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房陵流放文化(下)
流放自远古时期产生,到清末被废除,历经了几千年,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流放这种形式对流人的管理相对宽松,且流人的品级较高、流放规模较大以及上层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等,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流放文化。鄂西北的房陵,曾是王公贵族特放之地,流放文化底蕴深厚——
■袁正洪
宫廷帝王皇亲的特放,给房县带来了珍贵的流放文化,也对房陵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放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广典在《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指出: “宫廷帝王皇亲流放房陵,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我国人口在西汉末期近6000万,唐朝仅5000万,宋朝仅4700万。房陵在这些朝代里人口之少是可想而知的,汉时房陵约2万人;唐开元时为房陵郡属4县,人口仅有7万;宋朝时房陵置州辖两个县,人口不足5万。而从秦朝至明代,特放到房陵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达45人,加之受株连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仆等达数万余人。如此之多的帝王将相,如此之多的人口被流放到房陵,这意味着什么?房陵流放地与中国历史上其它流放地最大的差别、最大的不同,就是房陵流放地不仅有人口的流入,而且房陵作为特放地,封建统治者对该地的行政区划非常重视,无论是设为郡治或设为州治,多则房陵郡辖4县,少则房州辖2县,尤其是历史上长期设为房陵郡治、房州治,说明房陵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比较高,郡治、州治之地也促进了房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文化地位, “陪都文化”是房陵文化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成分。
二、特放带来宫廷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融会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房陵文化。傅广典在 《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指出: “流放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异质文化,它所带来的宫廷文化必然与本土文化发生融会和整合,这种融会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堪称房陵文化的精华。”房陵因为流放活动,多元的文化得以在此集聚、碰撞,从而迸发出七彩缤纷的文化火花,尤其是促进了房陵民间生活的繁荣和发展。如房陵作为特放地,继承了皇家节庆出灯闹春文化。房陵有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上街闹春度元宵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三,房陵山城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民间文艺演出队伍边走边演,展演节目的游行队伍长达数公里,从四面八方涌向县城观看的人群潮水般涌动,把大街小巷围得水泄不通。房陵闹春方式、龙灯大小、出灯顺序都有一定讲究,如紧邻县府的街道社区制白胡老龙、东街旭日东升红胡龙、北街麻胡子龙、西关白灰麻花白龙等7条龙,在出街时严格讲究前后顺序,否则龙会被砸坏;还有天子万民伞、排灯、彩船表演,并有汉剧、唐戏、山二黄等稀有剧种表演,达到与民同乐。
特放还催生出独特的地理命名。在房陵大地,因为流放人物的足迹,形成许多具有帝王流放纪念意义的地名,如尧子垭、尧治河、丹朱坟、二郎岗、大皇沟、挂榜岩、庐陵王古城、凤凰山等特放地名。悠久的特放历史造就房陵民间故事、民间说唱的繁荣。房陵本来就是 《诗经》的采风地,文明开化很早,文化底蕴深厚。宫廷帝王皇亲国戚的到来,不仅给房陵带来域外的民间故事,也为房陵民间故事提供大量的素材,从而促进房陵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如秦始皇的传说、赵王迁的传说、唐中宗李显的传说、薛家将的传说等,不仅有故事,还演变成房陵锣鼓歌,房县被有关专家认为是全国有名的歌乡,是中国中西结合部颇具特点的古文化沉积带。
三、特放带来宫廷饮食文化与地方风味名吃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房陵宫廷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反映,因为流放活动而使房陵饮食文化既趋向宫廷化,又颇具地方风味。房陵饮食中有众多宫廷菜和特色佳肴。因为宫廷宴席的影响,房陵人婚丧嫁娶做菜时会请专职厨师。在房陵饮食文化中,受宫廷饮食文化影响最深的要数房陵酒文化。房陵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 “中华诗祖”、房陵名人尹吉甫主持编撰的 《诗经》 (305篇)中,就有48处记载有酒,可谓我国最早关于酒的文字记载。此外,在房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也有甑、高颈罐、杯等酒器,可见房陵酒文化的历史悠久。
房陵酒文化由于流放者的到来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由于不得志或者失势,流放者往往借酒消愁解忧,以忘掉流放的烦恼;二是由于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特殊的身份、地位,促使其在饮酒中时刻防毒、注意安全, “敬酒先喝为敬”的宫廷习俗就变成房陵的酒规;三是流放房陵之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大多因为性格直爽、秉公直言而遭流放,影响和造就出房陵人饮酒豪爽的性格;四是由于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的到来,带来宫廷制酒秘方,从而增加和丰富了房陵皇酒的工艺品质,使得房陵皇酒享有盛誉。
