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3个月里,腾讯就进行了不下10次收购,这比腾讯此前11年历史中发生的并购总和可能还要多。其中仅在过去的两周内就发生了两起,一次是几天前以8,440万美元成为纳斯达克上市在线旅游服务商艺龙第二大股东,一次是5月9日以6900万美元获得中国内地最大民营影视公司华谊兄弟4.6%的股份(位列第二大股东和最大机构股东)。
这些收购并非机会主义式的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的。首先那些发生在国内的收购就是公司今年初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的具体落实。今年初,腾讯成立了一个名为“产业共赢”的基金,规模为50亿元,腾讯当时给这个基金的定位是:为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的优秀创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而华谊兄弟和艺龙分别是该基金成立以来的前两起投资。
不过该基金主要是针对中国内地的:在10起收购中,发生在中国内地的有4起,除了艺龙和华谊兄弟外,另外两起包括以约1000万美元对中国最大的建站工具之一Discuz的收购,以及以2,300万美元对游戏公司深圳网域40%股份的收购。这些收购带有很强的战略投资意图,其中Discuz和深圳网域都达成了全资控股,而对艺龙和华谊兄弟的投资也可能会涉及一些后续的战略合作事宜。
这就意味着,那些一直埋怨腾讯过于封闭、对行业创新不积极的中国新兴公司,将不但可能获得一直梦寐以求的与腾讯6亿多用户面对面的机会,还有机会获得腾讯资金上的支持。
收购对腾讯的好处是多方面的:通过投资那些也许最能从其正在推进的开放战略中获益的公司,既可以确保腾讯对这些公司的业务影响(从而更好发挥腾讯的用户优势),又能通过利润分享最大限度平滑开放初期对自有业务的冲击,从而封堵住一些对开放持抵制姿态的人的嘴,使腾讯不必因为考虑自身利益如何保障而在促进开放的过程中束手束脚。
同时,投资还可望让腾讯与这些公司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从而将腾讯的影响力延伸到新的角落,比如艺龙和华谊兄弟就分别拥有强大的旅游和娱乐资源,它们的资源将有助于腾讯用户资源的更好落地。这从两家公司在收购公开后的股价表现就可以看出:艺龙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的一个交易日上涨达56.72%,华谊兄弟在深圳创业板的涨幅也超过了7%。
这些案例只是一个开始,它们可能将腾讯带入一个由外部投资驱动的全新时代——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但与当前和未来的形势相符的模式。
尽管按照用户规模、产品和盈利能力计算,腾讯仍然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但公司的增长在去年已经明显放缓(从之前接近100%的增长回落到了50%左右),而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在突破4亿后也进入了增长放缓的阶段,同时目前在所有可能的领域中,可能会给腾讯提供实质性的增量支持的领域已经不多,仅包括微博、电子商务和搜索等少数几个领域。
对于这种形势,公司管理层在去年的年报中进行了正视:我们经营业务的行业持续演变和发展,业内经常涌现新的服务和业务模式,竞争环境亦瞬息万变。尽管我们的用户基数及领先的互联网平台为我们提供稳固的基础以抓住不断涌现的商机,但我们仍持续面对重大挑战。最显著一点为竞争不断加剧。业内的主要公司均将其业务多元化及增加不同领域的投资。此外愈来愈多新兴起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及筹资大力增强其财务资源及竞争力。
据此,腾讯管理层宣布“着手进行一个新的投资阶段”,既包括对现有平台的投资(如即时通讯,SNS,无线业务和游戏),也包括在微博,电子商务,生活服务领域(如团购及旅游)领域的投资,还暗示将透过投资探索其他电子商务商机,并将国际投资作为一个重要战略。
腾讯上一次大规模投资发生在2005年,当时公司围绕“在线生活”进行了大笔投资,不过公司很少采用外部投资的方式,而是通过公司内部的研发等部门来进行的,最终令腾讯在游戏、门户、互联网增值服务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成就了这之后公司的黄金五年。如今互联网增值服务与游戏一共提供了70%以上的营收,其中游戏业务就占50%。
但现在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游戏还是增值服务,都带有很强的在线特征,这意味着腾讯可能不需要太多线下能力的配合,但类似影视、旅游、电子商务这样的业务却存在显著不同,它们要求公司必须具备某个方面的线下能力。
