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修与顿悟——不仅限于投资


    近日,不少朋友与我谈到投资、人生感悟。或许是因为我们都处在“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这个阶段吧。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立命”,即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

    “道不弃人,人自弃之”。人不能离苦得乐,皆因自己迷惑颠倒,而不是天道渺茫难寻。我总说,自己是从投资之道进而学习先哲并走向学佛之路的。虽然没有顿悟的根性,至今也没取得什么成就,但长期专注渐修,总算对圣人之教有了点滴心得。下面转帖我2008年8月26日在《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篇短文,其内容都是转述先贤智者的思想,并无有一丝一毫的原创,希望对博友们有点用。

 

渐修与顿悟——不仅限于投资


    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股市新手因为无知而冒险,自己却浑然不知。有些人学习了一些所谓的“方法”,就以为自己懂了,实际却是在坚守错误的观念,把侥幸的成功当做经验……

 

■徐慎之(笔名)

    印度古籍《奥义书》有一段警世之言:“一个人到30岁,就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我想,所谓觉悟就是指人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有透彻的理解,找到正确的态度、方式和方法。人到了30岁,学习、试验已不再是第一位的,要开始把追求效率、成果、成功作为第一要务。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找到正确做事的方法,那么这辈子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了。

    人只有在30岁甚至更早就悟出真理,才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实践之。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四五十岁的人羡慕别人年轻。可能正是由于已有所觉悟,却发现所剩时间已不多、精力已不济的缘故吧。而那些年轻人呢,此刻则可能也仍在懵懂和谬误之中度日,没有觉悟。

    对于那些已经过了30岁的中国股民来说,此时最需要的则是顿悟。他们普遍缺乏父辈留下的经验和根基,走过了一段较长(相对他们的人生来说)的荒唐岁月,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巨大痛楚,其中的许多人显然已经在觉醒。醒来的人立刻会感叹:现在的自己如果再能回到十年前该多好啊。

    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内涵大致有几方面:第一,“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第二,“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第三,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第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人类后来对顿悟思维内在的信息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现“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

    谈到顿悟,免不了要重温一个著名的佛教故事: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要在五百余弟子中选择继承人,他让徒弟们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大弟子神秀作的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要时时刻刻地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弘忍看了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作的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可见,顿悟的关键是要去除内心的一切妄念、杂念。如果内心本就没有任何妄念、杂念,又何须花费心思和精力去抵御诱惑呢?

    无独有偶,“股神”巴菲特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那场最著名的演讲中,也多次提到了顿悟。他说:“以40美分的价格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人若不能够立即接受这项概念,就永远不会接受它。它就像注射药剂。如果它无法立即抓住这个人,则我认为即使你长期地说服他,并且展示各种记录,你也无法让他接受。这是很单纯的概念,但他们就是无法领悟。类似瑞克(曾参加过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夜间课程)这样的人,他完全没有正式商学教育的背景,却可以立即领会价值投资法,并且在五分钟之后便加以利用。我从来不曾见过任何人,会在10年之后才逐渐地皈依这种方法。它似乎和智商或学术训练无关。它是顿悟,否则就是拒绝。”

    巴菲特的话似乎将很多人通向价值投资的大门关闭了。在此,我很想给那些渐悟的人一些鼓励,希望他们早日拨开迷雾。

    学习有四个阶段:一、无意识无能(不知道他的无知);二、有意识无能(知道他不知道);三、有意识能力(知道他知道哪些,又不知道哪些);四、无意识能力(知道他知道)。

    顿悟者在五分钟完成了这个学习过程。因为他们在内心没有任何杂念时,一开始就接受了格雷厄姆的理论,可以说是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跳过了学习的前三个阶段,直接达到了无意识能力——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巴菲特称之为“滤镜”),并毫不犹豫地坚定实践之。他们似乎对任何重大投资都能不假思索地迅速作出决定,价值投资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而更多的人并没机会在自己还是一张“白纸”时,就遇上大师的教诲。他们在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走许多弯路,误入各种歧途。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股市新手因为无知而冒险,自己却浑然不知。有些人学习了一些所谓的“方法”,就以为自己懂了,实际却是在坚守错误的观念,把侥幸的成功当做经验,其损失可能会更惨重。就算一些人在失败中不断学习,吸取教训,痛定思痛,好不容易进入第三阶段——掌握了一些正确的方法,但是还不够熟练,还在怀疑、检验,常常眼高手低,反应很慢,缺乏行动力,也仍然会被以往的各种杂念所干扰,受到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而偏离正确轨道,并为此后悔不已。

    随着掌握的正确方法越来越多,系统日臻完善,经验丰富,手法纯熟自信,你就会进入无意识能力阶段。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而且对此毫不怀疑。就像老司机开车,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凭下意识和直觉就可以应对自如、恰如其分。就好比走路和说话一样,你不必有意识地为此去指挥每一块肌肉。

    总之,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一个去伪存真、拾遗补缺、化繁为简的过程,只有先不断地自悟本心,才能有廓然大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