四、特放带来宫廷文化,对房陵古代建筑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房陵特放人物的品级高,带来了房陵古代建筑文化及艺术的恢宏气势。一是据地方史志记载,房县城南建有唐中宗李显皇帝特放房州的庐陵王故居,仿宫廷建筑风格,有城墙和护城河。房县县城修建规格讲究,规模宏大,可谓 “五里之城七里之郭”,县城有仿长安古城建筑风格的钟鼓楼和唐封古迹,房县城四周筑有高宽城墙,东西南北系双城门,城池牢固,规模宏大。二是房陵古代建筑布局和街道的名称很有讲究。城内有文庙、武庙、书院、钟鼓楼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宏伟建筑,城北有承恩门,东有景泰门,西有绥福门,南门外有校场。房陵的街道多以 “东关”、“东街”、“北关”、“北街”、“西关”、“西街”等明确标示出这座古城在结构上的等级及关口,结构非常尊荣富贵。三是特放给房陵带来多彩的建筑艺术。房陵不仅有唐溪沟、三溪沟唐代岩庙壁画艺术,还有望佛山、小武当、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唐代庙观遗迹、千年古庙观音洞和军店显神殿古代建筑等,彰显了宫廷建筑艺术风格。
五、特放文化对房陵人行为模式有着一定的影响。处于社会上层的流放者,不仅对房陵土著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也对当地民众的性格习惯和生存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一是房陵人很多是特放人物的后代,因为特放人物大多刚正不阿、秉公直言,影响和造就了房陵人正直、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的性格。二是特放人物大多是皇宫贵族的失势者,经历过荣耀,也经历过波折,所以他们在生活中的抗压性比较强,从而导致房陵人不卑不亢的性格。三是特放房陵之人经历过苦难,经得起磨难,因此特放之人心中有一种相信光明的乐观精神,尽管心中有无限悲伤,脸上也要用灿烂的笑容去面对生活。四是特放之人文化素质较高,与房陵土著人结交,相互以歌言志、以歌言情。通过唱歌,房陵人将敬业、战斗、创造、刚正、秉直、乐生、挚爱、旷达、感恩、友好十种精神尽情表达。正如傅广典在 《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所言,特放使房陵在这个独特的地域里,王与民的亲和、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流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综上所述,房陵作为特放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因和多种特定因素。但也有人由于不了解博大精深的房陵特放文化,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偏见,如有的误认为房陵是偏僻蛮荒封闭之地才作为流放地;有的误认为房县 “山林四塞,四室如房”则叫房陵;有的误认为“流放名声不好”而回避谈特放文化。我们应正确认识房陵特放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真实地分析比较,深层次地认识房陵特放文化何以成为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人数最多、品级最高的特放地,认识其宫廷文化、“陪都文化”、“宫廷后花园”等特放文化的独特之处,充分认识房陵特放文化的内质,充分认识其在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作用,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推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古为今用,文化兴县,旅游强县。房陵特放文化,不仅对我国历史文化有重要研究价值,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房县极其宝贵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在国际上,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曾被流放的厄尔巴岛,后来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地。澳大利亚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主要用来流放英国的罪犯,后来因流放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形态,从流放地成为发达国家。被称为 “世界尽头”、阿根廷最南端、最偏僻的乌斯怀亚小岛城市,也曾是流放地,现也是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列宁曾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英国名人拜伦、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都曾遭到流放,他们所去的流放地,不仅因此产生了宝贵的流放文化,而且因名人流放随之扬名天下。
如何发挥特放文化在房县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强县中的作用呢?一是整合房陵文化资源。将“诗祖”尹吉甫故里的诗经文化与房陵特放文化、忠孝名邦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移民文化、 “野人”传说、地方风物、名山秀水有机整合起来,打造房陵生态文化旅游圈,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强县的文化品牌。二是房陵特放文化要在“特” 字上更新观念做文章,从文物遗迹、地名、传说故事、展览等挖掘整理房陵特放文化。三是宫廷文化与房陵土著文化融合的房陵舞火龙、节庆排灯、民俗展演,是房陵文化的一道旅游风景线,要加强发掘整理。四是宫廷帝王皇亲与房陵土著结合的饮食文化,如房陵风味名吃,尤其是驰名国内外的房陵皇酒酿制工艺、酒规酒俗、风土人情等,不仅是饮食文化的特色资源,而且是房县的一大特色产业。五是房陵特放文化是房陵天然优质温泉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居全国第一的、李四光命名的房县青峰地质大断裂带深层处涌出的天然优质饮、医两用矿泉水,日流量达14800吨,其温泉浴池的开发如果以特放房陵的帝王皇亲皇后公主命名,就会更富有文化氛围。六是打造房陵历史文化名胜园。建造以 “中华诗祖”尹吉甫诗经文化为主的房陵文化群雕名胜园,修建尹吉甫、黄香等名人雕塑,提高房陵生态旅游文化的品位。
