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林
神农氏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创始者。炎帝部落在艰难的求生路上经历了四次大的迁徙,因阪泉大战败于黄帝而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汉水流域的第三次迁徙,其落脚地就是房陵,也就是今天的房县。神农氏炎帝带来的农耕文明、草药文化等先进文化和技术,长期地影响着房陵人民的生产、生活。
神农文化直到今天仍在传承。
(一)
在距今约10000年至4800年的原始社会时期,在甘肃、青海一带的西羌,有一个因始作农耕而被称作神农氏的部落,他们的首领称为炎帝。这个部落充满着美好的“原始共产主义”景象。《淮南子·主术训》这样描绘:“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礼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益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出,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能,因天地之赏,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阳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听。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商君书·画策·十八》亦云:“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主。”《吕氏春秋·上德》又云:“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
农业的发明,是炎帝对人类最突出的贡献,它标志着人类从蒙昧时期,跨入有意识改造自然的时期。《增补资治通鉴》云:“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炎帝对人类作出的另一突出贡献是,他遍尝百草开创了中药学,成为中国医药学的始祖。《史记·补三皇本纪》曰:“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炎帝还发明了纺织技术。《庄子·盗跖》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吕氏春秋》曰:“神农教曰‘士有当年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不织者,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自织,以天下为先,其导民也。”
炎帝还有制陶技术等许多发明。
由于神农氏炎帝“怀其仁诚之心”,为民鞠躬尽瘁,更因为炎帝“身亲耕,妻自织,以天下为先”,“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等行为,炎帝部落可谓政通人和,仁德睦邻,炎帝不但受到了族内人的敬仰,亦受到其他部族的拥戴,很快取得了天下盟主地位。
神农氏炎帝传承八世,相继500年。《御览》云:“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终因生产力水平提高,相应出现剩余产品,出现了“小王国”为各自利益而互相侵扰、残害百姓的局面,在蚩尤部落不停侵扰、黄帝部族日益强大的情况下,炎帝部落不断被黄帝部落兼并、融合,过渡到黄帝时代,结束了神农氏炎帝500年的传承。《通志》记载:“诸侯相侵,帝不能止,黄帝征之,天下尊为天子,炎帝遂绝,自神农至榆罔五百年。”
因此,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创始者。
(二)
炎帝部落在艰难的求生中,或者说从发展、壮大至衰落和完全融入黄帝社会的长达500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四次大的迁徙。
神农氏炎帝部落,最早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他们第一次迁徙时,东进到渭水中游。
在“秦地无闲草”的渭水流域,炎帝部落发明了农耕,认识百草,过着自力更生的生活。随着人口繁衍对资源的增长需求,第二次迁徙时,神农氏炎帝部落沿渭水东进至黄河流域太行山东麓。就在炎帝部落快速发展时,适逢蚩尤部落开疆拓土,结果爆发大规模战争。尽管炎黄联手,打败蚩尤,但又因炎黄两部矛盾日益上升,而导致了炎黄之间的阪泉大战。《史记卷一·五帝本记》说:“炎帝欲侵犯诸侯,诸侯都来归属于黄帝。于是黄帝顺应大潮,内修政治,安抚百姓;外抚四夷,整顿军旅。驯服熊、罴、貔、貅、虎等猛兽,征伐不义的炎帝,三度交战,取得阪泉大捷,克服了炎帝,完成了统一大业。”
阪泉大战后,炎帝榆罔率领部分族裔南迁至江汉流域。后来,黄帝势力日强,不断向南扩张,炎帝部落迫于威胁,又第四次迁徙到湖南的炎陵县一带。
