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是一个浪漫多情的活佛吗?


    刚看完了《仓央嘉措诗传》,作者马辉、苗欣宇,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或许对藏传佛教不熟悉的人,也听说过仓央嘉措的名字,因为很多人说,他写过很多“情诗”,比如说他那首流传甚广的《见或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看了《仓央嘉措诗传》,作者告诉我,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而已。作为六世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他确实写过几十首诗歌(具体多少首,已经无法考证),但内容基本都是与佛法、修行相关的,而与后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情欲”、“情人”、“浪漫”等等毫不相干。后人之所以将他想象成为一个浪漫多情的活佛,这或许与他不愿接受比丘戒有关。

    话还得从1702年6月说起,这一年,按照藏传佛教的仪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老师——五世班禅大师要给20岁的仓央嘉措授比丘戒。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当着五世班禅大师和众多格鲁派高僧的面,仓央嘉措却不愿受比丘戒,并且请求师父将之前授给他的沙弥戒也一并收回去。

    就在众人惊愕时分,仓央嘉措道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达赖喇嘛作为出家之人,本不该沾染世俗之事,却又要领袖地方,处理俗务;如果不出家,却又做不了尊者,岂不是矛盾?难道我们出家人,就是为了俗世纷争而转世吗?

    面对仓央嘉措的疑问,五世班禅大师一时沉吟无语。仓央嘉措又说:弟子情愿不受戒,反而能为地方求得福祉。

    就这样,身为万众尊崇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竟然没有受戒。基于这个原因,后世人开始流传关于仓央嘉措“不守清规”、“私会情人”、“写情诗”的种种故事了。很多故事甚至也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比如说他相爱的情人玛吉阿米、达娃卓玛。至今,西藏拉萨街头,还有著名的玛吉阿米酒吧,成为后世情人们幽会的浪漫之地。

    不管如何,毕竟,仓央嘉措是写了很多诗歌。那么,作为达赖喇嘛的他,为何会有这般闲情逸致写诗歌呢?其实,这还是要从佛教的“五明”说起。在佛学里,有“五明”的课程,其中的“声明”就是教人们写作的课程,祖师大德们弘扬佛法时,自然少不了著书立说,自然也需要写得更有文采,以方便度化众生。“五明”包括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在仓央嘉措还处于灵童的学习阶段时,他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就是《诗境》,这是古印度一本文艺理论著作,讲授的是诗歌欣赏和创作技法。可以说,《诗境》开启了仓央嘉措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事实上,除了仓央嘉措之外,其他的达赖喇嘛也有不少是诗歌创作的高手。自然,对于他们来说,诗歌更多是他们弘法利生的一种手段,内容也主要是与佛法相应的。

    其实,围绕在仓央嘉措身上的未解谜团,除了他是否创作了众多情歌之外,他究竟是如何死亡的这件事,也一直令后人争论不休。有人说他去了五台山,有人说他云游四方后在内蒙古的阿拉善圆寂。凡此种种,莫衷一是。    

       

见或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那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