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后合资时代:该来的不该来的都来了?


也谈后合资时代:该来的不该来的都来了?

    ——车企也如女人吗?也有他们形容待嫁女的圣斗士、齐天大圣、斗战胜佛之分么?

    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形势的进退维谷,迫使国内外车企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竞争策略、发展方向乃至生存目标。为了更好更久地生存下去,不少企业重新选择了合资。这其中,有中方主动,有外方主动,更有一拍即合两情相悦者。总的看来,就是一股新的合资浪潮正扑面而来,这也被许多人称为“后合资时代”。那么,所谓后合资时代,能区别于近30年来的市场换技术的“前合资时代”吗?30年的苦与痛、罪与罚,中国汽车人明白了多少。但不管怎么说,当前,无论是弱弱联合、弱强联合还是强强联合,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新的探索的确开始了。我们不妨从最近牵动车界神经的几件“合资”大事说起:

不当圣斗士:努力抓住合资机会的尾巴?

    其一、“贴地飞行山寨中”。——当萨博与华泰“闪婚”“闪离”之后,又迅速攀上了庞大这一“高枝”,虽然因为庞大汽贸不具备造车资质,与萨博合资入股的事情可能会面临审批障碍,发改委也没有进一步的表态,但庞大2.7亿欧元的真金白银,能帮助久旱的萨博以甘霖已是不争的事实。

    点评:无论是华泰还是庞大,又或者是萨博、富士重工,总体上来看都还只是小角色,因为传统大牌的正统企业各自联手就位后,或“陷于”政策,或限于资金能力,早已经无暇他顾:一汽还能不能合?上汽还能不能合?大众、通用、PSA还能不能合?在当前与跨国公司的后合资合作时代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就只能剩下一些小角色去折腾了。

    其实,何止华泰、庞大和萨博,2009年腾中收购悍马案大家还记忆犹新吧。那种由不起眼乃至根本闻所未闻的角色引发,为了吸引眼球,迅速攀得资金,抬高身价的做法何尝又不是一个“大堡礁”。在整个过程中,一下子空前提高曝光率让中资企业迅速上位,而原本势弱的外资也借助中国企业的猛劲,引起世人关注,并借此觅得更好的出手机会。这是后合资时代的特有和必有的景象,不必惊奇,不妨静待下一个。

    其二、“当个性碰上固执”。——从来以个性著称的斯巴鲁国产去向“尘埃落定”,下嫁曾一直固执“自主”的奇瑞:据媒体报道说,奇瑞与富士重工于日前已经就斯巴鲁合资项目中的关键条款达成一致,双方将在大连投产,正等待中国政府相关监管机构批准。

    点评:虽然全球主要的汽车厂商在中国的合资伙伴基本上都已经敲定,但是对于那些没赶上第一波合资潮而现在已经身板比较粗壮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品牌车企而言,在新的时期寻求合资机会也不失去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新的出路。

    对于斯巴鲁这样的小众品牌来讲,2009年斯巴鲁进口、销售就达3.5万辆,已经成为中国进口车前三甲。但是此山看着那山高,不到5万辆的销量怎么能够满足其胃口?国产,显然是在市场成熟之后的必然之举。毕竟,小众品牌国产后,成本优势、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如果顺利搭上那些“顺风车”,转身成为主流大品牌也并非没有可能。对于国内的企业而言,斯巴鲁尽管“另类”,但正因为另类,其独特的四轮驱动系统、水平对置发动机等技术正好吸引人,如果抓住此次合资机会,在提升销量的同时,还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何乐不为?因此,斯巴鲁这样急于国产的小众品牌也就成为国内车企眼中的香饽饽。

来了都是客:共生共存共发展?

    尽管也曾见外方争夺话语权,尽管也见外资倾销零部件、把控核心技术,但笔者不是迂腐之人,对于合资也可两相看。毕竟,按照中国传统来说,该来的不该来的反正都都来了,来了都是客。先以诚相待,图谋共生共存共发展岂不是很好,只是一定要汲取“前合资时代”的教训,不要丢掉自我,任人摆弄就好。

    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襟,未必不能在新的竞争中抓住更大的市场机遇。 

 

授权状态:本文已经授权搜狐网独家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