■袁正洪
宫廷帝王皇亲的特放,给房县带来了珍贵的流放文化,也对房陵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放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广典在《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指出: “宫廷帝王皇亲流放房陵,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我国人口在西汉末期近6000万,唐朝仅5000万,宋朝仅4700万。房陵在这些朝代里人口之少是可想而知的,汉时房陵约2万人;唐开元时为房陵郡属4县,人口仅有7万;宋朝时房陵置州辖两个县,人口不足5万。而从秦朝至明代,特放到房陵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达45人,加之受株连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仆等达数万余人。如此之多的帝王将相,如此之多的人口被流放到房陵,这意味着什么?房陵流放地与中国历史上其它流放地最大的差别、最大的不同,就是房陵流放地不仅有人口的流入,而且房陵作为特放地,封建统治者对该地的行政区划非常重视,无论是设为郡治或设为州治,多则房陵郡辖4县,少则房州辖2县,尤其是历史上长期设为房陵郡治、房州治,说明房陵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比较高,郡治、州治之地也促进了房陵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文化地位, “陪都文化”是房陵文化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成分。
二、特放带来宫廷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融会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房陵文化。傅广典在 《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指出: “流放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异质文化,它所带来的宫廷文化必然与本土文化发生融会和整合,这种融会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堪称房陵文化的精华。”房陵因为流放活动,多元的文化得以在此集聚、碰撞,从而迸发出七彩缤纷的文化火花,尤其是促进了房陵民间生活的繁荣和发展。如房陵作为特放地,继承了皇家节庆出灯闹春文化。房陵有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上街闹春度元宵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三,房陵山城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民间文艺演出队伍边走边演,展演节目的游行队伍长达数公里,从四面八方涌向县城观看的人群潮水般涌动,把大街小巷围得水泄不通。房陵闹春方式、龙灯大小、出灯顺序都有一定讲究,如紧邻县府的街道社区制白胡老龙、东街旭日东升红胡龙、北街麻胡子龙、西关白灰麻花白龙等7条龙,在出街时严格讲究前后顺序,否则龙会被砸坏;还有天子万民伞、排灯、彩船表演,并有汉剧、唐戏、山二黄等稀有剧种表演,达到与民同乐。
特放还催生出独特的地理命名。在房陵大地,因为流放人物的足迹,形成许多具有帝王流放纪念意义的地名,如尧子垭、尧治河、丹朱坟、二郎岗、大皇沟、挂榜岩、庐陵王古城、凤凰山等特放地名。悠久的特放历史造就房陵民间故事、民间说唱的繁荣。房陵本来就是 《诗经》的采风地,文明开化很早,文化底蕴深厚。宫廷帝王皇亲国戚的到来,不仅给房陵带来域外的民间故事,也为房陵民间故事提供大量的素材,从而促进房陵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如秦始皇的传说、赵王迁的传说、唐中宗李显的传说、薛家将的传说等,不仅有故事,还演变成房陵锣鼓歌,房县被有关专家认为是全国有名的歌乡,是中国中西结合部颇具特点的古文化沉积带。
三、特放带来宫廷饮食文化与地方风味名吃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房陵宫廷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反映,因为流放活动而使房陵饮食文化既趋向宫廷化,又颇具地方风味。房陵饮食中有众多宫廷菜和特色佳肴。因为宫廷宴席的影响,房陵人婚丧嫁娶做菜时会请专职厨师。在房陵饮食文化中,受宫廷饮食文化影响最深的要数房陵酒文化。房陵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在 “中华诗祖”、房陵名人尹吉甫主持编撰的 《诗经》 (305篇)中,就有48处记载有酒,可谓我国最早关于酒的文字记载。此外,在房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也有甑、高颈罐、杯等酒器,可见房陵酒文化的历史悠久。
房陵酒文化由于流放者的到来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由于不得志或者失势,流放者往往借酒消愁解忧,以忘掉流放的烦恼;二是由于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特殊的身份、地位,促使其在饮酒中时刻防毒、注意安全, “敬酒先喝为敬”的宫廷习俗就变成房陵的酒规;三是流放房陵之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大多因为性格直爽、秉公直言而遭流放,影响和造就出房陵人饮酒豪爽的性格;四是由于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的到来,带来宫廷制酒秘方,从而增加和丰富了房陵皇酒的工艺品质,使得房陵皇酒享有盛誉。
