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经济”兴起 —英国FT《金融时报》2011年5月6日


中国“老龄经济”兴起英国FT《金融时报》2011年5月6日

——鞠川阳子女士接受采访

英国《金融时报》 帕提•沃德米尔 上海报道 2011年05月06日 
 
在上海市政府新建的一家老年人社区中心,方连山(音译)弓着腰,吃着一盘炒牛肉和一塑料碗米饭。回想起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和41岁的独生子生活在一起时,这位78岁的老人说道:“我们之间有代沟...最好给彼此留些空间。”以前,由于住宅短缺,中国人别无选择,只能住在一起,但方连山表示,人们如今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我的许多朋友都独自生活。他们不喜欢和子女住在一起,”方连山说道。他本人就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经济增长、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近来的房地产繁荣,共同促成了中国领取养老金的人大幅增加,每个独生子女最多要照料6位父辈和祖辈的老人。中国上周四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增加了约4800万人,占总人口的13.3%。10年前,这一比例为略高于10%。过去10年,中国总人口增长了5.84%,目前为13.39亿人。

上海市年逾六旬的人口达到五分之一,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至29%。

中国人对于孝道和退休生活的态度正在发生里程碑式的转变,方连山等人走在了潮流的前面。这些转变正推动着中国老龄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和国内外投资者准备拿出上百亿元人民币资金,投入护理行业中的一小块市场:让老年人住进有“银色之城(silvertown)”之称的私营老年公寓。

鉴于目前只有1.3%的老人住在政府设立的养老院里,从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提供的辅助型生活社区,到为体弱老人提供的护理型养老院,社会上对于为养老金领取者提供膳宿的民营机构的需求大幅上升。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政府的限制措施开始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屈服,以及在房地产繁荣的推动下,大城市里在上世纪90年代长期城市住宅私有化时获得了住房的老人们个人财富升值,大规模投资的条件已经成熟。

文化变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根据中国引以为豪的长期孝道传统,上了年纪的父母决不能单独居住;但这一观念的影响力近来已有所消减,超过半数老年人——在大城市中这一比例更高——已经和子女分开居住。这一传统受到了如此严重的侵蚀,以致于中国政府最近出台了一项法律,强制要求成年子女回家探望年迈的父母。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老年人对这种变化表示欢迎:奥美(Ogilvy)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者表示同意到养老院居住。直到目前,愿意到退休社区居住的老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银色产业(silver industry)仍处于发展初期,”鞠川阳子(Yoko Marikawa)表示。她是“银色之城”一词的发明者,经营着一家养老院方面的专业咨询机构。

她说,投资者以前出于文化方面的原因回避着银色产业:“人们认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投资者觉得这是一个不利因素。”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上海最大私营老年社区亲和源(Cherish Yearn)的董事长奚志勇说:“社会变迁意味着‘老年护理’服务市场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亲和源的收费相当高昂,但它也提供一些特殊的待遇,比如健身俱乐部、医院、安排社交生活的个人助理、保健、购物和居民娱乐设施。奚志勇表示,85%的居室都已售出。但他抱怨说,政府虽然鼓励私人投资,但在硬件和服务标准等问题上存在政策真空,给投资带来了风险。不过,他还是计划建立更多的亲和源社区。“中国最有钱的是老年人,”他表示。

译者/邢嵬

 原文链接:

英国FT《金融时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8410