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上游地区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发展链条扫描(1)


汉水上游地区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发展链条扫描(1)

 

    迄今为止,汉水上游地区已先后发现郧县猿人遗址(梅铺猿人遗址)、郧西猿人遗址、郧县人遗址、郧西人遗址。时代上,郧县人遗址最早,距今约100万年;梅铺猿人遗址与郧县人遗址相当,或略晚;郧西猿人遗址其次,大约与北京猿人的时代相当,距今5070万年;郧西人遗址最晚,距今约10万年。表明该地区自更新世早期至全新世,一直是古人类主要的活动区域。从人类演化观点看,郧县人、梅铺猿人属直立人,白龙洞人类似于北京人文化,推测也属于直立人;郧西人属晚期智人(现代人)由此认为,4处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基本构成了汉水上游地区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发展链条。

    一、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

        1、地理位置及发现概况

郧县人遗址位于十堰市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0º35´07",北纬32º50´01",东北距青曲镇约10公里 ,沿汉水顺流而下约40公里至郧县城关。曲远河自北向南在遗址附近汇入汉水,当地居民将曲远河入江一带称为曲远河口。由于遗址所处山梁之上原有一座弥陀寺小学,因此这道山梁又称为学堂梁子。 

 

汉水两岸的砂砾层中含有不少动物化石,村民在淘金时偶有发现。19895月,郧县博物馆干部王正华和郧西县文化馆干部屈胜民,根据已掌握的线索,到曲远河口一带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在学堂梁子中部一处结核碎块较多、距地表下0.4米的地点,发现一具基本完整的远古人类颅骨化石——郧县人I号头骨。199019911995年,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郧阳地区博物馆、郧县博物馆,对郧县曲远河口旧石器时代遗址I区先后进行了四次发掘。1990年的正式发掘,在地层中又发掘出土了一具更为完整的远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II号头骨,同时还发现了一批伴生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这四次发掘都是在I区进行的,发掘面积500平方米。200612月至2007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郧县人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本次发掘位置分布在IIIIIIIV区,面积2500平方米。

    2、地貌特征及地层堆积

曲远河口一带是由汉水侵蚀形成的基座阶地组成。汉水河谷本身是由震旦纪郧西群的变质岩系构成的峡谷地貌。

第一级阶地是高河漫滩,高出水面58米 ,在野外仅看到黄褐色粉砂层,是丹江口水库水面涨落处。

第二级阶地高出水面15米,上覆黄褐色砂层,钙质胶结;下面是灰色砂砾层,砂质胶结。砾石主要由灰岩、石英岩及砂岩等组成,砾石分选差,砾径大小不一,大者30厘米,小者12厘米,一般为10厘米左右。

第三级阶地高出河面25米,其上覆黄色砂质黏土,厚911米;其下是灰褐色砂砾层,砂纸胶结,性松散,砾石分选差,主要由灰岩、石英岩等组成,砾径大小不一,大者20厘米,小者23厘米,一般为5厘米左右,磨圆度好,厚36厘米。

第四级阶地是含郧县人及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的遗址。其地质剖面按地质学编排顺序从上到下为(发掘者按堆积顺序由下向上编号):

4层:红褐色含铁锰质成分的黏土,垂直节理发育,黑色铁锰质成分从上到下有逐渐减少的倾向。出石制品。

3层:灰黄色黏土,含钙质结核薄层。出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

2层:灰白色细砂层,非常松散,出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制品。

1层:砂砾层。

震旦纪变质岩系,主要为石灰质片岩,表面风化强烈。

发掘中发现包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底层堆积厚达9米。

    3、头骨化石 

发现时,III号头骨分别编号EV9001EV9002。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在地层中,两具头骨都是颅底向下。由于受到挤压,颅骨有些变形,某些地方受到损坏。相比而言,II号头骨化石I号保存更好。 

I号头骨化石(EV9001  严重向右侧偏斜,左侧颅壁极度内倾;右侧颅壁横向折断。额骨和顶骨向下塌陷,使颅顶显得极度低平。顶骨与枕骨在人字缝附近断裂。枕骨略向后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颅长的测量。两侧颧弓断失,左侧上颌颧突基本完整,还附连有一小段颧骨弓;右侧上颌颧突以外则全部断失。颅底比较完整。枕骨大孔边缘缺损,左侧枕髁破损,右侧枕髁全部断失。两侧乳突均只保留根部,乳突游离部则已缺失。从保存的乳突根部看,乳突粗大。齿弓完整,硬腭受到抵压,腭面在纵向和横向均有较宽的裂缝,并有错位,致使齿弓略近于U字形。齿列完整,位牙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右侧第二、第三臼齿冠全部断失;2枚第一臼齿冠严重破损;两枚内侧门齿齿冠亦受到损坏;所有的牙齿齿冠都有纵向裂缝,缝间均被胶结物充填。这些裂缝也影响了牙齿的测量。整个颅骨横向扁而宽,颅长和颅宽增大,颅高则减小。颅骨壁因挤压而破损,布满龟裂。

