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村


 

  在美国西部片里,一个枪手或一群警察经常性地追赶一个杀人犯、匪徒、强奸白人幼女的恶魔。

  壮阔的西部大平原上,骑马的原始法律一直在奔跑。

  意大利在西班牙拍摄的经典西部片《黄金三镖客》,其故事背景仍然是南北战争期间,墨西哥与美国的交界处。影片里被枪手抓住又几次“放飞鸽”的罪犯,他的罪恶被宣判者读出一长串可耻的动词,但归纳起来,就是所有人间的罪恶。

  与音乐家指挥交响曲类似,犹太人埃里希·门德尔松是一个建筑家,他的音乐就是在美国沙漠里按柏林工人住宅区的原型修建一排排红砖楼,然后让美国空军轰炸,炸了再建,如此反复。

    二战期间,美国西部片的背景时代刚刚过去,美军——剿灭纳粹的新时代的枪手们,就开始在本土犹他州的沙漠中进行轰炸柏林的模拟试验。

    走进美国犹他州盐湖城西南100公里的一片荒漠,会看到一排排德式六层红砖楼房。身临其境,俨然到了柏林郊区的住宅区,但这里既无人烟也没有一点儿生气。这就是美军“道奇威军事试验场”的一角,被人们称为“德国村”。

    道奇威试验场的面积相当于德国萨尔州的一半,约1200多平方公里。这里受化学毒品的污染程度甚至比犹他州西邻的内华达州的核武器试验基地还严重,这里曾试验过美国三代化学和生物武器。冷战期间,这里的化学武器库严格保密,有过各种各样的传闻。

    现存的“德国村”只是当时为准备模拟轰炸柏林所建造的一大片柏林式红砖住宅楼的一小部分。这种房子外表简陋,多建在柏林郊区供工人和低层百姓居住,因而被称为“兵营公寓”。当时美军仿建这些房子,目的就是为了演练如何将德国城市变为一片火海。

    1943年,美国化学武器部队秘密招募了门德尔松,令他同标准石油公司的技术员一道在犹他州的沙漠中仿建一座柏林工人住宅区。这片代号为“8100建筑物”的住宅区至今仍保存着。谁也想不到,建筑这座鬼域般城市的设计师,就是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创造出众多柏林标志性建筑的大设计师,他因设计了莫泽尔大楼、哥伦布大楼、施特恩菲尔德住宅和波茨坦的爱因斯坦天文台等名建筑而流芳青史。

    美军指示门德尔松要绝对真实地复制柏林工人区的住宅。因为当时美军心急如焚,尽管盟军的成功空袭使德国许多城市变为火海,但他们在柏林的战绩却不如人意。因此美军要求马上制定计划,在与柏林工人住宅区同样的模拟建筑物上试验这种楼房的燃烧性能。这方面的建筑计划是与秘密研究日本房屋燃烧性能的工作相协调进行的,因为当时道奇威试验场的另一项任务是模拟消灭日本的目标。

    门德尔松设计这种建筑可不是为了扬名。他模仿了六种柏林工人区的典型住宅楼。这些楼结构狭窄、住户拥挤,因此柏林的工人住宅区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穷人区之一。这些仿真建筑除了不如原型高以外,其他细节可以以假乱真。

    门德尔松给美国人找到了有关这些房屋屋顶设计的详细资料,因为这种设计关系到美制燃烧弹能否发挥作用。这些资料得到了哈佛大学建筑学院一名教授的确认。他是专门研究德国木框结构建筑的专家。建筑公司为了确保使用的木框架在年限和木质密度上尽可能与原型的一致,甚至特意从摩尔曼斯克进口了一些木材。因为一些燃烧专家提出道奇威的气候太干燥,所以建筑公司还派士兵不停地用水喷淋那些楼房,以模仿柏林的阴雨天气。

    美军请来了好莱坞的专业装修公司PKO负责室内装修,该公司曾因为名片《公民凯恩》做过布景而赢得声誉。另外还请来一些在德国学过徒的木匠,他们指导制作了大多数柏林工人家庭中随嫁的那种又廉价又笨重的家俱。甚至还搞来了德国的纺织品放在屋里,以测试这些床单和窗帘在起火时的燃烧特性。

    犹他州监狱中的犯人被大批招募来当劳工。仅用了44天,“德国村”的几套日式对称房屋就建成了,日式房屋中还铺有木板地和榻榻米。美军用燃烧弹进行了轰炸试验。炸了建,建了又炸,在1943年5月间至少重建了三次德国村。