问题是,神农氏炎帝第三次迁徙地到底在江汉流域的具体什么地方呢?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就在古称房陵的房县一带。
房县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地形地貌给交通带来了不便,但换个角度来看,这里的洞穴、悬崖和依山傍水的小盆地,为古代人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
神农氏炎帝时代,是距今48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据1957年文物普查资料表明,房县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多达十处,分别是:羊鼻岭遗址、翁家店遗址、七里河遗址、军马铺遗址、下营盘遗址、金家沟遗址、计家嘴遗址、长望川遗址、饶溪沟遗址、青峰遗址,地点遍布房县城关、白鹤、红塔、军店、化龙堰、青峰等地。
羊鼻岭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的三河交汇处,遗址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文化层一般厚度达2米,最厚达5米。在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和武汉大学考古系的联合调查中,就采集到石器标本近百件,生产工具近十种,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石镰、石刀、石镞、陶锉、陶纺轮等。陶器多为泥质红陶,有碗、盆、钵、罐、杯、器盖、鼎、鬲、陶环等各类器物陶片。最吸引人的是一些有钩叶圆点纹的红衣黑彩陶,还有花瓣纹的白衣彩陶,其中红陶钵、红陶盆、红陶罐及红顶碗等器形,具有仰韶文化的显著特点。发表于 《江汉考古》1982年第一期的《房县羊鼻岭调查简报》指出:“羊鼻岭遗址上曾有原始社会晚期到周代的人活动过。其中又以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在这个岗地住的时间为最长。在母系氏族部落仰韶时期的人们居住之后,进入父系氏族的部落也曾在此居住过。遗址上大量的仰韶文化遗存,说明了羊鼻岭遗址的文化内涵要早于七里河遗址,它是江汉流域较早的原始文化。同时,还进一步证实了江汉流域的房县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就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往。”
七里河新石器遗址,在1976年至1978年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1348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发现了一批房屋基址、窖穴、陶窖和墓葬等遗址。“在墓葬中,有的人骨架发现有拔牙现象,有的灰坑、窖址、墓葬和半地穴式房址中发现有猎头风俗的遗迹。它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域古代居民的种族特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我国首次记载全国人口数量是在西汉末期。当时全国人口不到6000万人(有学者撰文指出,西汉时房陵人口为25000人)。在新石器时代,房陵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居住,而且其生产能力、生活技能已经达到如此先进的程度呢?是什么原因让这里有“大量的仰韶文化的遗存,且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往”呢?这只能解释为,代表着当时最高文明程度的炎帝率领其族裔或是族裔的一部分,从太行山迁徙到这里,并长期居住。
(三)
被称为“汉民族神话史诗”的《黑暗传》(也称《创世歌》),是长期流传在房陵民间、在办丧事过程中为亡者守灵时丧鼓歌师演唱的待尸歌,此种习俗在房陵源远流长。《黑暗传》讲述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人物和事件,其中叙述神农氏炎帝的诗句多达190余行,比我国其它所有典籍中记载的有关神农氏的内容还要丰富、详尽。
歌曰:
提起神农有根痕,母亲峤氏女贤能。
名号安登老夫人,女子少典配为婚,
生下两个小娇生,长子石莲是他号,
次子神农是他名,石莲去到昆仑山,
昆仑山上去修行,神农长在姜水边,
因此才有姜为姓,南方丙丁火德王,
又号炎帝为皇上。
《黑暗传》中讲叙了神农氏炎帝百折不挠兴五谷的故事:
神农尝百草,瘟疫得太平,
又往七十二名山,去把五谷来找寻。
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
找到粟籽有一颗,寄在枣树上,
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