II号头骨(EV9002  被压扁,整个露骨向右侧偏斜,但倾斜程度较前者小。眉弓内侧段及眉间部分保存较好,左右外侧部均破损。额骨鳞部有一条矢状方向的裂缝自中部伸向右侧眶上缘。额鳞后部横向断裂。顶骨向下塌陷。两侧颧弓均已断失。颅底保存基本完整。枕骨大孔边缘略有缺损。两侧枕髁部分残破。乳突保存完整,粗壮硕大。齿弓完整,呈抛物线型。2枚内侧门齿和左侧犬齿均已缺失。左侧第三臼齿发育畸形,齿冠很小,位于第二臼齿远中舌侧,与之等高,已经磨蚀并暴露出齿质。右侧第三臼齿缺如,可能为阻生的第三臼齿。所有在位的牙齿都有很多纵向的裂缝。颅骨壁上布满裂纹。

从颅外骨缝的愈合程度观察,两具颅骨的进展程度相同,都代表中年个体。综合颅外骨缝的愈合情况和牙齿嚼面的磨蚀程度来推断,这两具头骨可能代表3540岁左右的成年个体。

    4、石制品及文化性质

该遗址2006年以前共发现石制品291件,其中发掘出土的207件,扰土层中发现14件,地表采集70件。200612月以后的第五次发掘中,II区出土标本992件,III区出土标本700件,IV区出土标本349件,五次发掘共获得石制品2332件。石制品中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石锤、手镐、碎片和有打击痕迹的石块(砾石)等,其中有许多加工精美的手镐。碎片和有打击痕迹的石块出土数量最大。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原料来源于河滩砾石。石质以石英为最多,次为砂岩和灰岩。

有关专家对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制品研究发现,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同南方广大地区发现的石制品较接近[8],有较多共同点:锤击法以打片为主,砾石石器多而石片石器少,有一定数量的两面器,缺乏尖状器、典型的端刮器等石片石器。二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郧县人遗址发现有多疤台面石核,这是修理台面的一种,在南方较早的石制品中尚未见到有关修理台面的标本。从现有材料看,有研究者认为,郧县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比较接近南方地区,似乎可以把他们归于同一文化传统。

    5、伴生动物化石

该遗址I区早年考古发掘的哺乳动物较多,经初步鉴定大致为:竹鼠、蓝田金丝猴、无颈鬃豪猪、虎、豹、裴氏猫、爪哇豺、似狗獾、西藏黑熊、桑氏鬣狗、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剑齿虎未定种、东方剑齿象、三门马、中国貘、中国犀、李氏野猪、小猪、秀丽黑鹿、云南水鹿、麂未定种、大角鹿未定种、短角丽牛、水牛未定种。这组伴生动物化石中既有华北动物群中的典型种类三门马、李氏野猪、短角丽牛及大角鹿等,又有属于华南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种类的大熊猫、中国貘、中国犀、小猪及麂等,这说明郧县动物群具有南、北混合过渡地区动物群的特点。同时动物群中有少数第三纪的残留种,如剑齿虎,以及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云南水鹿、秀丽黑鹿、桑氏鬣狗等,显示这个动物群在时代上较早的特点。 

    6、形态特征及时代

关于这两具头骨化石材料的古人类学研究有三种不同观点[9]:(1)贾兰坡先生认为属于南方古猿类型;(2)李天元先生认为属于直立人类型;(3)张银运先生认为属于早期智人类型。现在,学术界多数支持直立人说。

判断郧县人遗址的时代有多方面的材料依据:(1)所发现的石制品较多特点都说明打制技术不是进步的,同大多数早更新世材料对比,可以划归早更新世晚期,其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大致相当于蓝田公主岭和芮城匼河发现者,而早于周口店北京人地点、湖北大冶石龙头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发现者[10]。(2)伴出的哺乳动物群中既有第三纪的残留种,又有第四纪早期典型种类,明显可以划归更新世早期[11]。(3)根据阎桂林先生对郧县人化石地点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认为其时代约为距今83——87万年。[12]。(4)有学者认为汉水两岸旧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的特点,一、二、三级阶地分别为旧石器时代晚、中、早期遗存。虽然存在学堂梁子是第三还是第四级阶地的讨论[13],但无论哪种讨论,其时代均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综上所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其绝对年代距今约100万年左右。

    7、郧县人的价值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保存的堆积十分丰富,地层关系清楚,出土的两具人类颅骨化石相当完整,伴生动物化石、石制品数量可观,并且有一定的测年数据,为进一步发掘、寻找更多的材料和探讨有关学术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专家认为,从材料的全面性、丰富程度、可能解决的学术问题可持续性等方面衡量,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遗址的重要性几乎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而且其形态特征为探讨系统地位的归属和中国远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又一重要例证。

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技术类型兼具南方和北方的特色,为探讨南方砾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这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