貌特征。
8、时代
郧西人遗址使用牙齿化石铀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约9.4万年,使用石笋铀系法测年结果为距今约10.3万年。根据测年结果,结合遗址堆积物情况,以及动物群化石呈现晚更新世早期的时代特点,认为郧西人遗址年代距今约10万年。
9、文化性质
从古人类演化观点上看,郧西人化石属于晚期智人(现代人)。
洞穴内发现了丰富的生产遗物、生活遗迹,表明郧西人遗址属洞穴式居住遗址。
其文化特征是使用多种技术剥离石片和生产石器。其中打片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次之。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但较多石器简单、粗糙,器形硕大。加之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并存,北方石锥与南方手镐并存等,使该遗址文化特征既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风格,又兼有北方旧石器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