后人才有小米饭。
大梁山中寻稻籽,
稻籽藏在草中间,神农寄在柳树中,
忙去开荒田,七种才有稻谷收,
后人才有大米饭。
朱石山,寻小豆,
小豆好种山薄田。大豆出在石维山,
神农寻来好艰难,一颗寄在桃树中,
五种成大豆,后有豆腐出淮南。
大小麦在朱石山,寻找二籽好喜欢,
寄在桃树中,耕种十二次,
后人才有面食餐。
武石山,寻芝麻,
寄在荆树中,一种收芝麻,
后来炒菜有油添。
在房县民间,还有许多关于神农氏炎帝的传说故事。
号称 “华中屋脊”、“天然动植物博物馆和活标本库”的神农架,历史上曾隶属于房县,1957年才从房县版图上划出成立神农架林区。《神农架志》开篇就写:“神农架地处川鄂交界鄂西北一隅,因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在此架木为城,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神农架拥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288种,苔藓200多种,低等植物中的真菌、粘菌734种,地衣187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的珙桐;二级保护植物有光叶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香果等16种;三级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等23种,珍稀植物有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文王一枝笔等。1985年,神农架组织了中药资源普查,历时23个月,采集到中药标本12327份,1761种,搜集到民间验收800个,写出了60万字的专题报告,普查结果证明,神农架境内有中药资源2023种,隶属300科,其中植物类1800种,隶属192科,动物类213种,隶属108科,矿物及其它类10种。
被称为“中华农业始祖”、“中华医药始祖”的神农氏炎帝,在房陵这个天然的植物药物宝库中,大力推进和发展着农业文明和医药文明,深受恩泽的先民们对神农氏炎帝无限敬仰,于是就把他的身世、丰功伟绩编成故事、民歌广泛传唱,并长期传承,直到5000年后的今天。
(四)
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是长期研究房陵文化的专家学者,在《中国民间文化论坛》上发表了《房陵文化与“房陵文化圈”》的研究专文。文中写到:“房陵文化中最基本、最原始的成分是神农文化,神农文化是房陵文化的根基。神农氏在鄂西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开创了农耕文明,在神农架搭架采药开创了医药文明。神农架在房陵境内,房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产生了农耕文明和草药文明。在今天的房县,农耕文明还有许多原始生产方式和耕作习惯的留痕,特别是在深山里,生产工具还是锄头、镢头和犁具等这些几千年传下来的工具样式,只是将木制换为铁制,农田建设基本无从谈起,至今还种着挂坡地,而草药文明则截然不同。这里的草药文化博大精深,草药的传说和草药的民歌广为流传。历史上房县曾为楚地,但是曾盛行于楚的巫术在这里并不盛行。这里少有巫医,民间郎中笃信山中百草而不施巫术。绝大多数病人也同样是信草不信巫。草药改变了人的观念和信仰,这是神农文化里重要的价值成分。在房县,民间医生很多,乡乡有,村村有,而且每个村落往往不止一个两个,就是不行医的一般的人,往往也懂得一些草药知识和医术。这里的民间医生大多并不以行医为生,他们行医不收钱,也不收礼,完完全全是为着治病救人。他们的医术非常高明,常常让现代的医疗专家望其项背。这些民间医生把祖传的草药医术传承得炉火纯青,也把草药文明传承得尽善尽美。”
无论是缜密严谨的考古发现,还是朴实无华的民间故事、歌谣,以及因深山阻隔而得以保留的原始耕作习俗和草药文明,还有神农架的名称起源,都在说明着一个历史事实:神农氏炎帝在房陵居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这样,我们的眼前有一组清晰的画面:神农氏炎帝在阪泉大战失败后,率领部分族裔从太行山东麓一路向南,越过汉水,到达“四壁如屋”、不易受到侵扰的房陵,在这片气候适宜、物多地肥的土地上,建造半地穴式住房,他们制陶,纺纱,耕作,繁衍生息,延续并发展着中华文明。然后向南30公里,进入神农架山脉“采尝百草”,推进和发展着医药文明。若干年后,当黄帝势力不可阻挡地越过汉水,威胁到炎帝安全时,神农氏炎帝便率领部分族裔沿着采药时已经探明的路线,一路向南越过神农架到达湖南的炎陵,并在那里划上了神农氏炎帝的句号。
房陵,这块古老的土地,因地理独特而受到神农氏炎帝的青睐,又因神农氏炎帝在这里“采尝百草”、“教民稼穑”而开创了近5000年的文明。房陵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神农文化而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