同时,过去五年间互联网基础应用架构上腾讯(即时通讯)、搜索(百度)和电子商务(阿里巴巴)三分天下的格局没有受到太大冲击,而现在随着微博的出现、SNS的深化以及团购等新电子商务模式的崛起,颠覆者随时可能出现,这让腾讯一直在新产品研发上奉行的跟随者策略以及越来越迟缓的反应速度让风险陡增。
所以,无论是开放还是增加外部投资,都远不再是表面上的迫于应对行业对“全民公敌”的敌视那么简单,从根本上来说,是这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在增长模式和商业模式上进行改变的必然选择,从而最终可能使这种变革的影响比很多人想像的还要大。据悉腾讯目前还在电子商务等领域酝酿更多的投资或收购。
这种新的尝试可能让腾讯在国际化方面走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前面。在这10起收购中,有6起都发生在国外,它们主要集中在美国和韩国这样的互联网(或无线互联网)驱动地以及印度、东南亚、俄罗斯这样的新兴市场,而在并购的方式、意图和规模上却各有不同,比如对越南公司VinaGame、印度环球、泰国Sanook等公司的收购虽然金额都不大,占有的股份都没有超过50%,同时腾讯还为它们输出自己的即时通讯、邮件和其他一些产品和技术,这似乎是在为腾讯亲自介入这些市场探路——地缘上或市场潜在规模上的相近性可能让这些市场成为腾讯亲自进入海外的首批目的地。
年4月腾讯对俄罗斯互联网大亨DST价值约3亿美元的投资似乎是个例外。DST不但在俄罗斯和东欧互联网市场是个主导者,而且还是成功的互联网投资集团,投资的代表项目包括Facebook和Zynga,这笔投资让腾讯获得了DST约10.26%的经济权益和0.51%的投票权,在董事会也仅拥有一个观察员的名额。从这些信息来看,腾讯暂时似乎更像是将这笔投资作为融入全球互联网利益网络的一个手段,而非看重业务上的互动性。
而韩国和美国则可能成为其技术和产品的一个重要供应方——美国互联网全面领先,而韩国则在游戏开发和无线互联网方面处于前列。二者的资源对腾讯正在重塑的商业模式同样至关重要。虽然在10起收购中发生在这两个国家的仅两起,但却可能暗示腾讯未来在这两个国家的操作模式:
在韩国主要是通过和风投机构Capstone Partners合作进行的,总体金额不大,却覆盖了7家小型游戏公司,这符合游戏开发工作室模式的特点;几个月前对美国游戏开发公司Riot Games高达3.5亿美元的投资只是对之前投资的追加,最终让腾讯掌握了多数股份,这一设置很可能暗示该公司未来会在腾讯的全球战略架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些海外收购给腾讯带来的好处一点也不亚于国内,虽然它们发生作用的地方可能不一样:从某种程度上,中国互联网公司要进入海外市场比中兴华为等电信设备商更难,因为互联网天然就与文化和政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而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却可以避免在公司实务上与当地生态发生冲突,还能分享全球互联网的发展。
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腾讯是否具备成为互联网领域最大的资本家之一的智慧与资源。在资源方面显然不成问题:到目前为止腾讯仍然是全球市值排名前四大的互联网公司,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的三个月以上定期存款、现金及其等价物约为221亿元,而且公司每个月还要产生超过1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据说腾讯已经准备了充足的弹药,除了面向内地的50亿元产业共赢基金,还随时准备展开更多的海外收购(其资金来源不包括在这50亿元之列)。
智慧方面如何?虽然马化腾的兴趣一直在产品上,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在收购中仍然需要大量有关产品、技术和研发团队评估方面的经验;同时公司总裁刘炽平本身就是一名并购专家,曾任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并在麦肯锡有着管理咨询方面的经验,自从2005年他加盟腾讯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怎么用到这些经验。
真正的挑战在于:类似的投资通常都是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这与马化腾和腾讯之前的稳健风格不符;如果腾讯不能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能在某种程度上引领未来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清晰战略,不但收购的效应会大打折扣(因无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只能扮演财务投资者的角色),而且会使越来越多的并购失去方向,最终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