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目光投向武当山的真实原因


 一个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有人说他生于元朝中期,卒于明初。有人说他活了400多岁。故事的主人公叫全一,又名君宝,外号邋遢,但更多的人称他为张三丰。

    扑朔迷离的各种传说中,只有《明史》严肃而肯定地记载着,张三丰曾去过一个地方——那就是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当时,武当山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都因战火焚毁,张三丰带领徒弟将各宫观修葺一新后悄然离去。书中也同时指出,明太祖朱元璋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踪。

    帝王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张三丰?他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捕风捉影700年,似乎关于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当群山之中。而对他的苦苦寻觅,也就一次次将这座充满仙人之气的神山推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如今的张三丰被供奉在紫霄宫朝拜殿内,经过无数追随者的粉饰雕刻,他从人成为了神。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位武学宗师的武功究竟是怎么练成的。而众多的版本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来源于神龛旁的这副壁画,它讲述了一个蛇雀相斗的故事。

    从自然中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武当功夫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派和招式也最多。譬如形意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再如太极拳中以野马、黑虎、白猿、大鹏、白蛇等命名的招式,这大概也算是中国最早的“仿生学”了吧。

    每个人都在描画着自己心中的张三丰,种种传说铸成神坛,一步步把张三丰推至神坛之上。

    任自垣,永乐十一年就任武当山玄天玉虚宫提点,统领全山道教事宜。在武当山的近20年间,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一本书。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先后收了七位弟子号称“武当七侠”,他们都身怀绝技,得其太极拳与武当剑法之真传。文学作品多有虚构,不足为证。但事实与小说却有某些巧合,历史上,张松溪、张翠山两人曾投奔张三丰门下,而得其真传者仅张松溪一人。

    关于这位武侠大师在武当山的生活,方志中记载,张三丰曾隐居修行于展旗峰下的太子洞。而他到底收过哪些弟子,民间传说最广泛的,首推曾资助朱元璋修南京城的大富豪沈万三。

    实际上,张三丰故事的流传以及后来帝王们热烈的追捧。这一切都源于他弟子的传播,只是这个人,并不是传说中的武当七侠也不是沈万三。而是武当山五龙宫的一个叫邱玄清的道长。

    五龙宫是武当山的龙脉所在,自唐太宗李世民建祠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它不断扩建重修。明朝初年邱玄清来到五龙宫时,元末明初的战火让这座曾经辉煌的残破不堪。在当住持的十多年间,邱玄清重新修复了五龙宫,赢得了官府和老百姓对五龙宫的重视。管辖武当山的官吏对他非常看好,推荐他到朝廷里边担任监察御司。果然,不久后邱玄清被朱元璋所看重,升为太常寺卿。

    本来就信奉道教的朱元璋开始关注起张三丰。二十多年来,大明王朝在他的统治下一片祥瑞,百姓安居。然而,辛苦打造的这艘超级巨舰究竟能行驶多远,怎样才能惠及子孙万代,又有谁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呢?

    帝王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然而,不知是巧合还是张三丰的先知先觉。他似乎预料到朱元璋会苦苦寻找自己。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了武当。史书记载,第二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当,无功而返。

    一次次没有结果的追寻并没有削减皇室子孙对张三丰的热爱。洪武末年,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朱柏来到了武当山。他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寻访仙人。然而,一番辛苦后却被告之张三丰已经离去。遗憾之下,他留下了一首《赞张真仙诗》。

    史料记载中,六百多年前,张三丰也是在这里开设会馆,教授徒弟。这是他千辛万苦寻来的一块宝地。当年,他神游八百里武当,展旗峰、梅子垭、仓房岭的山势而下时,他看见华麓山看见此处山势层叠起伏如宝椅状,九渡涧环绕其间。武当山脉至此,千峦收敛。正是修宫建观的风水宝地,或许,武当的兴盛将从这里开始。面对苍茫群山,他无比感慨的说了一句日后被载入史册的话。

    正是这句话,触动了一个帝王的心思。

    此时的明成祖朱棣刚刚继位不久。虽然顺利从侄儿手中夺得了皇位,但篡位者的称呼总让他隐隐有些不安。他迫切的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稳定民心,张三丰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更何况,这也是父皇未了的心愿。

    永乐三年,一道圣旨从北京发出,这是朱棣第一次遣人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的十多年间,朱棣六次遣人四处寻访张真仙。

    公元1417年,武当山黄土城有了一座名为遇真宫的道观。它是明永乐皇帝朱棣特意为张三丰修建的道场。在无数次追寻以失望告终后,朱棣听说张三丰曾经在此建造会仙馆结庵授徒。为表虔诚之心,皇帝在原址兴建了这座道场,他希望张三丰云游四海后能到这里传道授业。

    对于武当来说,一个道人能受到的最高礼仪莫过于此了。在供奉玄帝的大山为一名道人修建宫观,这是道教名山中极为罕见的孤例。

    坐北朝南的遇真宫,地势平缓。它背依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有望仙台,右为黑虎洞,水磨河从宫前流过。这本是道家梦寐以求的宝地,辉煌时宫里共有200余间殿宇道房。然而,1935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百余间华屋被淤土埋没,变成一片平地,只留下山门内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专为接待各方挂单道士和客人,道人称它为前宫。广场东西对称而立的石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是东西两宫的大门。至今,崇台遗址仍埋在一米多深的地下,唯有赭红色的宫墙依旧矗立。龙虎殿内空落落的真仙殿等了600多年,始终没有等到仙人的造访。史料记载,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200多年的明王朝皇室从未放弃寻访张三丰,但始终未见真人。

    明初,由朝廷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余人来到了武当山,他们奉张三丰为祖师。于是,以张三丰为核心的武当武术派逐渐形成,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潘世东转载于十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