    门德尔松的工作对他的追求来说是一大讽刺,他对改革住宅建设和居住文化有极大兴趣。尽管如此,他却未参加20年代末社民党组织的住宅设计大招标活动。特别奇怪的是,门德尔松没有参加1927年斯图加特魏斯霍夫住宅区的规划,这是一个示范住宅区,美国设计师约翰逊称之为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群。门德尔松的传记作者柴夫估计,门德尔松可能是受到排犹主义者的歧视才没有参与设计。如果这是事实,那么他在道奇威建“德国村”就可能是对德国的报复。美国人毫不掩饰地说,建筑道奇威的目的就是为了掀掉德国产业工人的屋顶。尽管美国参战后不久就一再保证,他们的空军决不会有意把街上的老百姓当成攻击的目标,他们只摧毁德军军事目标。

    美国第八航空大队在白天进行“精确打击”轰炸,英国人为了报德军轰炸伦敦的一箭之仇,负责在夜间向德国城市倾泻炸弹,进行地毯式轰炸,目的是让德国人失去勇气,最后倒戈反抗纳粹政府。美国的新型B17轰炸机被称做“飞行堡垒”。美军高度先进的诺顿投弹仪使美军可进行“民主价值观”的轰炸战争。美国人到今天还在掩盖战争中的平民伤亡真情,以免触动其民族良知。但“德国村”的建立揭示了美国人的真实面目。

    柏林的“兵营公寓”模型是1943年5月在道奇威建成的。之后不久,丘吉尔就下令在汉堡市中心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轰炸,其目的就在于试验大规模狂轰滥炸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加以解决。这大大超越了道德的界线,“德国村”成了火海战的专业博览会。

    在同日本进行空战之前,美国指挥官十分担心凝固汽油弹之类的燃烧弹的效力。他们甚至发明了一种“蝙蝠燃烧弹”——一种装有一大群身上绑有燃烧物质的蝙蝠的炸弹。美国燃烧专家在美国国家装备委员会上说,炸毁柏林比炸毁德国其他城市难得多,因为柏林的建筑物质量高,而且楼与楼之间的距离也较大。在“德国村”的实验证明,被燃烧弹点燃的房屋大火不可能向其他楼房蔓延。

    英国对柏林的轰炸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3年至1944年英皇家空军对柏林外围进行轰炸;第二阶段是1945年2月的“雷鸣行动”。英军发誓要把柏林炸平,直到纳粹德国的心脏停止跳动。

    英国的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于1943年11月开始执行任务,飞机编队密集,目标重点是居住人口稠密的地区。第一批投下的是燃烧弹,第二批是炸弹,目的是杀伤前来营救的消防队员和救护人员。英皇家空军的宗旨是尽量攻击柏林的左翼工人居住区,最大限度地煽动不满情绪。因此德国的共产党活跃地区,像柏林的维汀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轰炸结果虽未引起像汉堡那样的大火灾,但1/4的柏林市区变成了一片瓦砾,150万人无家可归,1万人丧生。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希特勒开始试验用V1和V2飞弹攻击伦敦。丘吉尔的第一反应是要求继续轰炸柏林,甚至不惜使用毒气弹和化学武器。他说:“在这个问题上谈道德简直是荒唐。”他向罗斯福订了50万枚严格保密的N炸弹。这种炸弹中装有致命的炭疽病病毒,是美国人在道奇威培育出来的。罗斯福觉得使用毒气弹和生物武器太过火了,但他还是满足了英国人的需求。

    8月,罗斯福对其财政部长说:“我们必须严厉对待德国人,我说的是德国人,不光是纳粹分子。我们要么把他们都阉割了,要么让他们再也无法生育、继续干坏事。”

    同年,丘吉尔向罗斯福提出了轰炸柏林、德累斯顿和莱比锡的“雷鸣行动”计划:一夜之间投掷2000枚炸弹,让22万人伤残或丧生。该计划在美军方引起了很大反感。但考虑到这一行动除了有利于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外,还对战后的冷战具有重要意义,罗斯福还是拍板同意了。英国空军在讨论时曾提出:如果把柏林这样大的城市夷为平地,那么我们的俄国盟友和中立国将受到英美空军威力的巨大震撼。

    1945年2月3日,灰色的天空终于放晴了,多里特尔司令派出了900架B17轰炸机,而不是易受攻击的B24轰炸机。护航的战斗机就有几百架。轰炸效果虽不像想象的一拳把德国打翻在地,但也让柏林付出了3000多市民生命的代价。

    10天以后,英美空军对德累斯顿的轰炸却完全遂了愿。美军重点轰炸火车站、铁路设施,而英国人则轰炸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目标。结果是导致比汉堡更大的火灾,死亡3.5万人至4万人。实际上,这座挤满了难民、劳工和战俘的文化古都仅是一个占第二位的交通枢纽。同一年里,几十万日本人死于美式B29轰炸机对日本的轰炸。

    虽然柏林的波茨坦广场等二战中留下的伤痕已逐渐愈合,柏林市中心已高楼林立,但“德国村”还残留着对二战的回忆。门德尔松设计的“兵营公寓”仍然默默地耸立在犹他州的一角,象征着他对恶魔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