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旗在农村高高飘扬


 

纪念建党90周年 

           纵观中国历史,农村之于政权的稳定非常重要。孔子曾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庶人即百姓,百姓多在农村,也就是说,农村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再看中国政权的更替,大多也是源于农民的起义。因此,我党自中心城市运动失败之后,毛泽东及时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从而扭转了局面,并最终依靠工农力量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之于改革的意义重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从此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新时期,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带领农民致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摆在了执政党面前,摆在了党的基层组织及党员面前。


     一、农村在党建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 

        192171,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就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多次的城市运动均遭失败。1925年,毛泽东开始从事农民运动,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了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随着毛泽东在我党地位的确立,其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成为了战略路线。毛泽东阐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时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西方民主制度,没有从中心城市开展和平斗争的条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从敌我力量的对比与分布来看,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壮大革命力量,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我党开展持久战打了扎实的基础,为我党最终夺取全国政权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2、土地革命

    革命战略路线确定之后,为了争取广大农民兄弟的支持,我党在1927年开展了土地运动:即在
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3、起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社会动荡,生产力始终没有得到恢复。文革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徽省凤阳县
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所有权析出经营权的先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扫除了思想障碍。起源于农村改革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三十余年来经济发展领涨全球,促进了中国的富强。

       二、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再认识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国家很重视“三农”问题——吃饭问题,相继出台了“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农村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吃饭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中央将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工业市场化程度高于农业市场化程度,工业产品与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逐渐形成剪刀差,这种剪刀一直存在并有扩大之势。这种剪刀差,也就是农业哺育工业,一哺哺了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财力逐渐增强,截止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家的富有,必须重新审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于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与邓小平有关“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骤。“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为新时期做好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期做好农村工作的举措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越来越富有,财力越来越雄厚,但是经济增长结构却不合理。“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却偏重于依赖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据资料显示,2000年投资与出口(出口是国内投资、国外消费,因此也可并入投资范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7%,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3%,与世界平均70%左右消费率相差甚远。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因此,挖潜、扩大内需,已成共识。

内需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生产力低下、农民不富裕是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中央从2003年起连续8年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从减轻农民负担到提高农民收入、从加强新农村建设到发展现代农业、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破解农村发展、共同富裕难题。八个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农村发展速度依然不快,农民致富办法依然不多。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富裕需要从金融、智力及基层党组织等方面入手。

 
   (一)加大智力、金融支农工作力度

      农村有两缺,一是缺乏农业科技(即农业智力),二是缺乏生产资金。发展农村、富裕农民,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加大对农村科技支持,需要加大对农业科研、推广的投入,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需要将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村生产实际对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主要受制于资金压力。因此,要想农村快速发展、农民快些致富,就需要加大金融支农工作力度。首先是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工作力度。财政转移资金应直接转移到村级组织,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避免富裕本来就富有的少数人,二是便村级组织创办企业、壮大集体经济,亦或改善农村生产力、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其次是加大金融支农工作力度。以前,设在乡镇的农行,就是典型的农村资金“抽水机”,源源不断地将农村资金抽向城市。针对农民缺乏发展生产资金的情况,需要加大村镇银行对农村发展生产的授信贷款支持力度,解决农民生产、扩大生产对资金的需求。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民致富

       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关键是看基层(村级)党组织及其干部,特别是村干部。一是基层党组织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加强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三是基层党组织要将自己作为村民的“娘家人”,积极为村民发展生产做好协调、沟通等工作;四是村干部要带头致富。村干部只有自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了,才有号召力,才能帮助群众致富。

       强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骤。新世纪,国家在富强的基础上,将农村工作提上重要日程,足见党中央的良苦用心。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反过来又会拉动内需,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良性循环。

        新世纪,党旗在农村的上空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