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陈光标身上贴满道德与荣誉的标签,特别是“中国首善”的身份符号,在无数人内心留下一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风范。当这样笃定的义士形象突然卷入毁誉漩涡,深受传统思维影响的人们自然会有一种难以承受之重。
很多时候,把一个人站在高处的人往前方推进一小步,其实未必就是让他摔进深涯,而是为了让远处人们看得更清楚。当然,在看清之后,也可能伴生一些形象改变甚至颠覆。但是,不论如何,最真实的才会是最美丽的。质疑陈光标,同样不是让他从昔日高高神坛上摔下来,以展示道德坍塌者的姿态来赢得眼球效应,而是以此为切口,来展示中国慈善面临的文化伦理与制度管理的困境。
陈光标向更加真实推进一小步,就可能撞破中国慈善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让中国慈善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带来真正需要的源头活水。
这才是这场争议的根本动因。为此,不论是质疑者,还是陈光标,抑或是旁边者,都应该抛弃一切诛心论,摆正心态,不被道德捆绑住自己的内心,以客观真实的视角面对呈现出来的种种疑问与尴尬。
慈善是需要激情与勇气的,但分析慈善问题,更多的还是需要真实与理性。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放“标哥”,解放我们每个人纠结的心灵,进而解开真正捆绑中国慈善事业前行的绊索。这样,这起事件才不但不会伤及慈善,反而可能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拐点。
质疑与回应在这些天不断交错呈现。对于质疑者来说,仍有很多需要的查证空间。而对于陈光标来说,他的回应也无法完全实现自证清白。当然,已然呈现的证据,多少也表明很多人对陈光标“虚荣、夸张、做秀、爱吹牛”之类的指责,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
事实上,不论最终查证出来的陈光标,在“暴力慈善”是否存在一定的水分,谁也不会完全抹杀他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巨大贡献。他是这个时代合格的慈善家,他应该得到的英雄身份,注定不会因为质疑而彻底轰然倒塌。在平凡与真实中展示出一些人性的缺点,应该被宽容,甚至视为不失可爱。
中国社会经历过太多对英雄过度神话的悲剧。英难终究也是凡人,而非神人。回归真实其实才是真心英雄。对于陈光标来说,得到“中国首善”是很不容易的事,但他自己与别人,都没必要去把树起一个现代英雄不倒的神像。也就是说,陈光标不应再被道德绑架自己,公众也不应陷于过多的道德焦虑上。
惟有如此,慈善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心灵的信仰,慈善者才能够不在接受捐赠人高举钞票的感恩欢呼声中迷失,才能够从个体英难的自我意识中懂得寻求推进中国慈善的制度转身。解放标哥,也是解开捆绑慈善的一道绳索。
人们小时候就开始学习的“真善美”,或许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真实才是善良与美好的基础。陈光标是个“善人”,甚至可以说是个“美人”,但如果陈光标是不是个“真人”,都要留存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这又何偿不是一种遗憾。诚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苛求”。但是,不论是媒体这样质疑者的身份属性,还是诉求客观公平的社会属性,真实与真相原本就是一个应该被尊崇与维护的底线。
特别是,对于社会公益的慈善事业来说,如果离开真实这个前提支撑,离开透明这样的程序正义,是不可能形成一种健康的慈善系统,来让财富之水真正润泽天下。事实上,这些年太多事实也表明,慈善领域并不仅仅流淌着温润善良之水,有时也会注入浊流成为投机的名利场。而现在聚焦在陈光标身上的疑点,有关慈善透明公开,有关慈善与投资的界限,也有关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这一切,而把这些焦点问题辐射开来,人们看到的无疑就是中国慈善体制困境。
而作为慈善家的陈光标,与相关权力体制走得很近,但又何偿不是为体制所累呢?
值得注意的是,刚刚揭晓的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陈光标是落选的,曹德旺成为新的“中国首善”。对此,我觉得是不是“首善”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跳出个体名利视角,从制度体系建设层面来对中国慈善事业做出有益的推进。这一点,恰恰也“最苛刻的慈善家”曹德旺更受认同的重要原因。毕竟,就整个中国慈善事业来说,个体英雄式的捐赠,对于慈善需求来说,更多时候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中国需要更加现代的慈善文化,中国慈善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支撑,中国慈善管理必须更加透明公开,中国慈善机构必须拥有更大的公信力,这一切,都需要慈善家来积极推动。陈光标作为中国慈善的标志性人物,需要被解放出来成为一个分析的标本。从这个意义讲,陈光标即便是成为少数人眼里的道德坍塌者,但对于慈善来说,付出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而这本身也可以说是陈光标对慈善的另一种贡献。
当然,中国也早就告别了“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旧时代,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也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凸显。解放标哥,解开解开捆绑慈善的一道绳索,让慈善家回归真实,让慈善事业寻找到可以从容转身的拐点,那才是善莫大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