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之为根,信之为本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诚”、“信”各有这么一段解释:“诚”是真实的,“信”是信用。如果从字体构造来观察的话,我们不难看出:“诚”、“信”都含有言语之意——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话。两者加以结合,诚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话应该是真实的,我们应该是讲信用的。
如果将诚信高度具体化、现实化,那么我觉得:诚信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诚之为根,信之为本,诚信乃做人之根本。
  孔子曾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早以散发出忠诚的智慧光芒。忠诚实为诚信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忠”为尽职、尽责,各在其位,各尽其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社会有序运转;“诚”为守约、坦率,言必行,行必果,彼此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把聪明才智用在团队合作上;“信”是连接“忠”与“诚”的纽带。“忠”、“诚”、“信”三者互为一体。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积淀,有关诚信的言论亦或人物事迹枚不胜举。但毕竟时代不同了,用发展的眼光,用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去牢记和看待那些文化精华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主要谈谈当今我们国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胡适曾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细细想来,在我们国家已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取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时,多研究些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国家已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异常尖锐,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如何让全民共享改革开发的成果已至关重要。稍微关注中国政治的人都会知道现在社会上很流行“民生”、“和谐”、“科学发展观”等一些新鲜名词。其实这就是多研究些问题的具体体现。那么我就透过社会上的种种现象,深入挖掘社会上诚信缺失的本质。
   我们不可否认,我们国家正面临着诚信危机的现实。我把这种现象称为“诚信危机社会化”。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传统文化的断层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社会上,人们都仿佛有这么一种错觉: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总感觉现在的社会上尔虞我诈,还不如回到毛泽东的时代。人们这种意识是倒退还是进步,我不想妄加评论。但它至少透露了这么一种信息:我们当前的社会缺乏诚信。但为什么说是传统文化的断层导致的呢?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正确社会道德观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进步和繁荣的助推器。而我们当前的传统文化断层正在导致社会化的诚信危机。首先,“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运动。全面地否定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一下子让人们接受各种外来新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信仰的迷失而使其不知所措。而诚信的迷失正是人们信仰迷失的一个主要的方面。我把这称为第一次文化断层。其次,“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使刚刚有所复苏的传统文化又受到莫名的摧残,一些知识分子和学术精英因批斗而受到身心的残害。可以想象,在那么一种混乱的年代父母儿女之间都缺乏信任,相互揭发,更不用说社会诚信的存在了。我把这称为文化的第二次断层。
   对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所带来的诚信危机,我觉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我们必须承认诚信危机的确是由改革开放引发的后果。如果说传统文化的断层正在“酝酿”着诚信危机社会化,那么改革开放便导致了诚信危机的社会性的全面爆发。我们国家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归结起来还是市场经济。存在着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承认市场经济运作的所谓“潜规则”——利润的的最大化。我们在取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时,仔细回想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道路便可得知: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效率”的改革开放。效率很高,经济连续五年1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但是,社会公平没有得到有效的兼顾。“效率”的注重与“公平”的缺失都导致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诚信危机的全面爆发。“效率”的注重将市场经济中的完全经济理性人的假设发挥到了极致。我们都是利己的,我们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我们采取一切非法的手段去保存自己。这是诚信在经济领域的危机。“公平”的缺失导致社会心理的严重失衡,弱势群体对于社会的生产、分配或者说社会参与程度感到严重不公,引发了人际关系的危机。人际关系的危机直接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诚信这一纽带没有建立和维持,从而爆发了社会性的诚信危机。有人认为我们的这一个时代到处充满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都带着“面具”看人,人们用“欺骗”欺骗“欺骗”,用“欺骗”欺骗“善良”,用“善良”欺骗“善良”。我把它归结为社会领域里的诚信危机。上面我谈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里的一种缺乏诚信的深层次原因,幸好我们的党和政府及时发现并制订了相关政策,我不想去评论。反正社会始终在前进,未来会给我们带来一切答案。
   其实作为一名当代在校大学生,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里,受到诚信危机的影响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我可以说大学里也正在或将要爆发诚信危机。
这种危机的产生,我觉得在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取向的迷失与错位。为什么这么说了?
   我们都知道:做事先做人。我们还处于学生时代,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确立,思想较为活跃,情绪容易冲动。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我们的生活会很乏味、很郁闷、很浮躁呢?其一就在于面对来自全国的学生,贫富不均、学习成绩也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为了消除这些心理上的不平衡,我们就会通过各种手段去寻求心理上的所谓平衡。诚信危机便要产生了,甚至导致犯罪。全国各高校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再此就不列举了。其二就在于大学生都基本已成年,但因涉世不深,很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还有高校的学生工作,有人直接把它比喻为“官僚资本主义”的温床。
   我们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取向的迷失与错位直接导致了我们的种种不良思想的巩固和发展。我们觉得生活里的很多东西都是悬浮的假象。“利己主义”、“损人主义”的氛围相当的浓厚。我把它归结为大学领域里的诚信危机。
  上面我已经说过多研究些问题,既然我谈到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去解决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作为一名在读大学生的身份,重点对大学领域里的诚信危机来谈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国家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其实,我认为我们大学也应该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是什么?我们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利己主义还是诚实守信的人才?我们国家的大学在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意识上的模糊或者说不重视。
  我还认为我们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建立或者完善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把诚实守信作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诉求。这种核心价值的确立需是积极的、健康的,是以诚信做人为载体,以奋发有为为依托的。
文化内涵的建立需要我们加强自身修养,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积淀,能够自觉抵制包括“不诚信”在内的一切不良思想的侵袭,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的高,看的远,才会有“会当凌决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总之,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我们觉得应该生活应该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就是对抗平庸、乏味、做作和虚伪:就是诚实守信、回归自我;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责任的心、服务的心去对待世上的一切。我们也应该养成一种“沉思”的生活方式。
这样我们的精神价值之路必将更加平坦、更加开阔。我们的社会到处闪耀着诚信的光芒。
  诚之为根、信之为本,诚信乃做人之根

  【该文曾发表在校报副刊学生版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