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静听心灵的细语


静听心灵的细语

 

王彦明

 

物欲横流,众声喧哗,我们都在不断前行中丢失自我。不断远去的包括自己的理想、意志,以及诸多美好的诉求。当我们的脚步过于匆匆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可以静下心来,细心地读一本书,写上札记,然后把自己那些美好的感受和别人分享?中国教育界有一个很形象的词语,叫“薪火相传”,说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现在用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其实这个词语,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教育历程的脉络。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国学在破坏中有机会得以再生和完善,而我们却不愿深入地理解它的内涵,更不愿去进一步挖掘其中隐藏的精神内核,致使其随着光阴的流逝而不断“流失”。

  这几年来,“国学热”或多或少地解决了一些表层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央视“百家讲坛”的播出,很大程度地满足了部分观众的普及渴求,但谬误过多,且观感多为个人体验性质,并不能很好的确立国学基础和相应的精神关照。近日阅读了作家张建云先生的《解读弟子规》一书,感慨颇多。作者选择了很好的支撑点,对“弟子规”进行阐释,而且其独特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原名为《训蒙文》的《弟子规》,全文1080字,本是启蒙养正之读物,而在作者这里概念被不断深化,使之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养成家风,教育影响,经营管理……无不含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弟子”、“父母”与“孝”的理解超越古今之解读者。对于“弟子”,自然不限于你我,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人不曾为人“子弟”?这本书的教化意义是普泛性的。“父母”这个概念,则在作者的思想意识里不断开拓疆域,由生身者,逐渐扩至师长、单位,乃至祖国。而“孝”的内涵也随着“父母”概念的拓展而的不断生发出新的内涵。这样就把“孝”网络整个人生成长的痕迹。

“弟子”、“父母”与“孝”,是《解读弟子规》一书的“一斑”,可以让我们得悉“全豹”,同时也是全书的核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全书的价值框架。这本书中的其他价值观念都是这一系统生发出的新的枝条。比如说“泛众爱”篇中,“反思”部分言及:“张开双臂,选择博爱,一生无悔,用一颗爱心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热爱,对世界感恩吧。”这样的胸襟来自“孝”的不断升华,进而影响到人一生的成长。相应的此类反思与感悟比比皆是,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此类“反思”与“分享”作为单一的版块,然后成为独立的单元,而这些单元又彼此交叉联系,这种方式为作者独创,而开解读之先河。

这本书总的思想意识是积极的,而且因为言简意深,所以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价值教材;同时对于那些整日忙于蝇营狗苟忘记自我的成年人,也是一本难得的心灵“教参”。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需要静静地读书,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真实的自己。《解读弟子规》给了我们这样的一次机会

 

(《解读弟子规》张建云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