四、特放带来宫廷文化,对房陵古代建筑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房陵特放人物的品级高,带来了房陵古代建筑文化及艺术的恢宏气势。一是据地方史志记载,房县城南建有唐中宗李显皇帝特放房州的庐陵王故居,仿宫廷建筑风格,有城墙和护城河。房县县城修建规格讲究,规模宏大,可谓 “五里之城七里之郭”,县城有仿长安古城建筑风格的钟鼓楼和唐封古迹,房县城四周筑有高宽城墙,东西南北系双城门,城池牢固,规模宏大。二是房陵古代建筑布局和街道的名称很有讲究。城内有文庙、武庙、书院、钟鼓楼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宏伟建筑,城北有承恩门,东有景泰门,西有绥福门,南门外有校场。房陵的街道多以 “东关”、“东街”、“北关”、“北街”、“西关”、“西街”等明确标示出这座古城在结构上的等级及关口,结构非常尊荣富贵。三是特放给房陵带来多彩的建筑艺术。房陵不仅有唐溪沟、三溪沟唐代岩庙壁画艺术,还有望佛山、小武当、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唐代庙观遗迹、千年古庙观音洞和军店显神殿古代建筑等,彰显了宫廷建筑艺术风格。
五、特放文化对房陵人行为模式有着一定的影响。处于社会上层的流放者,不仅对房陵土著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也对当地民众的性格习惯和生存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一是房陵人很多是特放人物的后代,因为特放人物大多刚正不阿、秉公直言,影响和造就了房陵人正直、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的性格。二是特放人物大多是皇宫贵族的失势者,经历过荣耀,也经历过波折,所以他们在生活中的抗压性比较强,从而导致房陵人不卑不亢的性格。三是特放房陵之人经历过苦难,经得起磨难,因此特放之人心中有一种相信光明的乐观精神,尽管心中有无限悲伤,脸上也要用灿烂的笑容去面对生活。四是特放之人文化素质较高,与房陵土著人结交,相互以歌言志、以歌言情。通过唱歌,房陵人将敬业、战斗、创造、刚正、秉直、乐生、挚爱、旷达、感恩、友好十种精神尽情表达。正如傅广典在 《论房陵文化的构成、价值及其圈层》一文中所言,特放使房陵在这个独特的地域里,王与民的亲和、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流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综上所述,房陵作为特放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因和多种特定因素。但也有人由于不了解博大精深的房陵特放文化,产生了一些误解和偏见,如有的误认为房陵是偏僻蛮荒封闭之地才作为流放地;有的误认为房县 “山林四塞,四室如房”则叫房陵;有的误认为“流放名声不好”而回避谈特放文化。我们应正确认识房陵特放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真实地分析比较,深层次地认识房陵特放文化何以成为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人数最多、品级最高的特放地,认识其宫廷文化、“陪都文化”、“宫廷后花园”等特放文化的独特之处,充分认识房陵特放文化的内质,充分认识其在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作用,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推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古为今用,文化兴县,旅游强县。房陵特放文化,不仅对我国历史文化有重要研究价值,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房县极其宝贵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在国际上,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拿破仑曾被流放的厄尔巴岛,后来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地。澳大利亚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主要用来流放英国的罪犯,后来因流放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形态,从流放地成为发达国家。被称为 “世界尽头”、阿根廷最南端、最偏僻的乌斯怀亚小岛城市,也曾是流放地,现也是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列宁曾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英国名人拜伦、德国的海涅、法国的雨果都曾遭到流放,他们所去的流放地,不仅因此产生了宝贵的流放文化,而且因名人流放随之扬名天下。
如何发挥特放文化在房县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强县中的作用呢?一是整合房陵文化资源。将“诗祖”尹吉甫故里的诗经文化与房陵特放文化、忠孝名邦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移民文化、 “野人”传说、地方风物、名山秀水有机整合起来,打造房陵生态文化旅游圈,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强县的文化品牌。二是房陵特放文化要在“特” 字上更新观念做文章,从文物遗迹、地名、传说故事、展览等挖掘整理房陵特放文化。三是宫廷文化与房陵土著文化融合的房陵舞火龙、节庆排灯、民俗展演,是房陵文化的一道旅游风景线,要加强发掘整理。四是宫廷帝王皇亲与房陵土著结合的饮食文化,如房陵风味名吃,尤其是驰名国内外的房陵皇酒酿制工艺、酒规酒俗、风土人情等,不仅是饮食文化的特色资源,而且是房县的一大特色产业。五是房陵特放文化是房陵天然优质温泉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居全国第一的、李四光命名的房县青峰地质大断裂带深层处涌出的天然优质饮、医两用矿泉水,日流量达14800吨,其温泉浴池的开发如果以特放房陵的帝王皇亲皇后公主命名,就会更富有文化氛围。六是打造房陵历史文化名胜园。建造以 “中华诗祖”尹吉甫诗经文化为主的房陵文化群雕名胜园,修建尹吉甫、黄香等名人雕塑,提高房陵生态旅游文化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